浅谈初中化学第一次月考成绩分化原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1982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青阳港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第一次月考为例,分析出现成绩分化的现象和对应的原因,得出结论,化学教学应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背诵。
  关键词:初中化学;成绩分化;原因
  一、 月考分析
  初三化学第一次月考,对于学生的第一、二章的知识学习情况进行了考查。第一、二章内容比较简单,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以及易混淆的点,课堂上都是作为重点内容讲授,也要求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如果每一位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化学的学习,测评的成绩应该也大致相同,不应该出现很大的分化情况。毕竟化学作为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学科,每个同学的起跑线是相同的,只可能在学习的习惯上的不同,会影响学生成绩上极微小的波动或差别。但是通过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就发现学生在成绩上已经表现出了分化。在平时的作业中,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完成情况较差,大部分学生的反馈都差不多。每堂课的默写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水平也没有出现分化的迹象,只有个别学生默写订正拖拉,不能够主动的上交默写的订正,需要老师在课间或是放学之后单独辅导。因此,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化,在课余时间,针对测试初三第一次月考试题,选择不同学业成绩学生(学业优良学生、学业中等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进行访谈,归纳整理并记录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答题的想法。
  二、 月考卷典型题访谈
  1. 化学符号怎样记住的
  学业优良学生的回答课上听一遍,跟着老师的节奏重复几遍诵读;题目中遇到经常看、经常记,根据其中的规律,寻找规律记忆,很简单,就能熟练了。学业中等生说是经常用些时间背,要求默写前一晚上重点记忆,再默,平时用到再翻导学案,再背,再用,这样多重复几遍背诵的过程,也记住了,但有些相似的符号还是容易混淆,就在考试前,重点把容易混淆的符号再做区分记忆,应答考试试题也足够了。学业困难学生是背的,比如第二天要求默写,前一天晚上并不能自觉的背诵,到了课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突击背诵一下,也能应付默写要求,课后随便订正,而且不能坚持背,过段时间也就忘了,老师没有要求,就不会自己再去背诵,所以经常错,到了考前想要在突击背诵,但是发现需要背诵的化学符号太多且容易混淆,放在一起根本来不及一一区分清楚,于是放弃了自我复习的想法,在考试中随机应变,只能记住几个最基础的,如水、二氧化碳等,对于其余略微复杂一点的符号就靠猜或者蒙来应答。
  2. 如何应答判断概念描述的正确性试题
  学业优良学生能准确找出概念中错误的地方,而且能正确修改,因为这其中的错误概念都是老师课堂上重复了很多遍的重点内容,平时的作业中大部分也都涉及到过,如果第一次做错,课上老师解释原因,及时做好笔记,课后再自己理解,对于错误概念中的关键点进行圈画,在考试中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字词以及题目中的错误点。学业困难学生只能说出对错,不能正确改正,对于反复出现的题,只是对于错误的说法有印象,记得老师曾经讲过,但是具体错在什么地方并不知道。更有极少数学生把老师强调的内容记成相反的内容,比如强调天平的使用“左物右码”、“化学称量时不能移动砝码、游码”,但就是有学生记成了“化学中不能动物品,只能动砝码、游码”。还有些学生表示做月考卷时脑袋一片空白,完全不记得任何内容,只能看着选项,随机按心情选择。
  3. 基础的反应写表达式
  学业优良学生能够保证全对,把每一个学过的反应表达式都记得清清楚楚。学业中等学生能够把大部分的内容记清楚,但是对于细节方面,比如“碳酸氢铵”和“氨气”中“铵”和“氨”字的不同不能够区分;对于“碳酸氢铵分解”和“碱式碳酸铜分解”两个反应产物的混淆。学业困难学生情况更不容乐观,5个表达式,只能够写对一个或者全部写错,反应的表达式对于他们来说要记得清楚非常困难。
  4. 简单实验操作题
  学业优良学生可以保证基础的全部答对,并且一字不落的按照老师的课上要求回答完整;对于稍微有一点难度需要思考的题目,也能够找到一条可行的思路,自己思考并且找到正确的答案。学业中等学生能够把基础的问题大部分都答对,但是很难全面回答,容易丢三落四,只记得答案的部分,不能回答完整;对于需要思考的题目,一般就靠猜测来填写答案。学业困难学生基础类型的题目就记不完整,只有几个问题能够记得标准答案,大部分问题都记得乱七八糟。比如: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中为什么要塞棉花的答案,记成了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等。有些问题按照默写纸上的顺序能记得答案,但是答案和问题本身并不能对应上。
  三、 研究结论
  初中化学经历一个月的学习,出现学习分化现象。随着化学学习内容增加,以及背诵的要求提高,学生个体对于化学符号的记忆的差异性逐渐体现了出来。不同的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记忆明显不同,从而引起了成绩分化的现象。
  考虑到分化原因复杂而多变,为减少化学成绩出现分化,提供如下几条建议。
  1. 运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同一知识点,通过多种方式强调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背、练习、解释说明等等不同的方式来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以期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2. 用合适的语言表征化学概念的定义,透彻分析化学概念的内涵。
  3. 设计多种例证,强化概念的普遍迁移能力。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心地喜欢教师,愿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姚淑俊.初中化學新授课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1,(31):146-147.
  [2]顾鸣英.初中化学概念学习分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徐宇婧,现就职于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是当今社会最大的不公平,农村高中教育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生源决定了农村高中的努力只是痛苦的挣扎。农村高中的生源大多是长大了的“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因学文化课困难,特别是英语、数学,考大学没有希望。所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混日子,体育课就更没有办法上了。学生只是喜欢自由活动的体育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更好的融入主流
区域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施人文和自然地理二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目前“前移后拓”理念在实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的成效.本文通
摘 要:在国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翻转模式进行教学则相对较少,很多小学在教学模式中仍以传统教师传授知识模式为主。但是,随着国内同国际间的接轨,对于国外一些先进教学理念也要了解和借鉴,以此弥补国内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以对推进国内小学信息技术翻转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  一、 翻转课堂在国内小学信息
摘 要: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方历史文化,此前,各地的教学中都非常注重对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地方历史资源;历史教学;研究综述  目前,与地方历史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的著作还未出现,说明在这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为了了解地方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情况,笔者利用中国知网采
摘 要:运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们使地理知识变得直观、有趣味。不同的地理图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所以教學方法和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要活用各类地理图像,引导学生读懂地图语言,全面提高他们的地图能力,学好地理。  关键词:地理;地理图像;图像教学  地理学要研究地球表面的任何事物,而地理事物分布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去世界各地实践观察,单纯依靠文字描述效果不佳。如果在教
摘 要: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引起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已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伙伴。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融合;辅助教学;重要手段;兴趣;德育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正迅速而
倡导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提高理性思维,能使得语文教学更有深度,学生的欲望学习更有价值和意义。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也是教师在实施教
穆青是中国当代名记者,从1942年步入新闻界以来,从写第一篇人物通讯《赵占魁》,到建国后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及新时期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
摘 要:由于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断的对自然进行攫取,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攫取资源速度远远大于资源再生速度,已不适合时代发展。因此一种新型的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新措施便应运而生。生物是一门自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随着我们的对环保的认识逐渐加深,生物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目标,生物教学已不仅仅是教授生物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更是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所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充满了故事性,而将相关的史料知识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同时也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虽然部分历史史料充满一定的戏剧性,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只要合理运用,既能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本文主要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知识展开浅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