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事物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实验型的思维情意并设计开放性的试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一些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初中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科目,教学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方法更是学生要掌握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意见.
一、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创新教育是一种较高级的脑力活动.如果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就要积极主动地去思维,使大脑不断地运转起来.恰当地使用提问的方式,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解这则例题:在长为32m,宽为20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面积为道路的宽应为多少?解题思路是把两条道路往两边移动一下,余下部分的面积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则余下的部分为一个矩形,长为(32一x)m,宽为(20一x),列出的方程为(32一x)(20-x)=540解这个方程,得x1=50, X2=2.xI=50不合题意,舍去。那么道路的宽应为2 m。这个题目要抓住学生质疑的好时机,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当课堂的主角,自己只做观众或配角.尊重宽容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挥聪明才智共同进步的舞台.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三、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创新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地更新才能迎合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出来的.因此,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尝试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由浅入深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选择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备课过程中,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有所准备.这样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学会思考.
四、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对教学有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克服困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成功并学会新知识.比如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和尺子在纸上画一个△BCD,使∠C=20,BC=3cm,CD= 5cm,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再把自己剪下的图形与其他同学对照.学生也会发现这图形能够重合.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再做个三角形,再对照,学生发现还是能重合.最后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夹角和两边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学生们动手操作,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没有那么地抽象,更加易于接受了.
五、挖掘知识价值,教会学生勇于质疑
知识是创新的根基,但是已有的知识也可能会使思维僵化,这就要看知识的价值,创新的起点在于知识的背景和知识的产生.要用知识去解释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价值,比如在讲解这一个例题时: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学生能马上算出学生的平均分为80分.那我再问道根据你们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分析这两个组哪组在这次竞赛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就会开始思考,并认真分析. 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因此也有思考的基础但对"哪一组更好些"的含义,就必须认真探讨,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竞赛目的,"哪一组更好些"的标准是不同的,另外要思考,在某一竞赛目的下,根据哪些统计量来判断"哪一组更好些"。
因此,要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进教学模式,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有创新思维的根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四版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科目,教学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方法更是学生要掌握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意见.
一、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创新教育是一种较高级的脑力活动.如果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就要积极主动地去思维,使大脑不断地运转起来.恰当地使用提问的方式,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解这则例题:在长为32m,宽为20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面积为道路的宽应为多少?解题思路是把两条道路往两边移动一下,余下部分的面积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则余下的部分为一个矩形,长为(32一x)m,宽为(20一x),列出的方程为(32一x)(20-x)=540解这个方程,得x1=50, X2=2.xI=50不合题意,舍去。那么道路的宽应为2 m。这个题目要抓住学生质疑的好时机,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
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当课堂的主角,自己只做观众或配角.尊重宽容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挥聪明才智共同进步的舞台.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三、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创新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地更新才能迎合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出来的.因此,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尝试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由浅入深的.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选择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备课过程中,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要有所准备.这样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学会思考.
四、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对教学有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克服困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成功并学会新知识.比如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和尺子在纸上画一个△BCD,使∠C=20,BC=3cm,CD= 5cm,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再把自己剪下的图形与其他同学对照.学生也会发现这图形能够重合.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再做个三角形,再对照,学生发现还是能重合.最后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夹角和两边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学生们动手操作,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没有那么地抽象,更加易于接受了.
五、挖掘知识价值,教会学生勇于质疑
知识是创新的根基,但是已有的知识也可能会使思维僵化,这就要看知识的价值,创新的起点在于知识的背景和知识的产生.要用知识去解释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价值,比如在讲解这一个例题时: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学生能马上算出学生的平均分为80分.那我再问道根据你们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分析这两个组哪组在这次竞赛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就会开始思考,并认真分析. 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因此也有思考的基础但对"哪一组更好些"的含义,就必须认真探讨,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竞赛目的,"哪一组更好些"的标准是不同的,另外要思考,在某一竞赛目的下,根据哪些统计量来判断"哪一组更好些"。
因此,要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进教学模式,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有创新思维的根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