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文学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带领学生葱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享受,感受到文字语言的魅力以及教育意义。审美教育在高职文学欣赏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文学底蕴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学欣赏 审美教育 教学方法
   在高职文学欣赏时,强化审美欣赏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文字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使得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收获快乐,陶冶心灵,开拓视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采取由浅入深、耳濡目染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学习一定的文学赏析理论知识,增加文学知识水平与文学积累,扩建文学作品阅读量,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理解水平,逐步递进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去感受古今中外不同文学著作中的博大精深,,真正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与灵魂。
   一.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陶冶情操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成为了一个人需要具备的优质素养之一。
   在文学欣赏教学过程中,审美水平关系到学生感知文字的能力和鉴赏技巧,每部文学著作由不同的人来解读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如果没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品味和健康的审美取向,那么那些具有深沉博大情怀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很难被人们所理解,反而一些低级恶俗的作品会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影响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文学审美教育的缺失,同时也会使得诸多古代文学史上的出色作品成为了难被人和理解的绝唱,难以产生共情,“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谓我何求。”像《离骚》这种带有悲愤交加的情怀,没有一定的文学审美水平是无法透彻理解的。
   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与整体审美情趣与思想境界,也能让学生走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去体悟对人生、对世界、对文明的思考,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开拓视野,陶冶精神。
   二.高职文学欣赏教学现状
   在现今的高职高专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技术,同样也要注重综合素养教育,而文学欣赏教学就是美育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鉴赏课程,学生能够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掌握正确的鉴赏技巧,提高鉴赏水平,但在目前教学过程中仍旧有着一些不足:
   1.鉴赏能力培养不足。在高职院校文学欣赏教学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大多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讲解是根据教材中选取的文章进行逐篇的精讲,教学核心放在了文学作品而非文学鉴赏之上,忽略了对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阅读技巧的训练,这就会导致学生遇到了新的文章时,阅读欣赏能力依旧没有得到提升。他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对于课堂上学习的文章熟练掌握,却没有获得文学欣赏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重心已經偏离了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有限。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是固定且单一的,教师围绕教材授课,教学方法死板枯燥,这就会导致学生能够获取的知识、技巧基本都停留在课本上,且学习文学欣赏的过程毫无乐趣,沉闷乏味。想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学生不仅仅要会看、会读,还要能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光凭借教材上所收录的文章内容是不够的,教学模式也应当适度调整,激发学生对于文学鉴赏的兴趣。
   3.学生文学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学素养和文字鉴赏能力较为薄弱,且由于社会岗位就业压力的影响,其整个高职学习过程大多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训练上,对于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许多学生对于文学欣赏课程采取消极敷衍态度,不理解、不重视、不关注,是当前文学欣赏课程的现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采取的是“一刀切”方法,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没有考虑到班级学生自身的文学底蕴和分析理解能力,课堂讲解内容宽泛直白,没有估计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三.文学欣赏教学强化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1.注重培养正确的文学欣赏方法技巧。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对于自己的生活、人生以及世界的情感与感悟,是其精神世界的折射和反应。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记叙文,在字眼片语中也会不经意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只有掌握了正确高效的鉴赏方法,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更快地感知和理解文章主旨思想,才能促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进一步提高审美情趣。审美教育,其实就是教授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实践和练习的,只有当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思维能力都具备时,其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品味自然会逐步提升。
   打个比方,在带领学生进行文章鉴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课前,向学生介绍和讲解这篇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具有什么象征性特点,以及阅读欣赏技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高效正确的鉴赏方法,远比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解读要来得好。当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特点、关键欣赏部分、主旨思想和正确的赏析思路后,就能够自主阅读,自己去思考、分析、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寓意和精神内涵,从而提高文学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
   2.适当拓展和延伸文学欣赏课堂内容。文学作品欣赏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学生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可以知道什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什么是缺乏内涵的作品,而这种评判标准正是由审美情趣所决定的,在文学鉴赏课程中,学生需要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去从中获取情感共鸣与精神体悟,自己学着去感知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这就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地长期训练过程。教师在进行文学欣赏课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为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量,训练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增加文学素养,提高文学知识水平。    譬如说,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和推荐一些教材课本中没有涉及的题材、文体,以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优秀文学作品去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文学审美情趣和品味。像是刘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说系列《三体》、余华的《活着》司汤达《红与黑》、《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瓦尔登湖》等,让学生养成定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并督促他们记录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将所思所想所感都逐一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味自然会提高。
   3.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文学基础薄弱、对文学欣赏课程缺乏兴趣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讲课,为学生打开文学世界的大门,带领他们慢慢去了解那些优秀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不同文化的交融等,文学作品表面看起来只是一系列的文字,但所蕴藏的丰富精神世界和情感思想是需要读者自己去感受、思考、挖掘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样一篇文章,不同人阅读起来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造成的差异化。阅读能力是一种共情的能力,是读者与文学家进行情感交流和共鸣的方式,而文学审美就是每个人将自己的认识与情感结合,去自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对文学欣赏教学而言,学生们会读、会看是不够的,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学作品的二维转化为立体、鲜活、生动的媒体影像,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背景。
   举例说明,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课前导入,暂时脱离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带领学生去深入理解创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等,适当加入一些纪录片、访谈记录、社会评价等资料,让学生构建起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到了正式讲课时,让学生能够更透彻地去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状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性情感与理性思考去欣赏文学作品,让认知与情感交融,促使学生提高文章理解力和文字感受力,进一步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4.定期组织和举办文学文化实践活动。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学文化活动,将文学作品与戏剧、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联系起来,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投身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比如说,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其诞生时并不是单纯的著作,而是转供于舞台的戏剧剧本,像是歌剧、吸取、话剧等,在世界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俄国的《天鹅湖》,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戏剧文学作品表演,采用戏剧、话剧、舞台剧的形式将这些文学作品再现出来,一方面提高了文学欣赏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其次,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认知,切身去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情绪,是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水平的一条有效途经。
   审美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感知、体悟、共情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影响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对于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不单单需要字面意思的解读,更需要从文字中去领悟和感受作者需要反应的思想、情感。在高职文学欣赏课程中,想要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水平,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调整现有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文学鉴赏方法,提高自身文学底蕴和知識水平,积极开展文学文化实践活动,增加课外阅读训练,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功宇.文学欣赏中的审美体验——评《文学欣赏》[J].语文建设,2019(24):84.
   [2]叶继奋.审美体验: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的必由之路[J].名作欣赏,2019(13):100-105.
   [3]叶继奋.谈文学欣赏过程中审美体验的发生[J].名作欣赏,2018(34):81-86.
   (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双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诗文,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独特的文化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对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对话理论涵盖的多元价值与核心素养导向下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相契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对话理论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强调文本解读尊重主体性、思维培育体现创造性、人格塑
内容摘要:中职时期属于学生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语文教学显得极为重要。语文课本当中包含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因此,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一些策略上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中职语文 优
内容摘要:在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文学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文学素养方面属于重要影响因素,因而需有效落实文学鉴赏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需要对文学鉴赏教学加强认识,并且需要积极探索及选择有效途径及策略开展文学鉴赏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学修养,帮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文学鉴赏教学 意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当前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言体系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藏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宝藏,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一方面增加了文学历史知识,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了解,提高学习者的精神内涵。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就是导致
内容摘要:对于文学类作品学习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定的难度,毕竟其中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太多了,而且学生需要通过细细品味的方式,才能够在课堂上收获到真正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但是从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来看,针对这一方面的工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构建活动的时候,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时候,失去了学习上的动力,影响学生整体学习
内容摘要:当代西方小说家似乎热衷于“中年危机”这个话题,而马丁·瓦尔泽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惊马奔逃》好像也不例外,文中关于主人公们的大量言行刻画和心理描写都契合着心理学中关于“中年危机”的定义。然而,作者真的只是在讨论这个个体心理问题吗?本文试图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来揭示小说中真正探讨的危机问题。   关键词:《惊马奔逃》 马丁·瓦尔泽 中年危机 危机问题   《惊马奔逃》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
内容摘要:《诗经》又称“诗三百”,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呈现出周代各地民风的《国风》作为《诗经》中的最有魅力的篇章,收录了大量关于女性的民歌,同时在不同的篇目中还凸显出不同的女性意识,为后世研究周代的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依据。总体而言,周代女性意识大致可以分为情感意识、抗争意识、务实意识及主体意识,这些意识对女性重新审视自我角色,发现自我价值,明确自身地位依然具有重
内容摘要:非裔美国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中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地位,他们无法享有和主流白人一样平等的权益,他们的利益经常受到损害,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并没有选择沉默退让,而是不屈不挠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他们一直没有放弃空间权利的争取和对平等的渴望。两部剧中,因为不同的种族关系,最终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案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河边疯狂》 《无线电高尔夫》 社会空间 种族关系   《河边疯
内容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界逐渐流行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全新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否适合理工科大学文学通识课程,本文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外国经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组的老师们所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 理工科大学 外国文学   早在2013年,以理工科专业为特色的电子科技大学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加强通识教育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