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街轶事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仿佛是岁月转过头探望,时光的隧道逆着光向记忆深处延伸,向童年的故乡拓展,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五岁,在孔夫的丹凤街上,一座平房前的晒谷场旁边,种着桃树、桑树和迎风挺立的一小丛青竹。夏天,一有凉风吹来,树叶晃动,沙沙沙的,和一树蝉声,把所有走远的岁月都叫了回来。
  我的童年像穿过了梦境,六岁、七岁、八岁,不断在这街上成长,走出去的脚步声在时间隧道里回响。在我天真的眼睛里,蒙眛的世界渐渐开朗,人世情事却变动幻化得让人像在阅读一本魔幻写实小说一样。在丹凤街上,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我们走过的街也很快老了,老屋更老,其间收藏着许多秘密,曾外祖母的、外祖父的、外祖母的,都被编在一本书里,与老屋并排插在丹凤街上,慢慢地在众人口中成了这条街上的一页传奇。
  八岁的我眼珠子转了一圈,黑溜溜的瞳孔看着外祖父的背影。他在岁月的尽头,孤寂地守着一管毛笔,笔下的草书龙飞凤舞,攀着墨汁淋漓而上,幻云化雨,迤逦远去。我读不懂那些文字,却常常可以听到外祖父隐藏在那些文字背后的咳嗽声,轻轻重重,一声接一声传来,和我的心跳声共振。那些草书魅影一般画在了宣纸上,一段时光又一段时光,紧紧勾住了我的记忆。
  外祖父二十岁那年,带着曾外祖母绕过一处又一处战火,跨过一省又一省,躲避着死亡的追捕,从新疆一路辗转落脚在丹凤街上。掉过头来,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三十年,满头黑发渐渐苍白,飘蓬落地,在异乡生根,开枝散叶,结子成荫。外祖父把他的历史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在了这条小街,安安静静地栖身在丹凤街上,把自己吞吐成一幅幅草书,贴在老屋的门楣之上。岁月的风雨过去了,一幅幅草书的墨色陆续褪去,却成了街上的一幅奇景。
  街邻偶尔提起外祖父,总是会把这一句话挂在嘴上:“那老头儿,满肚子墨水儿!”肚子里怎能装墨水?对于八岁的我而言,这是一件神秘的事儿,逗引着我老去纠缠外祖父,问他肚子里怎么装墨水。外祖父总是笑眯眯的,不说什么。他鬓角的华发和眼尾暴开的道道皱纹,圈满了许多我读不懂的故事。
  而外祖父的故事,在这街上仿佛罩着纱布,朦胧而神秘。左邻右舍对他的敬重却并未因为这份神秘而稍减半分。同辈人都叫他刘八,老一辈却叫他刘姓外省郎,比我大五六岁的人一致叫他刘爷爷,这是那个时代对一个知识分子尊敬的称呼。我后来才知道,外祖父在丹凤街上,文名卓著。街上一些商家的匾额多是出自他的手笔。他不但维语讲得好,而且汉学底蕴颇为深厚。可是为人却谦卑如稻穗,见着熟人总是先微笑点头,或一壶浊酒几局象棋在老屋外摆开,常招引朋辈满座,谈笑声日夜不断。
  丹凤街景总是那么单调,夕阳照下来时,在土地公庙转口的杂货店前,几只麻雀总会在那里跳跃着觅食,然后在夕阳里低低地飞走。日月轮转,生生不息。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历史却转了个弯,正要挥别那一个时代的过去,并迎接另一个年代的来临,外祖父却在此刻伫立在这历史交接的路口,把他的身影留做岁月里一抹深沉的景色,在我八岁的时候出走了。
  
  二
  
  外祖父出走了,最震惊的莫过于我的曾外祖母。在这座岛屿上,她唯一的依靠是她的儿子——我的外祖父,但他竟然没留下片言只字,就在某一个夜晚失踪了。他曾经背着她千里迢迢地跋涉,穿过战火纷飞的城乡,捱过饥荒,躲过死亡,来到这个自由的岛国。她原以为从此可以和儿子相依为命,度过安稳平和的下半生,结果儿子却在她七十二岁时不见了。
  仿佛命运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贤慧的曾外祖母只能默默地守着自己孤单的影子,在老屋里,把倾斜的岁月扶好,和自己的儿媳相依相伴地生活下去。而丹凤街上的光尘纷飞,宛若四散的蜉蝣,不断向八方散逸。有时候,我靠在二楼的窗口,常会看到曾外祖母佝偻着身子,踽踽独行于丹凤街上。转向右,就是歧向新庄老街。这时,我就会想,曾外祖母又要到慈佑宫向观音娘娘祈问外祖父的下落了。而在我那八岁的眼睛里,曾外祖母瘦削的身子裹在一袭松垮的唐衫之中,在夕照的余晖里,展现着我那天真岁月里读不出来的苍茫和荒凉。
  我两岁就被曾外祖母带在身边,因此常常会尾随在她的身后转悠。曾外祖母不会讲汉语,她的新疆话我也听不懂,但我完全可以读懂她那一脸慈祥的眼神和和蔼的脸色,仿佛过去所有落到她身上的苦难都已被消解成一襟的风清云淡。她宛如一棵从远方移植到孔夫丹凤街上的老榕树,根已深入厚土,却坚持让根须在岁月的风中摇摆。
  那时,我喜欢躲在曾外祖母的怀里,那里是我温暖的天地。外祖母很少看顾我,母亲更忙,在她忙碌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一点空间可以安置我。因此,我只有紧跟着曾外祖母,两只小手紧紧握着她那枯瘦的影子,在成长的岁月中荡悠。
  可是当外祖父失踪后,那一段日子,曾外祖母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早起,我都会听到她跪在地上,敲着木鱼,在观音菩萨塑像台前念起佛经来。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大悲咒》,一声声,低低沉沉,轻轻重重的,都敲到我的灵魂深处去了。
  在那一段漫长的时光里,我的清晨总是在《大悲咒》的经诵里静静踏步而来,然后又静静地溜走。裹在曾外祖母身上的唐衫,变得更加宽松,所有的时光也伴随着无数的失望飞逝过去。曾外祖母的背影在老屋里沉默地贴在墙上,像一幅画像,面向着窗外的远方。
  远方,是否有外祖父的影子,也正对着新庄丹凤街老屋窗口的方向,默默地注视着呢?
  
  三
  
  外祖母是土生土长的丹凤街女儿,一个杂货店主的千金,因为曾外祖母常常光顾杂货店,而成就了她与外祖父的一段姻缘。仿佛命运早已安排好了,让目不识丁的外祖母嫁给了当时是“知识分子”的外祖父。是不是就此注定,外省郎的外祖父终于选择了孔夫丹凤街作为第一故乡之外落土生根的托身之所?
  外祖母的丹凤眼,实际上是留不住外祖父的心的,她也走不进外祖父的故事里。我八岁的眼睛告诉我,外祖父和外祖母在老屋里形同陌路。他们共喝一口井水,共用一张饭桌,却长期睡在不同的房间和床铺上。他们宛如两颗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旋转,不靠拢,更不会碰撞。
  外祖父的失踪,并没有激起外祖母心中多少涟漪。她的故事仍在自己的叙述中继续下去。外祖父已经是她故事之外的角色了。那时,我常常看着外祖母早出晚归,如蝴蝶一般悠游于她自己神秘的花园里。我读不懂外祖母背后的故事,还有她身后旖旎的风景。
  只是,外祖母仍然对曾外祖母存着一心的顾念。两个女人,一个失去了儿子,一个不见了丈夫,却怀着两种不同的情感和心态,相依相持地过着平常日子。外祖母是否曾有过怨怼呢?我八岁的眼睛读不懂她眉眼之下的内心世界,只知道在丹凤街的老屋,外祖母从始至终都未进过外祖父的卧室。季节更替,风雨流转,那卧室自外祖父失踪后,就这么空着,仿佛被掏空了的故事,已无法再生出波澜起伏的情节了。
  我的眼睛溜转了一圈,时光静静走过,外祖父的身影、曾外祖母的身影、外祖母的身影,列队进入我漆黑的瞳孔,并在那长长的隧道中,将会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消失……
  
  四
  
  我八岁的眼睛,躲在童年的时光底下,不断翻阅着丹凤街老屋的故事,有情的、无情的、热闹的、冷淡的,处处都隐藏着我读不懂的人情世事,而故事必须一页又一页地翻阅过去。在我成长的路上,九岁、十岁、十一岁、十二岁……每跨一步,都会让我更了解隐匿在这人事背后的许多秘密。
  时光从记忆中不断延伸出去,总有一天,这些记忆也将会成为我的故事,一页页地被编成一本书,并被排在丹凤街上,等着别人去阅读。
  外祖父后来有没有出现呢?曾外祖母又如何呢?外祖母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不信,你听,夏蝉又在晒谷场旁的桃树和桑树间鸣叫了,一声声,把夏天叫瘦了,而秋天,很快也会来到……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教师重复教学,学生收获甚微”、“教师提问没有价值,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无法提高”和“教师静坐旁观,学生阅读水平无法提高”三个角度,以《变色龙》为例谈“学为中心”背景下的三种低效教学行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为中心;低效教学行为  在“学为中心”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重视了学生的预习,重视了学生的提问,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重视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真正体
一  “水仙”是我的同桌,一个气质优雅的美丽女生。她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具有风情,说话时嗲嗲的,声音很脆,眼波流转,仿佛从画里走出来的。  能和“水仙”同桌,我受宠若惊,毕竟这是很多人都想的事。你想想看,身旁坐着一个仙气十足的漂亮女生,自己至少也可以熏陶一下吧?  和“水仙”的优雅相比较,我就显得粗俗不堪了。虽然我也是城里长大的女孩,但从小家境一般,父母在街边摆水果摊,周末或是假期里,我都要去帮忙
该怎样描述我的初中生活?我想了想,这样说比较确切:别人看书,我睡觉;别人睡觉,我玩电脑。因此,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叫我的名字,而是称我为“夜游神”。我的座位永远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我不知道该怎样学习,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开一家网吧,看到周围的人刻苦努力地学习,我一度认为那是没有意义的表现,并对此嗤之以鼻。  初中生活就这么混到了最后一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课桌里的各种试卷塞得越来越多
摘要: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浅层的情节方面。要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品质,可以从忠于原文、把握小说大意,连缀文本、建构小说全识,超越行文、探寻小说神韵三方面展开教学。  关键词:阅读品质;小说阅读教学;教学效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喜欢阅读小说。不过,经过了解和阅读检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喜欢小说,是源于小说文体的叙事特点。简单点讲,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  但是
亲爱的同学们:  又到了说“新年快乐”的时候了。  总是在不经意间,我们送走旧的记忆,又迎接新的一年。365天就这样悄悄从我们的指间溜走,日子似乎过得很简单、平静,但其实,在我们的身上,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过去的一年里,不知道你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些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因为什么样的一些情景而感动。我想,发生的时间和具体的事件,可能会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天差地别,但相同的,却是我们都在经历过这样平常的
有人说,父母的爱就像一件受潮的棉袄,穿着难受,脱了就冷。不知为何,本应是天下最无私的爱,有时却让我们抓狂或是哭笑不得。比如,一些同学经常抱怨,父母唠叨时,总会说出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神逻辑。  @明明 我弟的暑假作业老师规定每天写一部分,有一天我弟写完当天的作业后在看电视,这时我妈走了过来……  妈:“还看电视,作业写完了没有?”  弟:“写完了呀!”(口气有点儿冲)  妈:“再多写几页去!”  弟
Hotel Workers 饭店的工作人员  Depending on tips to augment their usually small salaries. Rather than being annoyed at having to tip the doorman who greets you, consider it part of the cost of travel and be p
摘要:古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在此以《观刈麦》一文为例,谈谈古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为开展好古诗教学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古诗教学;立足原点;生成性学习  古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古诗教学尤为重要。但是,就当前中学的古诗教学现状而言,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更多是依托多媒体的形式演练。近来观摩的一节题为《观刈麦》的课,更是引发了笔者关于如何开展好古诗教学的思考。 
我调到水口中學担任教导主任不久,县教研室原主任练桥盛对我说:“教育厅出了一本面向初中生的杂志,名叫《初中生之友》,你们学校有兴趣订一些吗?”  我说:“我先拿一本让学生看看愿不愿订吧。”  我带着这本杂志回到学校,让学生传阅,不久,就有近百人订阅了。从此,不管刮风下雨,我每月到教研室去领取《初中生之友》,绑在自行车后架上,经过十多公里崎岖的沙石公路,来到学校。学生一拿到杂志,就兴高采烈,如饥似渴地
每一次,都在寂寥时感到怅然:每一次,都在落寞中独自徘徊:每一次,都在受伤后泛起泪光。我知道,那是我不愿停止追逐的脚步。  人生路长,岁月苦短。一路的坎坎坷坷,总容易让人驻足。可这就是人生,这才是完整的人生。我热爱生命,畅享人生,向往路上的荆棘满布,这是青春的昭告:渴求远处的黄沙滚滚,那是成长的陪伴。追寻旧梦,逐向辽远,那是李白眼中孤帆远去的地方,那是哥伦布心中茫茫海天的一线,那是朱自清泪中父亲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