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仿佛是岁月转过头探望,时光的隧道逆着光向记忆深处延伸,向童年的故乡拓展,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五岁,在孔夫的丹凤街上,一座平房前的晒谷场旁边,种着桃树、桑树和迎风挺立的一小丛青竹。夏天,一有凉风吹来,树叶晃动,沙沙沙的,和一树蝉声,把所有走远的岁月都叫了回来。
我的童年像穿过了梦境,六岁、七岁、八岁,不断在这街上成长,走出去的脚步声在时间隧道里回响。在我天真的眼睛里,蒙眛的世界渐渐开朗,人世情事却变动幻化得让人像在阅读一本魔幻写实小说一样。在丹凤街上,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我们走过的街也很快老了,老屋更老,其间收藏着许多秘密,曾外祖母的、外祖父的、外祖母的,都被编在一本书里,与老屋并排插在丹凤街上,慢慢地在众人口中成了这条街上的一页传奇。
八岁的我眼珠子转了一圈,黑溜溜的瞳孔看着外祖父的背影。他在岁月的尽头,孤寂地守着一管毛笔,笔下的草书龙飞凤舞,攀着墨汁淋漓而上,幻云化雨,迤逦远去。我读不懂那些文字,却常常可以听到外祖父隐藏在那些文字背后的咳嗽声,轻轻重重,一声接一声传来,和我的心跳声共振。那些草书魅影一般画在了宣纸上,一段时光又一段时光,紧紧勾住了我的记忆。
外祖父二十岁那年,带着曾外祖母绕过一处又一处战火,跨过一省又一省,躲避着死亡的追捕,从新疆一路辗转落脚在丹凤街上。掉过头来,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三十年,满头黑发渐渐苍白,飘蓬落地,在异乡生根,开枝散叶,结子成荫。外祖父把他的历史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在了这条小街,安安静静地栖身在丹凤街上,把自己吞吐成一幅幅草书,贴在老屋的门楣之上。岁月的风雨过去了,一幅幅草书的墨色陆续褪去,却成了街上的一幅奇景。
街邻偶尔提起外祖父,总是会把这一句话挂在嘴上:“那老头儿,满肚子墨水儿!”肚子里怎能装墨水?对于八岁的我而言,这是一件神秘的事儿,逗引着我老去纠缠外祖父,问他肚子里怎么装墨水。外祖父总是笑眯眯的,不说什么。他鬓角的华发和眼尾暴开的道道皱纹,圈满了许多我读不懂的故事。
而外祖父的故事,在这街上仿佛罩着纱布,朦胧而神秘。左邻右舍对他的敬重却并未因为这份神秘而稍减半分。同辈人都叫他刘八,老一辈却叫他刘姓外省郎,比我大五六岁的人一致叫他刘爷爷,这是那个时代对一个知识分子尊敬的称呼。我后来才知道,外祖父在丹凤街上,文名卓著。街上一些商家的匾额多是出自他的手笔。他不但维语讲得好,而且汉学底蕴颇为深厚。可是为人却谦卑如稻穗,见着熟人总是先微笑点头,或一壶浊酒几局象棋在老屋外摆开,常招引朋辈满座,谈笑声日夜不断。
丹凤街景总是那么单调,夕阳照下来时,在土地公庙转口的杂货店前,几只麻雀总会在那里跳跃着觅食,然后在夕阳里低低地飞走。日月轮转,生生不息。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历史却转了个弯,正要挥别那一个时代的过去,并迎接另一个年代的来临,外祖父却在此刻伫立在这历史交接的路口,把他的身影留做岁月里一抹深沉的景色,在我八岁的时候出走了。
二
外祖父出走了,最震惊的莫过于我的曾外祖母。在这座岛屿上,她唯一的依靠是她的儿子——我的外祖父,但他竟然没留下片言只字,就在某一个夜晚失踪了。他曾经背着她千里迢迢地跋涉,穿过战火纷飞的城乡,捱过饥荒,躲过死亡,来到这个自由的岛国。她原以为从此可以和儿子相依为命,度过安稳平和的下半生,结果儿子却在她七十二岁时不见了。
仿佛命运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贤慧的曾外祖母只能默默地守着自己孤单的影子,在老屋里,把倾斜的岁月扶好,和自己的儿媳相依相伴地生活下去。而丹凤街上的光尘纷飞,宛若四散的蜉蝣,不断向八方散逸。有时候,我靠在二楼的窗口,常会看到曾外祖母佝偻着身子,踽踽独行于丹凤街上。转向右,就是歧向新庄老街。这时,我就会想,曾外祖母又要到慈佑宫向观音娘娘祈问外祖父的下落了。而在我那八岁的眼睛里,曾外祖母瘦削的身子裹在一袭松垮的唐衫之中,在夕照的余晖里,展现着我那天真岁月里读不出来的苍茫和荒凉。
我两岁就被曾外祖母带在身边,因此常常会尾随在她的身后转悠。曾外祖母不会讲汉语,她的新疆话我也听不懂,但我完全可以读懂她那一脸慈祥的眼神和和蔼的脸色,仿佛过去所有落到她身上的苦难都已被消解成一襟的风清云淡。她宛如一棵从远方移植到孔夫丹凤街上的老榕树,根已深入厚土,却坚持让根须在岁月的风中摇摆。
那时,我喜欢躲在曾外祖母的怀里,那里是我温暖的天地。外祖母很少看顾我,母亲更忙,在她忙碌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一点空间可以安置我。因此,我只有紧跟着曾外祖母,两只小手紧紧握着她那枯瘦的影子,在成长的岁月中荡悠。
可是当外祖父失踪后,那一段日子,曾外祖母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早起,我都会听到她跪在地上,敲着木鱼,在观音菩萨塑像台前念起佛经来。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大悲咒》,一声声,低低沉沉,轻轻重重的,都敲到我的灵魂深处去了。
在那一段漫长的时光里,我的清晨总是在《大悲咒》的经诵里静静踏步而来,然后又静静地溜走。裹在曾外祖母身上的唐衫,变得更加宽松,所有的时光也伴随着无数的失望飞逝过去。曾外祖母的背影在老屋里沉默地贴在墙上,像一幅画像,面向着窗外的远方。
远方,是否有外祖父的影子,也正对着新庄丹凤街老屋窗口的方向,默默地注视着呢?
三
外祖母是土生土长的丹凤街女儿,一个杂货店主的千金,因为曾外祖母常常光顾杂货店,而成就了她与外祖父的一段姻缘。仿佛命运早已安排好了,让目不识丁的外祖母嫁给了当时是“知识分子”的外祖父。是不是就此注定,外省郎的外祖父终于选择了孔夫丹凤街作为第一故乡之外落土生根的托身之所?
外祖母的丹凤眼,实际上是留不住外祖父的心的,她也走不进外祖父的故事里。我八岁的眼睛告诉我,外祖父和外祖母在老屋里形同陌路。他们共喝一口井水,共用一张饭桌,却长期睡在不同的房间和床铺上。他们宛如两颗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旋转,不靠拢,更不会碰撞。
外祖父的失踪,并没有激起外祖母心中多少涟漪。她的故事仍在自己的叙述中继续下去。外祖父已经是她故事之外的角色了。那时,我常常看着外祖母早出晚归,如蝴蝶一般悠游于她自己神秘的花园里。我读不懂外祖母背后的故事,还有她身后旖旎的风景。
只是,外祖母仍然对曾外祖母存着一心的顾念。两个女人,一个失去了儿子,一个不见了丈夫,却怀着两种不同的情感和心态,相依相持地过着平常日子。外祖母是否曾有过怨怼呢?我八岁的眼睛读不懂她眉眼之下的内心世界,只知道在丹凤街的老屋,外祖母从始至终都未进过外祖父的卧室。季节更替,风雨流转,那卧室自外祖父失踪后,就这么空着,仿佛被掏空了的故事,已无法再生出波澜起伏的情节了。
我的眼睛溜转了一圈,时光静静走过,外祖父的身影、曾外祖母的身影、外祖母的身影,列队进入我漆黑的瞳孔,并在那长长的隧道中,将会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消失……
四
我八岁的眼睛,躲在童年的时光底下,不断翻阅着丹凤街老屋的故事,有情的、无情的、热闹的、冷淡的,处处都隐藏着我读不懂的人情世事,而故事必须一页又一页地翻阅过去。在我成长的路上,九岁、十岁、十一岁、十二岁……每跨一步,都会让我更了解隐匿在这人事背后的许多秘密。
时光从记忆中不断延伸出去,总有一天,这些记忆也将会成为我的故事,一页页地被编成一本书,并被排在丹凤街上,等着别人去阅读。
外祖父后来有没有出现呢?曾外祖母又如何呢?外祖母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不信,你听,夏蝉又在晒谷场旁的桃树和桑树间鸣叫了,一声声,把夏天叫瘦了,而秋天,很快也会来到……
仿佛是岁月转过头探望,时光的隧道逆着光向记忆深处延伸,向童年的故乡拓展,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五岁,在孔夫的丹凤街上,一座平房前的晒谷场旁边,种着桃树、桑树和迎风挺立的一小丛青竹。夏天,一有凉风吹来,树叶晃动,沙沙沙的,和一树蝉声,把所有走远的岁月都叫了回来。
我的童年像穿过了梦境,六岁、七岁、八岁,不断在这街上成长,走出去的脚步声在时间隧道里回响。在我天真的眼睛里,蒙眛的世界渐渐开朗,人世情事却变动幻化得让人像在阅读一本魔幻写实小说一样。在丹凤街上,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我们走过的街也很快老了,老屋更老,其间收藏着许多秘密,曾外祖母的、外祖父的、外祖母的,都被编在一本书里,与老屋并排插在丹凤街上,慢慢地在众人口中成了这条街上的一页传奇。
八岁的我眼珠子转了一圈,黑溜溜的瞳孔看着外祖父的背影。他在岁月的尽头,孤寂地守着一管毛笔,笔下的草书龙飞凤舞,攀着墨汁淋漓而上,幻云化雨,迤逦远去。我读不懂那些文字,却常常可以听到外祖父隐藏在那些文字背后的咳嗽声,轻轻重重,一声接一声传来,和我的心跳声共振。那些草书魅影一般画在了宣纸上,一段时光又一段时光,紧紧勾住了我的记忆。
外祖父二十岁那年,带着曾外祖母绕过一处又一处战火,跨过一省又一省,躲避着死亡的追捕,从新疆一路辗转落脚在丹凤街上。掉过头来,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三十年,满头黑发渐渐苍白,飘蓬落地,在异乡生根,开枝散叶,结子成荫。外祖父把他的历史一步一个脚印地写在了这条小街,安安静静地栖身在丹凤街上,把自己吞吐成一幅幅草书,贴在老屋的门楣之上。岁月的风雨过去了,一幅幅草书的墨色陆续褪去,却成了街上的一幅奇景。
街邻偶尔提起外祖父,总是会把这一句话挂在嘴上:“那老头儿,满肚子墨水儿!”肚子里怎能装墨水?对于八岁的我而言,这是一件神秘的事儿,逗引着我老去纠缠外祖父,问他肚子里怎么装墨水。外祖父总是笑眯眯的,不说什么。他鬓角的华发和眼尾暴开的道道皱纹,圈满了许多我读不懂的故事。
而外祖父的故事,在这街上仿佛罩着纱布,朦胧而神秘。左邻右舍对他的敬重却并未因为这份神秘而稍减半分。同辈人都叫他刘八,老一辈却叫他刘姓外省郎,比我大五六岁的人一致叫他刘爷爷,这是那个时代对一个知识分子尊敬的称呼。我后来才知道,外祖父在丹凤街上,文名卓著。街上一些商家的匾额多是出自他的手笔。他不但维语讲得好,而且汉学底蕴颇为深厚。可是为人却谦卑如稻穗,见着熟人总是先微笑点头,或一壶浊酒几局象棋在老屋外摆开,常招引朋辈满座,谈笑声日夜不断。
丹凤街景总是那么单调,夕阳照下来时,在土地公庙转口的杂货店前,几只麻雀总会在那里跳跃着觅食,然后在夕阳里低低地飞走。日月轮转,生生不息。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历史却转了个弯,正要挥别那一个时代的过去,并迎接另一个年代的来临,外祖父却在此刻伫立在这历史交接的路口,把他的身影留做岁月里一抹深沉的景色,在我八岁的时候出走了。
二
外祖父出走了,最震惊的莫过于我的曾外祖母。在这座岛屿上,她唯一的依靠是她的儿子——我的外祖父,但他竟然没留下片言只字,就在某一个夜晚失踪了。他曾经背着她千里迢迢地跋涉,穿过战火纷飞的城乡,捱过饥荒,躲过死亡,来到这个自由的岛国。她原以为从此可以和儿子相依为命,度过安稳平和的下半生,结果儿子却在她七十二岁时不见了。
仿佛命运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贤慧的曾外祖母只能默默地守着自己孤单的影子,在老屋里,把倾斜的岁月扶好,和自己的儿媳相依相伴地生活下去。而丹凤街上的光尘纷飞,宛若四散的蜉蝣,不断向八方散逸。有时候,我靠在二楼的窗口,常会看到曾外祖母佝偻着身子,踽踽独行于丹凤街上。转向右,就是歧向新庄老街。这时,我就会想,曾外祖母又要到慈佑宫向观音娘娘祈问外祖父的下落了。而在我那八岁的眼睛里,曾外祖母瘦削的身子裹在一袭松垮的唐衫之中,在夕照的余晖里,展现着我那天真岁月里读不出来的苍茫和荒凉。
我两岁就被曾外祖母带在身边,因此常常会尾随在她的身后转悠。曾外祖母不会讲汉语,她的新疆话我也听不懂,但我完全可以读懂她那一脸慈祥的眼神和和蔼的脸色,仿佛过去所有落到她身上的苦难都已被消解成一襟的风清云淡。她宛如一棵从远方移植到孔夫丹凤街上的老榕树,根已深入厚土,却坚持让根须在岁月的风中摇摆。
那时,我喜欢躲在曾外祖母的怀里,那里是我温暖的天地。外祖母很少看顾我,母亲更忙,在她忙碌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一点空间可以安置我。因此,我只有紧跟着曾外祖母,两只小手紧紧握着她那枯瘦的影子,在成长的岁月中荡悠。
可是当外祖父失踪后,那一段日子,曾外祖母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天早起,我都会听到她跪在地上,敲着木鱼,在观音菩萨塑像台前念起佛经来。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大悲咒》,一声声,低低沉沉,轻轻重重的,都敲到我的灵魂深处去了。
在那一段漫长的时光里,我的清晨总是在《大悲咒》的经诵里静静踏步而来,然后又静静地溜走。裹在曾外祖母身上的唐衫,变得更加宽松,所有的时光也伴随着无数的失望飞逝过去。曾外祖母的背影在老屋里沉默地贴在墙上,像一幅画像,面向着窗外的远方。
远方,是否有外祖父的影子,也正对着新庄丹凤街老屋窗口的方向,默默地注视着呢?
三
外祖母是土生土长的丹凤街女儿,一个杂货店主的千金,因为曾外祖母常常光顾杂货店,而成就了她与外祖父的一段姻缘。仿佛命运早已安排好了,让目不识丁的外祖母嫁给了当时是“知识分子”的外祖父。是不是就此注定,外省郎的外祖父终于选择了孔夫丹凤街作为第一故乡之外落土生根的托身之所?
外祖母的丹凤眼,实际上是留不住外祖父的心的,她也走不进外祖父的故事里。我八岁的眼睛告诉我,外祖父和外祖母在老屋里形同陌路。他们共喝一口井水,共用一张饭桌,却长期睡在不同的房间和床铺上。他们宛如两颗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旋转,不靠拢,更不会碰撞。
外祖父的失踪,并没有激起外祖母心中多少涟漪。她的故事仍在自己的叙述中继续下去。外祖父已经是她故事之外的角色了。那时,我常常看着外祖母早出晚归,如蝴蝶一般悠游于她自己神秘的花园里。我读不懂外祖母背后的故事,还有她身后旖旎的风景。
只是,外祖母仍然对曾外祖母存着一心的顾念。两个女人,一个失去了儿子,一个不见了丈夫,却怀着两种不同的情感和心态,相依相持地过着平常日子。外祖母是否曾有过怨怼呢?我八岁的眼睛读不懂她眉眼之下的内心世界,只知道在丹凤街的老屋,外祖母从始至终都未进过外祖父的卧室。季节更替,风雨流转,那卧室自外祖父失踪后,就这么空着,仿佛被掏空了的故事,已无法再生出波澜起伏的情节了。
我的眼睛溜转了一圈,时光静静走过,外祖父的身影、曾外祖母的身影、外祖母的身影,列队进入我漆黑的瞳孔,并在那长长的隧道中,将会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消失……
四
我八岁的眼睛,躲在童年的时光底下,不断翻阅着丹凤街老屋的故事,有情的、无情的、热闹的、冷淡的,处处都隐藏着我读不懂的人情世事,而故事必须一页又一页地翻阅过去。在我成长的路上,九岁、十岁、十一岁、十二岁……每跨一步,都会让我更了解隐匿在这人事背后的许多秘密。
时光从记忆中不断延伸出去,总有一天,这些记忆也将会成为我的故事,一页页地被编成一本书,并被排在丹凤街上,等着别人去阅读。
外祖父后来有没有出现呢?曾外祖母又如何呢?外祖母的故事又会是怎样的?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不信,你听,夏蝉又在晒谷场旁的桃树和桑树间鸣叫了,一声声,把夏天叫瘦了,而秋天,很快也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