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辛勤努力,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探求原因,我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和班级进行了调查研究,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一、目前农村中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
为了解进入初中就读的农村学生的小学数学知识水平,有一次我从本校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八个普通班中随机抽取了三个班180人进行一次检测,检测所采用的是一份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测试卷,试卷满分为100分.检测结果为:最低分0分,最高分78分,总分10分以下的有35人,10分以上20分以下的有78人,20分以上30分以下有43人,30分以上40分以下有12人,40分以上50分以下有2人,60分以上有10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二、影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面
1.小学老师、家长思想认识偏差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一方面,有很多农村完小师资水平有限,且对义务教育理解存在偏差,以为义务教育就是小学毕业直接升入初中,减负就是不布置作业或不让学生做作业.致使有些老师忽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升学考试的取消,部分小学老师只关注成绩较好的有可能参加重点学校重点班选拔的为数不多的尖子生,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生的辅导.另外,这些学生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愿望不强,特别是取消了工作分配制度后,“读书无用”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孩子能早干活早赚钱才是最大的出息.受家长的影响,农村许多孩子的求知欲不强.
2.使用教材偏离农村学生实际
现今使用的数学教材中,很少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分式方程”为例,几乎每一节课都安排了一道应用题引入.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非常差,教材中的情境创设并没有考虑他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农村中学与城镇中学使用同样的教材,很多农村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不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按教材设计教学,渐渐地,数学课堂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学生无法参与其中.
三、主要措施
要改变目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学到知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转变学生思想,联系实际,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给他们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重与实际的联系,教会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运动会跳远成绩的测量、篮球赛的获奖概率估计、参加保险、板报、房间装饰设计等,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方案,当他们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美化生活环境时,自然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有教材,设计合理教学方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设置的情境学生不经历过,教师就要设置他们易于理解的情境.比如,交水费可以改成交电话费.又如,教学“分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的解法”时,可以舍弃教材的情境设计而采用复习引入.教师首先帮学生梳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出示一组最后一道是一个分式方程的练习,很多学生就会提出疑问,教师抓住时机提问:“该方程与前面的方程有什么不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分式方程的概念.教师接着问:“想不想学会怎么解分式方程?”学生带着前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成就感,情绪高涨,后面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四、几点不成熟的设想
1.由政府牵头,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转变“读书无用”思想
政府的宣传作用要远远大于学校对他们的沟通作用.所以,如果政府把对义务教育的宣传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多向农村学生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双向择业制度,使家长明白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认识到读书还是“有盼头的,有用的”,才能渐渐消除“读书无用”的思想,使他们步调一致的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珍惜学习的机会.
2.区别对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农村中学的学生见识少,且生活、社会经验都比较缺乏,在文化学习上,他们较城镇学生起步晚,基础较差.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应有别于城镇中学,适当地降低要求.
3.改变每个到了一定年龄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初中,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各种中职学校就读的模式
义务教育的宗旨是为了保障适龄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素质.这些年来,从农村中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文化、道德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提高,甚至有下滑趋势.因此,教育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现实状况,让每位完成阶段学习的学生都能基本达到该阶段应有的文化水平.
(责任编辑 黄桂坚)
一、目前农村中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
为了解进入初中就读的农村学生的小学数学知识水平,有一次我从本校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八个普通班中随机抽取了三个班180人进行一次检测,检测所采用的是一份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测试卷,试卷满分为100分.检测结果为:最低分0分,最高分78分,总分10分以下的有35人,10分以上20分以下的有78人,20分以上30分以下有43人,30分以上40分以下有12人,40分以上50分以下有2人,60分以上有10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二、影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面
1.小学老师、家长思想认识偏差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一方面,有很多农村完小师资水平有限,且对义务教育理解存在偏差,以为义务教育就是小学毕业直接升入初中,减负就是不布置作业或不让学生做作业.致使有些老师忽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升学考试的取消,部分小学老师只关注成绩较好的有可能参加重点学校重点班选拔的为数不多的尖子生,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生的辅导.另外,这些学生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愿望不强,特别是取消了工作分配制度后,“读书无用”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孩子能早干活早赚钱才是最大的出息.受家长的影响,农村许多孩子的求知欲不强.
2.使用教材偏离农村学生实际
现今使用的数学教材中,很少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分式方程”为例,几乎每一节课都安排了一道应用题引入.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非常差,教材中的情境创设并没有考虑他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农村中学与城镇中学使用同样的教材,很多农村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不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按教材设计教学,渐渐地,数学课堂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学生无法参与其中.
三、主要措施
要改变目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学到知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转变学生思想,联系实际,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给他们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重与实际的联系,教会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运动会跳远成绩的测量、篮球赛的获奖概率估计、参加保险、板报、房间装饰设计等,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方案,当他们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美化生活环境时,自然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2.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有教材,设计合理教学方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设置的情境学生不经历过,教师就要设置他们易于理解的情境.比如,交水费可以改成交电话费.又如,教学“分式方程和分式方程的解法”时,可以舍弃教材的情境设计而采用复习引入.教师首先帮学生梳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出示一组最后一道是一个分式方程的练习,很多学生就会提出疑问,教师抓住时机提问:“该方程与前面的方程有什么不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分式方程的概念.教师接着问:“想不想学会怎么解分式方程?”学生带着前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成就感,情绪高涨,后面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四、几点不成熟的设想
1.由政府牵头,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转变“读书无用”思想
政府的宣传作用要远远大于学校对他们的沟通作用.所以,如果政府把对义务教育的宣传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多向农村学生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双向择业制度,使家长明白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认识到读书还是“有盼头的,有用的”,才能渐渐消除“读书无用”的思想,使他们步调一致的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珍惜学习的机会.
2.区别对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农村中学的学生见识少,且生活、社会经验都比较缺乏,在文化学习上,他们较城镇学生起步晚,基础较差.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应有别于城镇中学,适当地降低要求.
3.改变每个到了一定年龄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初中,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各种中职学校就读的模式
义务教育的宗旨是为了保障适龄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素质.这些年来,从农村中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文化、道德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提高,甚至有下滑趋势.因此,教育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现实状况,让每位完成阶段学习的学生都能基本达到该阶段应有的文化水平.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