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的革命情操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央苏区被誉为“五老”的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何叔衡,当红军进行长征时,何老因年逾花甲未能随军长征,其他“四老”踏上了艰险的长征路。
  “五老”在惜别瑞金和长征途中,互帮互助,患难与共,充分体现了战友深情。他们以革命乐观主义,用诗和谜语惜别战友,鼓舞斗志,战胜艰险。
  
  何老赠衣 徐老赠粮
  
  在惜别红都瑞金时,林伯渠向何老辞行,两人依依难舍,何老送给林老一件毛衣。林老感其深情厚意,特回赠一首《别梅坑》诗:“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送衣赠诗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和对革命早日胜利的期盼。
  谢觉哉过草地断粮,饿得寸步难行。徐特立将自己仅剩二三斤麦子的干粮袋,全部塞在谢老怀里。如今看来二三斤粮微不足道,可在当时宛如以生命相赠。谢老即脱口而出:
  “漠漠沮洳也,峨峨暴冻冈。是谁皆束腹,赠我竟倾囊。”
  此诗中的“沮洳”指草地,“冻冈”指雪山。在雪山草地上,饿着肚子,把粮食倾囊相赠,这是多么深厚的友情啊!
  
  吟诗猜谜 鼓舞斗志
  
  红军长征途经信丰的一座山上时,“四老”正与几个干部在树林里开会。突然一架敌机飞过,丢下一颗炸弹,落在大家围坐的空地中间,幸而是个哑弹,有惊无险。董必武抖落溅在身上的泥土,打趣地吟道:
  “炸弹落地不开花,全凭马翁在保驾……”
  在红军长征的岁月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四老,他们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融化在战胜罕世艰辛的征途之中。年逾半百的“四老”,在组织的关怀下,凭着自己的坚毅,不仅不掉队,不落伍,而且还以自身的文化优势,鼓舞同行的战友。过草地、越雪山,是长征中最艰苦的时刻。“四老”在草地上燃起篝火,给战士们讲故事和猜谜语:
  “慢步走”——猜红军中一位指挥员的名字。大家你猜我猜,热闹一阵。最后“四老”给大家讲,这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不知哪个是雇农”——何长工;“读书常哈哈,傲雪报春花”——红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文笑梅。
  这些谜语,很快就在全军中广为传播。既启迪了战士们的智慧,又鼓舞了士气,消除了征途中的疲劳。
  
  马皮有毛难入口 为爬雪山强吞下
  
  当中央红军翻越最后一座大雪山——打鼓山时,已是饥寒交迫、人困马乏之极。一天,“四老”在半山腰的小村前,拾得一块烂马皮,准备煮吃好爬山。“四老”从先头部队住过的地方,找来半个铁锅,把马皮煮熟了,可是嚼了几口,都觉得不对劲,那皮块里的毛茬子,刺得嗓子像针扎似的,怎么也咽不下去。这时,林老指着雪山说:“革命要紧呀!咬着牙吞吧。雪山留得生命在,全国革命就开花。”说得大家都笑了。
  
  徐谢二老组诗篇 长征胜利显曙光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长征的终点——陕北吴起镇。此镇是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窑洞挤不下数千名红军。徐特立、谢觉哉二老和战士们一起,露宿在麦地里。次日醒来,两人摸摸结霜的衣服,兴致盎然地凑诗一首:
  “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
  铁桩系马,说明胜利抵达,无须再走,故霜天露宿也暖如春。诗虽含蓄,仍掩不住长征胜利的由衷喜悦,充分显示出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乐观豁达的情怀。
  责编/文波
其他文献
在淀粉制糖工业中,普鲁兰酶通常与糖化酶配合使用,其在酸性pH和较高温度下的催化活力是影响淀粉脱支效率的主要因素.该研究通过对长野芽胞杆菌(Bacillus naganoensis)普鲁兰
导致拉库起义暴发的根本原因是黑彝奴隶主对白彝奴隶的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引起的,这次起义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给予黑彝奴隶主有力的打击。但是由于延续几千年的奴隶
本文提出两种基于最小误识率准则的区分训练方法,将目标函数直接建立在Viterbi解码的基础上,以保证所得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参数能提高识别率。 This paper presents two discriminative
会议
1938年11月上海沦陷,日本侵略军逼近南京,应学生于右任之请,马相伯入滇蜀,道经越南谅山,因病留居。胡愈之到谅山看望他,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
通过介绍我国七号信令网的应用和网络管理情况 ,及七号信令网网管与七号信令网监测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完善的七号信令网综合维护管理系统 ,充分发挥七号信令网支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