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1.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3.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引向生活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86-01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感受、见闻、想象写出来,即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先导,是推动学生主动写好文章的内在动力。就作文教学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学生作文的成人化、文学化、程式化。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了解学生的所好所恶所思所求,否则,学生是不会去写那些不熟悉、不感兴趣的事,强迫而为之,往往是事与愿违。结果,老师认为学生“笨”,学生觉得老师“刁”,写作便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一份乐趣,成为师生双方的精神负担。
下面谈几点教学中的见解,以便共同探讨:
一、激发兴趣,解决学生“厌写”的问题,使学生对作文由厌恶到喜欢
1.教育学生明确作文目的,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从而培养写作意识。作文目的和作文兴趣是紧密相关的,作文目的越明确,作文兴趣越高,而越无目的的作文,其作文越无兴趣。对学生进行作文目的的教育,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要求,是写好作文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作文目的的教育。不能空洞的说教,尽讲一些大道理,而是要通过作文活动的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作文的用途、意义和前景。
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应该注意:
(1)以“奇”激趣
“奇”是写好文章的内部动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善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从内容到方法,都突出一个“新”字
新的作文内容,新的作文指导方法,都能给学生强烈的刺激。陈旧无味的教学方法,从小到大一直写的作文内容,小学生根本没兴趣,在作文的命题上,应该有新意,从而激起学生写作文的浓厚兴趣。
(3)课堂教学中应该充满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3.创设写作情境。在作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请到我家来》时,她先向学生发出邀请,并介绍自家地址、路线,然后询问:”谁愿意请老师、同学们到自己家玩?”这时,学生受到感染,充满了热情,产生了表达欲望和冲动,人人都渴望自己能详尽清楚地向大家介绍,把老师、同学请到家里来玩,课堂气氛高涨。此时此境,很难使人将这与一堂作文训练课联系起来。接着,老师又巧设机关,提出要一下子把这么多同学介绍的路线一一记住有困难,怎么办?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出谋献策,最后决定,人人都把课堂上介绍的内容记下来。这不正是自然的从口头交际转向书面交际吗?以往的老师“要我写”,现在变成了“我要写”。学生在浓烈的交际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说写一段话的训练。
4.适当的进行作文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引向生活,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学生总以为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都是“两点一线”,没有东西可写。而那些大作家似乎无所不知,知识渊博,尤其是对他们并不从事的事情也了解的一清二楚,真是奇怪。殊不知,作文是反映生活的,而生活本身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写你感兴趣的那么一点内容。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的作文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那么,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呢?
要想解决作文时“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就必须培养自己对事物广泛的兴趣,就像吃东西一样,不能偏食。鸡蛋炒西红柿,好吃,也有营养,但只爱吃这一种菜,别的什么菜都拒绝吃,仍然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因为人是需要多种营养的。有的学生爱学习,好不好?当然好!但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抱着语文、数学啃,不参加体育活动、不参加文艺活动、不做游戏、不参观旅游、不做家务等等,岂不成了“书呆子”!这样的同学生活枯燥,见识狭窄,向“万花筒”一样的生活在他那里却只是一个学习,试问:作文时他又怎么会有内容可写呢?有位著名作家深有感触的说:“要像球迷一样投入广阔的生活兴趣,把自己的脑子当作一个经常都要有个投入的无底的贪婪的金库。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它们才会‘自动从头脑的金库里跑出来……’”。
为了使学生真正有内容可写,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地参观,接触现实生活,开阔眼界,并不失时机的进行引导。例如,在一次义务劳动中,当同学们看到漫山遍野开得娇艳、烂漫的山桃花一堆堆、一簇簇地掩映于绿树之中时,由衷的感叹:“真美呀!”这时我便说:“是呀,这桃花在众花之前及早的把春的信息传递给我们,把它娇美的容颜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当百花盛开之时,它却又悄悄的孕育着果实。”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形式的设计尽可能与课本中的单元训练同步进行。老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构思谋篇,使教师的讲诱发着学生的想,做到“声入心通”,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生动场面。那种平淡无声的作文课,程式化的僵化死硬的作文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兴趣被破坏殆尽的(教学)过程。所以,作文教学应从老套套中解脱出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立志写好作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写作练习,特别是看图作文,教师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在感知画面、认识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越像越丰富,其语言表达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越有趣。同时,例题作文也一样,灵活多样的例题形式,能吸引学生,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关键词】激发兴趣 引向生活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86-01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感受、见闻、想象写出来,即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先导,是推动学生主动写好文章的内在动力。就作文教学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学生作文的成人化、文学化、程式化。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了解学生的所好所恶所思所求,否则,学生是不会去写那些不熟悉、不感兴趣的事,强迫而为之,往往是事与愿违。结果,老师认为学生“笨”,学生觉得老师“刁”,写作便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一份乐趣,成为师生双方的精神负担。
下面谈几点教学中的见解,以便共同探讨:
一、激发兴趣,解决学生“厌写”的问题,使学生对作文由厌恶到喜欢
1.教育学生明确作文目的,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从而培养写作意识。作文目的和作文兴趣是紧密相关的,作文目的越明确,作文兴趣越高,而越无目的的作文,其作文越无兴趣。对学生进行作文目的的教育,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要求,是写好作文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作文目的的教育。不能空洞的说教,尽讲一些大道理,而是要通过作文活动的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作文的用途、意义和前景。
2.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应该注意:
(1)以“奇”激趣
“奇”是写好文章的内部动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善思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从内容到方法,都突出一个“新”字
新的作文内容,新的作文指导方法,都能给学生强烈的刺激。陈旧无味的教学方法,从小到大一直写的作文内容,小学生根本没兴趣,在作文的命题上,应该有新意,从而激起学生写作文的浓厚兴趣。
(3)课堂教学中应该充满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3.创设写作情境。在作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请到我家来》时,她先向学生发出邀请,并介绍自家地址、路线,然后询问:”谁愿意请老师、同学们到自己家玩?”这时,学生受到感染,充满了热情,产生了表达欲望和冲动,人人都渴望自己能详尽清楚地向大家介绍,把老师、同学请到家里来玩,课堂气氛高涨。此时此境,很难使人将这与一堂作文训练课联系起来。接着,老师又巧设机关,提出要一下子把这么多同学介绍的路线一一记住有困难,怎么办?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出谋献策,最后决定,人人都把课堂上介绍的内容记下来。这不正是自然的从口头交际转向书面交际吗?以往的老师“要我写”,现在变成了“我要写”。学生在浓烈的交际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说写一段话的训练。
4.适当的进行作文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引向生活,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学生总以为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都是“两点一线”,没有东西可写。而那些大作家似乎无所不知,知识渊博,尤其是对他们并不从事的事情也了解的一清二楚,真是奇怪。殊不知,作文是反映生活的,而生活本身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写你感兴趣的那么一点内容。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的作文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那么,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呢?
要想解决作文时“无内容可写”的问题,就必须培养自己对事物广泛的兴趣,就像吃东西一样,不能偏食。鸡蛋炒西红柿,好吃,也有营养,但只爱吃这一种菜,别的什么菜都拒绝吃,仍然还会造成营养不良。因为人是需要多种营养的。有的学生爱学习,好不好?当然好!但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抱着语文、数学啃,不参加体育活动、不参加文艺活动、不做游戏、不参观旅游、不做家务等等,岂不成了“书呆子”!这样的同学生活枯燥,见识狭窄,向“万花筒”一样的生活在他那里却只是一个学习,试问:作文时他又怎么会有内容可写呢?有位著名作家深有感触的说:“要像球迷一样投入广阔的生活兴趣,把自己的脑子当作一个经常都要有个投入的无底的贪婪的金库。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它们才会‘自动从头脑的金库里跑出来……’”。
为了使学生真正有内容可写,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地参观,接触现实生活,开阔眼界,并不失时机的进行引导。例如,在一次义务劳动中,当同学们看到漫山遍野开得娇艳、烂漫的山桃花一堆堆、一簇簇地掩映于绿树之中时,由衷的感叹:“真美呀!”这时我便说:“是呀,这桃花在众花之前及早的把春的信息传递给我们,把它娇美的容颜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当百花盛开之时,它却又悄悄的孕育着果实。”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作文形式的设计尽可能与课本中的单元训练同步进行。老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构思谋篇,使教师的讲诱发着学生的想,做到“声入心通”,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一个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生动场面。那种平淡无声的作文课,程式化的僵化死硬的作文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兴趣被破坏殆尽的(教学)过程。所以,作文教学应从老套套中解脱出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立志写好作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写作练习,特别是看图作文,教师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在感知画面、认识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越像越丰富,其语言表达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越有趣。同时,例题作文也一样,灵活多样的例题形式,能吸引学生,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