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猎狐》中的民俗文化蕴涵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u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猎狐》是由富有“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之称的儿童作家沈石溪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件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在一个孩子的内心掀起情感的巨浪,折射出其行为背后的信仰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一、展示了哈尼族风俗画面
  
  故事发生在“一个还保留狩猎古风的哈尼族寨子”,哈尼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元江、红河等县。村寨大多建在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山地高差悬殊,孕育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候特征又孕育了这里特有的建筑文化与服饰文化。
  哈尼族住房分地面建筑和干栏型建筑两类,以后者居多。他们建房一般就地取材,这种“干栏”式楼房一般是土木结构。小说中描写的“竹楼”就是这种“干栏”式楼房,这种建筑样式的出现和当地的气候、环境、建筑材料有直接关系。由于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虫蛇很多,这种干栏式建筑,使居室脱离地面,人居其上,畜养其下,或安放舂米的脚碓和堆放杂物,十分安全。加之竹木为墙,通风舒适。和住房这种为求安居目的相联系的,还有服饰和服饰民俗的形成。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温和,服装样式就比较简单,缝制工艺也不复杂。长期的水田生活和亚热带气候环境使哈尼妇女的服饰趋于简化,而裤子则更短至紧身裸腿,近于泳装。无论暑夏炎天下田栽秧锄禾,或数九寒天进深山老林破柴割草,从不穿长裤。哈尼人穿用软质木材砍削而成的木屐,有时则干脆赤脚走来走去。所以虽是“正月的夜晚”,主人公戈文亮却穿着“单薄的衣衫”,光着脚“一脚一个凹坑,清凉的汁液从脚丫缝冒出来,漫过脚背”,“粗糙的沙砾可硌得他脚掌发疼”。
  
  二、揭示了哈尼人内在的文化心态
  
  哀牢山区哈尼族认为,“哈尼”一词是构成强悍、勇猛和女性的词素。群山中的哈尼人,由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了梯田,梯田几乎遍及所有哈尼族人生活的地方,整个哈尼梯田从开拓到发展的过程,展现了哈尼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乡规民约、宗教崇拜等绚丽多姿的人文文化内涵,以及豁达的自然人生观、谦和、质朴的民族性格。从表面看,梯田是哈尼人得以绵延繁衍的物质基础,而其深层次本质是构成了哈尼族文化之魂,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
  所以在戈文亮身上,“血管里流淌着猎人刚毅勇猛的热血”,秉承了阿爸刚毅勇猛,视荣誉胜过生命的血性。他“不愧是老虎下的崽子”和他“阿爸一样有出息”。如他深谙野兽的生活习性和出没规律,能熟练使用捕兽夹,能老道地布置捕兽现场。这些都使读者如临其境、真切可感。但作者描写这些,既不是有意展示,更不是故意猎奇,而是描写特定环境下主人公民族性格逻辑的必然结果。
  
  三、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小说表现的矛盾冲突既不是小说人物的性格冲突,也不是人物命运冲突,而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而引起的内在的精神冲突。只有古老山寨的信仰与现代教育激烈的冲撞,才会在戈文亮的内心产生冲动与抑制,报复与妥协等一系列的情感冲突。
  戈文亮注定和他阿爸不一样,他虽是阿爸寄予厚望的独子,是山寨人眼中的好后生,但却不必成天背着一支猎枪闯大黑山,因为他已“读了七八年书”, 是“全校师生公认的最勤奋的学生”,在学校里他学习的不是狩猎,而是“要正直勇敢”,要关爱如小黄鹂一样弱小的生命。所以当阿爸因他一时“沉浸在奇妙的数学王国里”而“眼睁睁望着红狐拖拽着茶花鸡大摇大摆从他身边擦过”,嘲讽他“空长一副好皮囊”的时候,“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向阿爸证明”自己是一个能征善捕的哈尼后生,学校并不是“制造不男不女的东西”的地方。他深夜历险,要诱捕红狐,为的就是要挽回自己、学校及阿爸的名誉。
  在戈文亮成功捕得红狐母子后,“只要他一扣动弩机”就能雪耻,就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猎手”,但他没有。因为那文弱纤细、充满温情的女老师的眼睛“莫名其妙地出现了”,那“清澈忧郁的目光”像绳索一样捆住了他猎手刚烈的野性。哈尼人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信仰同现代文化价值观之间的激烈撞击此刻在戈文亮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终于“放下竹弩”,学校“要正直勇敢”的教育让他宁愿自己蒙羞,也不愿杀狐。现代文明显示了其先进性。而且从小说结尾戈文亮回到家中,阿爸阿妈不仅没奚落嘲笑,反而为迎接他这位“勇敢的猎手满载而归”准备了“庆典仪式”,称他为“勇敢善良的猎手”和“真正的男子汉”。这表明现代商品经济的潮风早已吹进了深山老林,不仅戈文亮,连老一辈哈尼族人也已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现今的哈尼人或许大都早已告别了那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但作为曾经有过的民族生活的一页,它们将永远存留在民族文学艺术画廊中。
  从外在的文化景观到内在的文化心态,作家不断拓展小说的情节主题:成为一名猎手固然不易,它需要勇敢的品质、智慧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要成为一个真正勇敢的人则更不易,它不仅需要智慧、勇敢、强健的体魄,而且需要心灵的成熟,懂得自知、自爱、自重,懂得如何翻越自我情绪的栅栏,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我想这些质朴、还原生命本真的动物故事给生存环境完全社会化的现代人带来的震撼,正是沈石溪创作的魅力所在。
  
  何建荣,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一篇佳作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它需要精彩的语言来调味。然而学生一面对作文,语言上就捉襟见肘。因而,只有设法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在起跑线上快人一步,掌控中考制高点。那作文遣词造句有哪些技法呢?  一.动形是一家,齐来锤炼它  若要文章“活”起来,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有技巧。其一,几个动词较量一下,哪个更具表现力。其二,用一连串准确的动词描摹过程。其三,动词与形容词联姻。   例如:明晃晃的
国外有过一项关于作文教学的长期研究,研究了阅读与写作哪个对提高写作能力更有用,结论是“多读比多写更有用”,“只读不写比只写不读更有用”。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是个人经验之谈,也是学习写作学习语文的真理。因此,必须注重阅读教学。令人困惑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包括教材编写)似乎一直是以阅读为重点的,为什么语文教育质量不佳而屡受诟病呢?我以为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学会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生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必须“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其实,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外,还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只是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时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课外阅读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众所周知,阅读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还可以在学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道德情操、情感、思维心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熏陶。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义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
[问题描述]:  目前的语文教材选编中对古典名著的选读不多,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渗入,学生读书越来越少,而阅读文言文名著的更是寥寥无几。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文言文课文篇幅短且容易,一步入高中,文言文篇目加长、题目难度加大,学生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很容易产生惧怕的心理,进而对文言文学习心生厌倦之感。很多学生花了很多功夫学习文言文,却很难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尤其如此,由于他们入学时语文成绩就很差,
写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对于学生而言,除了直接参与生活实践外,更多的是由间接而获得。因此,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融学科知识于作文练习之中,显得十分必要。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又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展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为独立写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移音乐作品之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音乐以情感见长。它是一门融知识性、情感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艺术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基础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其指向是在于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过程。在追求这种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学的评价定位为发展性教学评价,其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实践。     一.改进教师评价中的不足     (一) 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评价最终目的是激发和
在作文课上听到同学们最多的埋怨就是“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缺少活力。该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    一、培养生活的敏感    写作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再高明的作家,也很难把文章与生活切断。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画家莫奈,在为伦敦教堂作画时,将雾画成了紫红色,引起了一些英国人的争议。他们感到雾应是灰色,怎么会是紫红色?原来莫奈在作画前对雾和四周的环境作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因为烟太多,并受红
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反映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练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把语文教材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形成自认为很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导致语法术语、文学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关键是踏踏实实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背景介绍要“点到”。“点到”即点到为止,忌面面俱到。古诗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话强调了创作的务实原则,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教授古诗词时不妨借助背景介绍深入理解诗文,品味诗意。这就要求我们应关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