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更为构建和谐语文课堂,实现有效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导人时运用多媒体设境激趣,能激发求知动机:在疑难处运用多媒体铺桥搭路,能突破重点难点:在传情处运用多媒体呈现情境,能促成情感共鸣:在迁移点运用多媒体引发想象,能培养创新思维:在拓展时运用多媒体增加信息,能提高阅读效率。总之,在适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导入时设境激趣,激发求知动机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阅读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多媒体精心没计新颖的新课导入形式,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意境和进取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我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谈话导入新课,以一句“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特别感人的歌曲”开头,让学生聆听阎维文深情演唱的《母亲》这首歌,并配上令人感动的歌词和相应的图片。当歌曲接近尾声时。我启发学生谈谈听歌的感受,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谈起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的学生还联系《游子吟》等诗歌谈起了母亲对子女的悉心照顾。
二、疑难处铺桥搭路,突破重点难点
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也是如此。阅读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有一些难以理解的重点句,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学生研读,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这些句子。这时,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铺桥搭路,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隐形为显形,拓宽教学时空维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强化感知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进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师言语难以讲清、讲透的重难点内容。
如在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时,由于学生缺乏对抗洪救灾的真切体验,对于“‘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句话的深意较难理解。教学中,我把这一重点句通过课件出示在大屏幕上,唤起学生的注意,并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进行比较,认识对联的特点。接着,播放解放军战士抗洪救灾的视频,让这些直观生动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声音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引起心灵的共振,架起文本与学生的情感桥梁。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发问:“看到抗洪救灾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个个饱含敬佩和感动之情,争相赞颂解放军战士的勇敢无私。
三、传情处呈现情境,促成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丰富的情感刺激对其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能够给学生以直接的审美陶冶和教育,,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的内容出发,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信息的多维性,把作者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九寨沟》一文时,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文中写了哪几处景物:接着引导学生细读文字,交流最喜欢的景物并说}¨理由,同时每交流一处景物就以精选的图片和抒情的背景音乐呈现出生动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景物特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通过观图配乐朗读训练尝试表达情感,在精读完每处景物后,我以抒情的语调过渡:“九寨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更吸引人的是她在四季的景色又是各有特色,想不想欣赏一下她在四季的不同景色?”紧接着让学生欣赏九寨沟四季美景的视频录像,在美妙音乐衬托下的四季风光自然是美轮美奂,学生个个如痴如醉地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完全沉浸在这“人间仙境”之中。
四、迁移点引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可见,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莫高窟》一文时,课文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描写飞天的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轻读想象这句话中所描绘的飞天形象:接着激励学生读活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飞天,在学生放飞思维之后,我把握契机出示展示飞天迷人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绚丽的壁画和美妙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飞天艺术的殿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面卷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当学生迁移文中的句式冉次进行口头描述时,顿时思路开阔,情绪高昂。
五、拓展时增加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技术拓宽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密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适时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增加阅读信息的容量,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
如在教《二泉映月》一文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大量补充拓展内容。在读到文中描写惠山和二泉的地方时,我播放了无锡地方景色的录像,通过视听感官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名胜的了解,不露痕迹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感情:在阅读讲述阿炳坎坷经历的段落时,我出示了介绍华彦钧的身世和音乐创作成就的幻灯片,学生从补充信息中对无锡名人华彦钧有了更多的了解,为读懂下文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多媒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和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它始终只是一种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只是凭借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得灵动而有生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同绕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具体特点,巧妙设计多媒体使用时机及频率,营造和谐课堂,实施有效阅读,为实现多媒体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结合打开一扇神奇的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让多媒体技术为阅读教学增效,为语文课堂添彩。
(责任编辑 刘颖)
一、导入时设境激趣,激发求知动机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阅读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多媒体精心没计新颖的新课导入形式,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意境和进取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我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谈话导入新课,以一句“同学们喜欢听歌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特别感人的歌曲”开头,让学生聆听阎维文深情演唱的《母亲》这首歌,并配上令人感动的歌词和相应的图片。当歌曲接近尾声时。我启发学生谈谈听歌的感受,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谈起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有的学生还联系《游子吟》等诗歌谈起了母亲对子女的悉心照顾。
二、疑难处铺桥搭路,突破重点难点
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也是如此。阅读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有一些难以理解的重点句,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学生研读,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这些句子。这时,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铺桥搭路,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隐形为显形,拓宽教学时空维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强化感知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进发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师言语难以讲清、讲透的重难点内容。
如在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时,由于学生缺乏对抗洪救灾的真切体验,对于“‘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句话的深意较难理解。教学中,我把这一重点句通过课件出示在大屏幕上,唤起学生的注意,并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进行比较,认识对联的特点。接着,播放解放军战士抗洪救灾的视频,让这些直观生动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声音带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引起心灵的共振,架起文本与学生的情感桥梁。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发问:“看到抗洪救灾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个个饱含敬佩和感动之情,争相赞颂解放军战士的勇敢无私。
三、传情处呈现情境,促成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丰富的情感刺激对其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能够给学生以直接的审美陶冶和教育,,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的内容出发,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信息的多维性,把作者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九寨沟》一文时,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文中写了哪几处景物:接着引导学生细读文字,交流最喜欢的景物并说}¨理由,同时每交流一处景物就以精选的图片和抒情的背景音乐呈现出生动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景物特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通过观图配乐朗读训练尝试表达情感,在精读完每处景物后,我以抒情的语调过渡:“九寨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更吸引人的是她在四季的景色又是各有特色,想不想欣赏一下她在四季的不同景色?”紧接着让学生欣赏九寨沟四季美景的视频录像,在美妙音乐衬托下的四季风光自然是美轮美奂,学生个个如痴如醉地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完全沉浸在这“人间仙境”之中。
四、迁移点引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可见,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莫高窟》一文时,课文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描写飞天的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轻读想象这句话中所描绘的飞天形象:接着激励学生读活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飞天,在学生放飞思维之后,我把握契机出示展示飞天迷人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绚丽的壁画和美妙的音乐把学生带进了飞天艺术的殿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面卷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当学生迁移文中的句式冉次进行口头描述时,顿时思路开阔,情绪高昂。
五、拓展时增加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技术拓宽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密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适时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增加阅读信息的容量,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
如在教《二泉映月》一文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大量补充拓展内容。在读到文中描写惠山和二泉的地方时,我播放了无锡地方景色的录像,通过视听感官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名胜的了解,不露痕迹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感情:在阅读讲述阿炳坎坷经历的段落时,我出示了介绍华彦钧的身世和音乐创作成就的幻灯片,学生从补充信息中对无锡名人华彦钧有了更多的了解,为读懂下文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多媒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和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它始终只是一种优化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只是凭借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得灵动而有生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同绕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具体特点,巧妙设计多媒体使用时机及频率,营造和谐课堂,实施有效阅读,为实现多媒体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结合打开一扇神奇的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让多媒体技术为阅读教学增效,为语文课堂添彩。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