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诱导促进视频学习的机制和策略研究: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分析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fs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价值的评估将直接影响其学业情绪、学习投入度及学习效果,故价值诱导对促进视频学习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基于此,文章借助眼动仪、脑波仪、情绪测试仪和量表采集112名大学生的视觉认知、脑认知、主观价值评估、学业情绪和学习效果的多模态数据,深入分析价值诱导对视频学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低任务难度的视频学习中,价值诱导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度,表现为总注视次数的提升和大脑放松度的降低,并能有效诱发学习者的积极情绪,进而改善其学习效果;价值诱导对高任务难度视频学习的促进效果不明显.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价值诱导促进视频学习的作用路径有四条:“价值诱导—总注视次数—结果性积极情绪”“主观价值评估—结果性积极情绪”“价值诱导—总注视次数—学习效果”“主观价值评估—学习效果”.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两条价值诱导促进视频学习的策略:合理设置任务难度,以有效融入价值诱导;渗透价值诱导因素,以促进情感和认知投入.
其他文献
期刊
19世纪社会的音乐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作为一个承接古典引向20世纪的关键时期, 受到了当代音乐学者的关注.诺顿公司于2013年出版的“文化语境中的西方音乐”系列丛书之《19世纪的音乐》( Music for the 19th Cen-tury) , 由中央音乐学院刘小龙教授翻译, 中央音乐出版社2020年出版.区别于音乐风格发展史的写作范例,《19世纪的音乐》在以历史为背景的基础下, 通过观察当时的政治体制、消费方式等将音乐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融合.
期刊
“弗拉门戈”音乐是西班牙富有地域风味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集歌、 舞、 乐于一体,在西班牙南部盛行.“法朵”源自葡萄牙,又名悲歌,它的歌声充满悲伤的情绪.同在伊比利亚半岛,却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他们虽各自区别,但若细心观察,却能发现它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种艺术形式,探讨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处.
满族戏曲中舞蹈占很大比重,所以,在挖掘整理传统的满族舞蹈、 满族秧歌基础上以现代审美意识和理念,创造出了满族新城戏特有的舞蹈组合动作.在诸多的满族戏曲剧目中曾反复使用,并吸纳了歌舞剧的精华,使之形成了满族新城戏自己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满族新城戏的表演侧重于舞蹈化的表演身段,其动作张驰有致,刚柔结合,并能从人物出发,着重从刻画人物的性格入手,从而达到“角色个性化和完美化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本文是通过满族的四种舞蹈类型来揭示新城戏的表演程式特征.
中国台湾作曲家陈泗治先生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 演奏、 教育.他一共创作了八部独奏钢琴作品,作品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出亲切深刻的乡土情怀.《幻想曲——淡水》作为陈泗治回归故土后创作的第一部钢琴曲,是他站在世界浪漫主义音乐视角重新探索乡土音乐的一次实践,不仅运用了大量台湾本土素材,体现出东方民族音乐特色与地方性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浪漫主义音乐自由、抒情的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幻想曲——淡水》音画式的旋律、风格交融的曲式、中西互融的和弦等音乐要素,探究乐曲在展现地方性的同时如何与世界浪漫主义音乐思潮合流,通过这样的
职业教育“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但教学是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教学系统内部的矛盾性和信息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都要求对教学系统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整体化认识.综合已有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了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混合教学具有七个要素,包括学生、教师两个主体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四个过程要素,教学环境一个环境要素.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同的是,这些要素的内涵在信息时代混合教学中向虚实融合方向拓展;不同的是,这些要素蕴含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
在共享调节学习的序列中,监控的目的在于确定团队尚未实现的内容,引导团队在需要的时候调整任务理解、目标计划和参与行为.对监控的测量、观察或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监控活动的基本过程.研究从监控的发生条件、内容维度、调节类型等方面梳理已有研究,据此构建共享调节监控的过程模型,探索监控的内在机制和动态过程.以上海市闵行区高中信息科技教研组的一次教研活动为解释案例,分析了协作中的监控过程,初步验证了模型的适切性.研究表明:“监控的产生”“识别与分析”“反思与评估”“调节与适应”四个阶段是按顺序进行的;监控活动主要由团队
情感投入在混合协作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厘清其作用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混合协作学习场景下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的支持为更加精准地分析学习者情感投入提供了可能.文章从情感数据的多模态融合、情感发生的情境解释、情感状态的动态变化、情感发展的层级建构和情感反馈的调节干预五个层面构建了混合协作学习者情感投入的研究框架,并从改善混合协作学习过程和探索混合协作学习规律出发,阐述了混合协作学习者情感投入的分析路径.一方面,融合多模态数据,输出可视化的情感状态识别结果;根据环境、认知、行为、动机及任务等因素,进行情感归因
数字技术的介入使教育充满变数,在加速学习主体数字化学习进程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的学习风险.如何扬长避短,引导学习主体以相对安全的方式体验数字技术带来的重大利好,成为数字韧性构建的重要任务.研究阐述了当前学习主体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与潜在学习危机,分析了适应外部变化过程中学习主体数字韧性的内涵演变,并总结了数字韧性的关键特征:动态生成,但有迹可循;弱结构性,但可以增强;不稳定性,但可以掌控.在此基础上,基于韦斯特莱的传播理论,从直接把关人、间接把关人和最终把关人三个方面提出数字韧性培养策略,以期通过利益相关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线上培训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同伴互评可以促进教师的在线学习效果,但在应用中仍存在同伴评价参与度低、评分者一致性和评语质量不高等问题.研究将评价支架引入到大规模教师培训类MOOC中,对同伴互评中的整体型评价支架和分析型评价支架进行设计和开发,并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探讨不同评价支架类型对教师同伴互评中评价参与度和评价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型评价支架能更好地提升教师学习者同伴互评的评价参与度,提升评价一致性和评语质量.因此,在设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