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弹奏是一门具有高度技巧性的表演艺术,在整个弹奏过程中,复杂的感觉活动贯穿始终。钢琴弹奏不是视觉、听觉、动觉的单独活动,也不是三个系统简单的相加,而是服从于心并由心协领的有机有序活动。三个系统无数次反复的长期训练的条件反射使得视、听、动觉的统一积淀于心,内化于心,外化为熟练的弹奏。所以,钢琴弹奏的过程,是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提高弹奏中的感觉调节能力是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保证弹奏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钢琴弹奏 听觉 触觉 视觉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 钢琴弹奏中感觉要素分析
1 弹奏听觉
弹奏听觉属于音乐听觉的范畴,但它更注重弹奏者判断自己的弹奏是否准确。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的意义上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等。从弹奏听觉的对象来讲,涉及到音乐的音高、响度、音色、和声等要素。听觉能力主要包括外在听觉能力和内在听觉能力两种。
外在听觉能力是指运用耳朵听辩外在音乐音响的能力。这种听觉的功能在于,作为感官的耳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实际存在的物质性声音之间的关系。音乐听觉部分全部可看作外在听觉的内容。内心听觉能力是一种预知听觉,是建立在弹奏者对声音的积累和存储基础之上,是弹奏者弹奏之前内心己经“听”到了整个弹奏的结果和自己将要弹奏出的声音的能力。内心听觉中包含了弹奏者对音乐作品中的每个音、每个和声效果、每个织体变化等因素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是弹奏者音乐想象的集中体现。
2 弹奏触觉
弹奏触觉是指弹奏者在弹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触键(包括踏板)、轻重强弱、大小幅度以及灵活程度等的控制能力,只有具备好的触觉,才能调控好钢琴弹奏时触键的力度、速度与方式,弹奏出动听的音色与旋律,从而达到生动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演绎出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感情。
钢琴弹奏触觉涵盖了音阶、琶音、双音、八度、和弦、大跳等等多样复杂的弹奏技术,由于每首作品的风格、情绪各异,弹奏者在准确完成以上技巧动作的同时还必须赋予其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这势必要求其钢琴弹奏触觉系统充分协调,形成发力部位从指尖开始,包括腕、肘、臂、腰在内乃至全身整体的综合运动,即每一个声音都是出自全身动作的配合,都需要弹奏器官的正确运用,任何一个环节如不合理,都会阻碍发音的正确性。
3 弹奏视觉
视觉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中担负着寻找信息、输入信息的重要作用,在钢琴弹奏中表现为观察自己的手指、手型等各弹奏触觉系统的协调状态,辨认乐谱上的音乐信息,寻找核对手的键面位置等等,它能及时地为大脑提供弹奏所需要的可视信息,是一切弹奏得以准确实现的必要保障。
二 音乐感觉对钢琴弹奏的影响
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令人愉快、令人心碎、令人激动的音乐。这些音乐或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或间接调控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进而产生各种美妙的、难以言传的音乐感觉。
音乐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音乐心理现象,只有通过它才能分辨、意识音乐的各种属性,感知音乐的节奏、音色、音高等等,了解弹奏音乐的最佳运动姿势和运动速度。音乐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音乐对象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不依赖于外部物体,而仅通过自己内心获得的一种音乐初步印象。
音乐感觉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程度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可以表现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进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平。
三 钢琴弹奏中音乐感觉的提高
在我们弹奏时,乐器的音响效果刺激着感官,物理的和化学的刺激随着弹奏过程的深入而运动变化发展着。在这运动的每一瞬间,感官都只能是对作品这一特定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它的极快的变化速度一方面使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来不及予以相似性确认,因而仅是以滞后的方式予以偶然性地捕捉;另一方面单纯依赖于听觉的作品细节所反映的个别属性实在太少,与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比,可相互符合验证的东西是那样的屈指可数,因而感觉的过程颇费周章,最后只能以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方式才可以略窥门径,于是大家所反复体验到的不确定性开始出现了,并在作品中反复折磨着弹奏者与欣赏者。在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弹奏者那里,他的动作、神态、表情极为丰富地与其作品的表现相一致,从而使我们感觉所捕捉到的个别属性增添了不少,因而促使我们对作品及对主体风格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四 钢琴弹奏中听觉、触觉、视觉的协调对策
协调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合作、互补的关系,研究协调效应的形成,提示系统进化的动力。它的核心思想是“协调导致有序”。那我们如何来协调听觉、触觉与视觉呢?
1 识谱变成内心无意识的三系统的知觉同构
当看到乐谱符号的同时,弹奏者就会无意识地发生视、听、动的协同。此时已不用再去辨别这是一个什么音,音的时值是多少,是什么节奏,这个音在键盘的哪个位置,用哪个手指弹奏,用不用踏板等。因为,所有这一切,都由神经中枢的控制系统自动的组合协同。否则,弹奏者连续不断、熟练完整的弹奏乐曲是不可能。试想,视谱最初的映象刺激在视觉系统的登记器中进行编码,形成一定的神经信息传递,时间大约是0.25—2秒,弹奏者在自身内部进行复述,再组织编码和精细加工,时间是2.5—20秒,有时要长达1分钟才能记住这是个什么音。如果以此类推记住一个音的时值、节奏、指法、弹法等等每一项都要1分钟的话,需要的时间及由此而导致的间断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由视觉引导的动觉和听觉的三个系统知觉的同构发出的无意识的协同,是钢琴弹奏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机制。
2 由音乐审美经验统率的视、听、动转化为无意识的自发情感
由长期训练而积淀于心的音乐审美经验统率的视、听、动转化为无意识的自发情感。这里有必要指出:音乐是有意味的形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从单音到练习曲再到乐曲的训练,都不是机械的纯技术训练,而是训练内心的形式与意味统一的音乐感。通过长期的训练,透过音乐的形式结构会将其音乐的意味及其一般形式积淀于心,转换为学生内心的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审美经验会成为继续弹奏的率领视、听、动的自然流露的情感。一旦进入弹奏过程,学生不用再刻意去想某一乐曲、乐段是什么情感意味,而是内心情感与乐曲的自然的心灵对话。
3 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能力来激发乐感
音乐是一种具有张力的综合性艺术,一首作品的乐思显结构与潜结构的并存体现出乐感的张力。这种张力的表现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人的视觉本能获得谱面的基本信息,了解作曲家的大致意图;曲谱是音乐与弹奏者的载体,人通过对乐谱的研究获得最直接的音乐感受——乐谱的曲式结构、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乐句的长短、节奏的变幻、层次的错落有致、段落的呈递呼应等都一目了然;从乐谱的谱面的差异可以辨别出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听觉本能是对外界声音的感知,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这种最能直接触动人的神经和情感的艺术中,弹奏者通过对音乐声音的研究,来把握声音的意义。
弹奏者在弹奏过程中通过对键盘的研究,体会逐渐形成的细腻、精致、敏锐的触觉的本能反映,还通过踏板的研究,形成有细腻变化、能准确把握音乐色彩层次的踏板“触觉”。瓦尔特·辟斯顿曾说过:“你必须听得见你往纸上写的东西。”要想弹奏好一首作品,应该将作品完全转化成弹奏者的心声,不止将音符记忆而是须将音符成为弹奏者本身。随着乐思的展开,弹奏者在情感的处理上要加强思考,要让听众感受自然舒服的情感流露;做到有创造性,有个性,深入细致地去刻画音乐形象。
五 结论
音乐是一种具有张力的综合性艺术之一,一首作品的乐思显结构与潜结构并存体现出乐感的张力。这种张力的表现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钢琴弹奏就是要通过掌握精湛的弹奏技术来演绎作品,表达情感。只有使弹奏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系统充分运用并协调起来,才能确保弹奏的每一个乐句、每一串音符,都受弹奏者各感官系统表演意识的支配,都是艺术表演整体的有机组合。
参考文献:
[1] 童道锦、孙明珠编:《钢琴教学与弹奏艺术》,2003年。
[2] 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蔡爽:《钢琴视奏教学法初探》,《乐器》,2007年第4期。
[4] 党英:《钢琴教学法之我见》,《音乐天地》,2008年第8期。
作者简介:袁科,女,1977—,河南许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单位: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钢琴弹奏 听觉 触觉 视觉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 钢琴弹奏中感觉要素分析
1 弹奏听觉
弹奏听觉属于音乐听觉的范畴,但它更注重弹奏者判断自己的弹奏是否准确。音乐听觉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的意义上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等。从弹奏听觉的对象来讲,涉及到音乐的音高、响度、音色、和声等要素。听觉能力主要包括外在听觉能力和内在听觉能力两种。
外在听觉能力是指运用耳朵听辩外在音乐音响的能力。这种听觉的功能在于,作为感官的耳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实际存在的物质性声音之间的关系。音乐听觉部分全部可看作外在听觉的内容。内心听觉能力是一种预知听觉,是建立在弹奏者对声音的积累和存储基础之上,是弹奏者弹奏之前内心己经“听”到了整个弹奏的结果和自己将要弹奏出的声音的能力。内心听觉中包含了弹奏者对音乐作品中的每个音、每个和声效果、每个织体变化等因素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是弹奏者音乐想象的集中体现。
2 弹奏触觉
弹奏触觉是指弹奏者在弹奏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触键(包括踏板)、轻重强弱、大小幅度以及灵活程度等的控制能力,只有具备好的触觉,才能调控好钢琴弹奏时触键的力度、速度与方式,弹奏出动听的音色与旋律,从而达到生动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演绎出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感情。
钢琴弹奏触觉涵盖了音阶、琶音、双音、八度、和弦、大跳等等多样复杂的弹奏技术,由于每首作品的风格、情绪各异,弹奏者在准确完成以上技巧动作的同时还必须赋予其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这势必要求其钢琴弹奏触觉系统充分协调,形成发力部位从指尖开始,包括腕、肘、臂、腰在内乃至全身整体的综合运动,即每一个声音都是出自全身动作的配合,都需要弹奏器官的正确运用,任何一个环节如不合理,都会阻碍发音的正确性。
3 弹奏视觉
视觉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中担负着寻找信息、输入信息的重要作用,在钢琴弹奏中表现为观察自己的手指、手型等各弹奏触觉系统的协调状态,辨认乐谱上的音乐信息,寻找核对手的键面位置等等,它能及时地为大脑提供弹奏所需要的可视信息,是一切弹奏得以准确实现的必要保障。
二 音乐感觉对钢琴弹奏的影响
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令人愉快、令人心碎、令人激动的音乐。这些音乐或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或间接调控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进而产生各种美妙的、难以言传的音乐感觉。
音乐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音乐心理现象,只有通过它才能分辨、意识音乐的各种属性,感知音乐的节奏、音色、音高等等,了解弹奏音乐的最佳运动姿势和运动速度。音乐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音乐对象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不依赖于外部物体,而仅通过自己内心获得的一种音乐初步印象。
音乐感觉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程度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可以表现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进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平。
三 钢琴弹奏中音乐感觉的提高
在我们弹奏时,乐器的音响效果刺激着感官,物理的和化学的刺激随着弹奏过程的深入而运动变化发展着。在这运动的每一瞬间,感官都只能是对作品这一特定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它的极快的变化速度一方面使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来不及予以相似性确认,因而仅是以滞后的方式予以偶然性地捕捉;另一方面单纯依赖于听觉的作品细节所反映的个别属性实在太少,与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比,可相互符合验证的东西是那样的屈指可数,因而感觉的过程颇费周章,最后只能以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方式才可以略窥门径,于是大家所反复体验到的不确定性开始出现了,并在作品中反复折磨着弹奏者与欣赏者。在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弹奏者那里,他的动作、神态、表情极为丰富地与其作品的表现相一致,从而使我们感觉所捕捉到的个别属性增添了不少,因而促使我们对作品及对主体风格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四 钢琴弹奏中听觉、触觉、视觉的协调对策
协调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合作、互补的关系,研究协调效应的形成,提示系统进化的动力。它的核心思想是“协调导致有序”。那我们如何来协调听觉、触觉与视觉呢?
1 识谱变成内心无意识的三系统的知觉同构
当看到乐谱符号的同时,弹奏者就会无意识地发生视、听、动的协同。此时已不用再去辨别这是一个什么音,音的时值是多少,是什么节奏,这个音在键盘的哪个位置,用哪个手指弹奏,用不用踏板等。因为,所有这一切,都由神经中枢的控制系统自动的组合协同。否则,弹奏者连续不断、熟练完整的弹奏乐曲是不可能。试想,视谱最初的映象刺激在视觉系统的登记器中进行编码,形成一定的神经信息传递,时间大约是0.25—2秒,弹奏者在自身内部进行复述,再组织编码和精细加工,时间是2.5—20秒,有时要长达1分钟才能记住这是个什么音。如果以此类推记住一个音的时值、节奏、指法、弹法等等每一项都要1分钟的话,需要的时间及由此而导致的间断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由视觉引导的动觉和听觉的三个系统知觉的同构发出的无意识的协同,是钢琴弹奏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机制。
2 由音乐审美经验统率的视、听、动转化为无意识的自发情感
由长期训练而积淀于心的音乐审美经验统率的视、听、动转化为无意识的自发情感。这里有必要指出:音乐是有意味的形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从单音到练习曲再到乐曲的训练,都不是机械的纯技术训练,而是训练内心的形式与意味统一的音乐感。通过长期的训练,透过音乐的形式结构会将其音乐的意味及其一般形式积淀于心,转换为学生内心的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审美经验会成为继续弹奏的率领视、听、动的自然流露的情感。一旦进入弹奏过程,学生不用再刻意去想某一乐曲、乐段是什么情感意味,而是内心情感与乐曲的自然的心灵对话。
3 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能力来激发乐感
音乐是一种具有张力的综合性艺术,一首作品的乐思显结构与潜结构的并存体现出乐感的张力。这种张力的表现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人的视觉本能获得谱面的基本信息,了解作曲家的大致意图;曲谱是音乐与弹奏者的载体,人通过对乐谱的研究获得最直接的音乐感受——乐谱的曲式结构、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乐句的长短、节奏的变幻、层次的错落有致、段落的呈递呼应等都一目了然;从乐谱的谱面的差异可以辨别出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听觉本能是对外界声音的感知,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这种最能直接触动人的神经和情感的艺术中,弹奏者通过对音乐声音的研究,来把握声音的意义。
弹奏者在弹奏过程中通过对键盘的研究,体会逐渐形成的细腻、精致、敏锐的触觉的本能反映,还通过踏板的研究,形成有细腻变化、能准确把握音乐色彩层次的踏板“触觉”。瓦尔特·辟斯顿曾说过:“你必须听得见你往纸上写的东西。”要想弹奏好一首作品,应该将作品完全转化成弹奏者的心声,不止将音符记忆而是须将音符成为弹奏者本身。随着乐思的展开,弹奏者在情感的处理上要加强思考,要让听众感受自然舒服的情感流露;做到有创造性,有个性,深入细致地去刻画音乐形象。
五 结论
音乐是一种具有张力的综合性艺术之一,一首作品的乐思显结构与潜结构并存体现出乐感的张力。这种张力的表现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钢琴弹奏就是要通过掌握精湛的弹奏技术来演绎作品,表达情感。只有使弹奏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系统充分运用并协调起来,才能确保弹奏的每一个乐句、每一串音符,都受弹奏者各感官系统表演意识的支配,都是艺术表演整体的有机组合。
参考文献:
[1] 童道锦、孙明珠编:《钢琴教学与弹奏艺术》,2003年。
[2] 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蔡爽:《钢琴视奏教学法初探》,《乐器》,2007年第4期。
[4] 党英:《钢琴教学法之我见》,《音乐天地》,2008年第8期。
作者简介:袁科,女,1977—,河南许昌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单位: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