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红光的电子俘获材料及其在图像存储和减法中的应用

来源 :光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输出红光的电子俘获材料的光学性质和物理机制。利用~200 μm厚的电子俘获薄膜在实验上证明了图像存储和图像减法的可能性。实验表明,这种材料对光存储和光学信息处理应用,具有很多有吸引力的优点,如:可擦除,可重写,高分辨,高速度,以及模拟和并行操作等。
其他文献
研究了两个通过偶极-偶极力关联的两能级原子在单模腔场中的辐射谱,发现原子间偶极-偶极力的贡献;使辐射谱偏离关于中心频率的对称性.对真空场和强场情况作了细致的讨论.
在相位光栅位置测量系统中,加工、后处理等工艺会导致光栅结构发生非对称性变形,增加了位置测量误差。因此,建立了非对称性光栅的衍射场理论模型,分析了光栅非对称性对位置测量精度的影响,并根据不同衍射级次对非对称性敏感度的差异提出了一种多衍射级次权重优化方法,以修正光栅非对称性变形引入的测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当光栅中心槽深为入射波长的1/4时,顶部倾斜非对称性和底部倾斜非对称性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当占空比为0.5时,侧壁非对称性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可以忽略。非对称性引入的位置误差,经多衍射级次权重优化法修正后
相位调制法通过对局部网点进行位移形成潜像以达到仿伪目的,而潜像网点空间位置变化会对图像呈色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探索相位调制方案给网点空间分布带来的变化,分析潜像对图像呈色属性的影响。运用相位调制法中的最小位置变换和中心位置变换模型,量化得到因网点位移而对网点分布带来的局部变化量,并以此分析网点分布变化与密度变化对网点呈色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位调制潜像法重置网点位置,不同网点排布状态及密度下的颜色
针对水下双目图像匹配时不再满足空气中极线约束条件以及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特征匹配算法处理水下图像误匹配率较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曲线约束的水下特征匹配算法。对双目摄像机进行标定获取相关参数,再获取参考图和待匹配图;利用SIFT算法对两幅图像进行匹配,同时利用由参考图提取的特征点推导出其在待匹配图上对应的曲线,将该曲线作为约束条件判定待匹配图上对应特征点是否在曲线上,从而剔除误匹配点,以达到
利用双波长激光雷达观测合肥地区地表气溶胶的波长指数,根据观测期间的风向信息,选择了城市污染和乡村扬尘气溶胶作为两次典型个例,分析相对湿度(RH)对气溶胶波长指数(AE)变化规律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两次个例相对湿度对波长指数的影响均较明显,但是两次个例中波长指数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性明显不同。扬尘个例期间,当相对湿度在49.2%~91.9%之间变化时,波长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75~1.98。污染个例期间,当相对湿度在58.7%~96.0%之间变化时,波长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2~1.56。污染个例期间,相对
期刊
研究了一种由十字形石墨烯图案和4L形石墨烯图案构成且对偏振及角度不敏感的类电磁诱导透明超材料结构,而图案的对称性会导致该超材料结构在太赫兹波段表现出优异的偏振不敏感特性。结果表明,在横电(TE)偏振和横磁(TM)偏振的条件下,当太赫兹波的入射角度在0°~60°之间变化时,透射峰的强度均可保持在0.75以上,表现出良好的入射角不敏感特性。通过对拆分结构的透射谱、谐振频率处电场强度及表面电流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产生的物理机制,进一步分析谐振单元的长度对类电磁诱导透明窗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超材
为了用激光辐射熔接光波导,研制了一种包括功率为30 W、光束直径为8 mm的ЛГ-25Α型CO2激光器的装置(见附图)。CO2激光器1的辐射功率由衰减器2调节,该衰减器是一个带有以3000转/分转速旋转的楔形纵向孔的空心圆柱体。这种结构可通过沿其轴向移动圆柱体的办法在20 dB范围内对红外辐射功率进行衰减,而又不影响光束横截面的强度分布。
期刊
基于模式耦合原理,计算得到声光可调谐滤波器输出波形的第一侧瓣高达-9.5 dB,实验得到该结果约为-8 dB;阐明了侧瓣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一种通过改变三处光波导宽度来弯曲螺线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三处光波导宽度的方法可使声光可调谐滤波器输出波形的侧瓣高度降低到-23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