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鹦北大西洋上的“四不像”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西洋北部,生活着一种羽泽鲜艳、个头跟普通鸡鸭差不多大小的海鸟,它有着企鹅一般的“黑披风”和“白肚兜”,但一双蹼却是橘红色的。在它们憨态可掬的身体上,还镶着一个模样滑稽、颜色鲜艳的脑袋。由于这个脑袋看起来与鹦鹉的脑袋有几分相似,所以得名海鹦。
  海鹦的学名为“Fratercula”,在拉丁语里是“年轻僧侣”的意思,这无疑是在说海鹦黑白相间的翅膀看上去很像一袭僧袍。在鸟类里,海鹦外形不够矫健,甚至可以说得上笨重,但是,它却拥有极强的生存本领:可以潜入100米深的海里,一次捕食10多条小鱼。此外,海鹦夫妇还是“计划生育”的好模范——它们一次只养育一只雏鸟,这在动物界是十分罕见的。
  
  企鹅?鹦鹉?鸡?鹅?
  禽鸟界的“四不像”
  
  海鹦有着“海洋小丑”的外号,它们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两岸,比如冰岛、挪威北部的沿海地带。其中,在冰岛的威斯特曼岛上,栖息着世界上最大的海鹦群落。
  如果是第一次看到海鹦,很多人都会对它的外形忍俊不禁:家禽大小的体型,鹦鹉一样花里胡哨的脑袋,企鹅的体形与颜色,以及白鹅一般长蹼的红掌,简直就是鸟类里的“四不像”。还有海鹦的脑袋,看上去像是画着京剧脸谱:灰白的两颊“略施薄妆”,脸蛋还有橘红色的小“酒窝”,非常鲜艳可爱。但一张三角形的、带有一条深沟的大嘴彻底扭转了它可爱的形象,使它的脸看上去一本正经,相当严肃,让人不免联想起故作正经逗人开心的小丑。
  试想一下,碧海蓝天之间,一群企鹅般可爱的海鹦“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远远看去,应该是一幅多么诗意盎然的画面……但是,当镜头拉近,海鹦那酒糟鼻子一样的大嘴,严肃的包子脸,傻乎乎的表情,又会让人不紧莞尔。
  海鹦是一种典型的远洋海鸟,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成群结队地翱翔在海洋之上,只有繁殖时才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筑巢,成双成对,抚育后代。在空中,海鹦自由自在地翱翔,像苍鹰一般雄健;但到了岸上,它却和企鹅一样,以直立状摇摇晃晃地行走,仿佛随时都会一个踉跄摔倒,和它们在空中的矫健英姿大相径庭。
  海鹦喜欢群居,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团结协作的生活习惯。无论是迁徙途中飞行,还是在栖息地觅食、繁衍,它们都团结一致、统一行动。实际上,这是群居动物独有的有效自卫行为,以这样的方式来向其他危险动物展示庞大群体的战斗力,并警告其他海鸟不得入侵自己的领地。如果有猛禽入侵,负责放哨的海鹦会发出信号,鸟群迅速集结,成群结队地盘旋而起,最后形成一个飞快旋转的环状队形,采用特殊的“鸟海战术”,使入侵者晕头转向,找不到攻击的突破口,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攻击计划。
  
  翱翔天空的潜水能手
  能潜入100米深的海里捕鱼
  
  由于海鹦体形与企鹅相似,加上也有企鹅那样的“黑披风”与“白肚兜”,很多人都会将它们进行比较:企鹅生活在南极,而海鹦生活在靠近北极的地区;两者都是以捕鱼为生的海鸟,拥有很高超的潜水、游泳本领;它们都拥有很沉重的骨骼,以便能潜得更深……事实上,这两种鸟类完全没有关联,而最大的区别就是企鹅为了潜水完全放弃了飞行,海鹦却做到了两者兼顾。
  海鹦身体粗壮,鸟喙很大,翅膀窄而短小。为了在空中翱翔,它会更加努力地扇动翅膀——频率达到了每分钟400次。而在潜水时,海鹦的翅膀更是起到了“划水板”的作用,让它真正达到“上天下海,无所不能”的地步。
  海鹦靠捕食海洋鱼类为生,相比其他海鸟来说,海鹦的觅食方式更多,也更高明,它非常善于潜水,是鸟类中的“潜水艇”,常常潜入到海面10米以下去觅食,主要捕捉鱼类、甲壳动物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
  即使是在天寒地冻、食物缺乏的冬季,凭借着高超的游泳和潜水技能,海鹦也能找到充足的食物,它们在海上飞翔、浮游、游泳……最擅长的就是进入深海捕鱼,它们可以轻松自如地潜入到30米、60米,甚至100米深的海水中,直到捕捉的鱼儿填满宽大的嘴巴时才浮出海面。一般情况下,凭借着一张大嘴和高超的潜水技能,海鹦一次能轻易地捕捉到10条以上的小鱼。
  海鹦靠着捕食海下数量庞大的鱼类和其他小型海洋生物,度过高纬度地区漫长的冬季。而100米甚至更深的潜水记录,也使海鹦轻松地进入了鸟类潜水记录的前三甲,成为最能潜水的鸟类之一。
  
  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
  动物界的“计划生育”模范
  
  冬季过后,在大海中生活了大半年的成年海鹦会飞到海岸及岛屿上,进入繁殖期。这个过程中,海鹦的喙上会出现一块黄色斑点,繁殖期一过,黄斑就会褪去。喙是它们求偶的工具,两只海鹦的喙一旦轻轻相叩,它们就会结为夫妻。
  跟普通的鸟类频繁更换配偶不同,海鹦的夫妻关系长期而稳定,真正做到了比翼双飞。海鹦夫妇成双成对地在悬崖峭壁上寻找宝地、共筑爱巢,繁衍新的小生命。
  海鹦的巢穴多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间。筑巢的时候,它们先衔来软泥作为巢底,再用草及羽毛围边。因为群居的关系,强大的集体力量让海鹦少有天敌,所以它们的巢穴很显眼,并不隐秘。
  整个繁殖期间,海鹦夫妻会一直居住在巢里,抚育它们的下一代。有趣的是,海鹦一次只能产下和孵化一枚蛋。在种族繁衍至关重要的动物世界里,这种“独生子女”现象十分罕见。雌海鹦产下的蛋呈奶白色,有时略呈紫色,海鹦夫妇会一同孵化及喂养雏鸟。它们用双翼将蛋抱住,等待雏鸟的破壳。
  6个星期后的某个夜晚,小海鹦在父母期待的眼光下破壳而出。海鹦夫妇非常宠爱自己的幼雏,初生的小鸟在6个星期之内不会独立觅食,全靠父母捕鱼喂养。有些初为父母的海鹦不辞辛苦,每天不停地把从深海中捕来的鱼衔在嘴里,带回巢去喂食它们的宝贝,于是,小海鹦总是被养得肥肥胖胖的。
  被过于溺爱、娇宠的孩子难以成材,海鹦似乎也知道这一点。因此6周之后,海鹦夫妇会毅然离开自己的孩子,而小海鹦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由于被父母养得太胖,飞羽也没有完全长成,最开始小海鹦无法自己飞起来,一直等到父母储存的食物吃完,身体逐渐变瘦,羽毛也逐渐丰满之后,它们才能振翅飞翔,追随父母的足迹,飞回到海上靠自己谋生。
  一年一度的繁殖季过后,北极地区短暂的夏季也宣告结束。所有的海鹦这时都会离开陆上的巢穴,回到海上寻找食物丰沛的海域,迎接又一个冬季的到来。
  
  近几年数量锐减,原因不明
  鲜吃海鹦心脏为冰岛传统美食
  
  在离苏格兰爱丁堡城北福斯湾的海域,有一座仅1.8公里长、不到半公里宽的小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鹦栖息地之一 ——五月岛。繁殖旺季,在岛上筑巢的海鹦及其他海鸟,数量超过20万只,其中海鹦就有8万余只。
  但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五月岛上的海鹦数量大幅减少,目前已不到4万只。无独有偶,最近几年,英国另两个海鹦栖息地——佛恩岛与诺森伯兰海岸的海鹦数量也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
  然而最让人不安的是,海鹦数量骤然减少的原因至今不明。事实上,海鹦应该是地球上环境适应性最好的海鸟,由于它们可以潜入深海捕鱼,基本不用担忧食物短缺的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鹦种群的下降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花葵属植物的入侵会影响海鹦的筑巢与繁殖,这种外来植物在一些海岛上生长茂盛,其茂密的枝叶密布悬崖,严重影响了海鹦的筑巢。
  但花葵属植物显然不是海鹦减少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人类的捕杀导致了它们数量锐减吗?海鹦的蛋、厚实保暖的羽毛和味道鲜美的肉使它们成为了人类捕猎的对象。在自然界,凭借庞大的群居集体力量,海鹦极少丧命于天敌,但却难逃人类的杀戮。今天,冰岛及法罗群岛依然保留着捕猎海鹦的传统。在冰岛,海鹦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鲜吃海鹦心脏至今仍是冰岛的传统特色美食。然而,冰岛捕猎海鹦的历史长达数百年,而海鹦数量减少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加上冰岛人口稀少,每年的捕猎量并不高。因此这也不是海鹦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
  尽管海鹦数量减少的原因依然扑朔迷离。但海鹦作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海上度过的海鸟,它们的数量锐减无疑反映出海洋正在发生某种变化。也许,只有保护好整个海洋,才是对海鹦最好的保护。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分层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作业分层设计是分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初中英语学习。本文从分层教学的含义入手,探究分层教学及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分层作业  【作者简介】吴金姬,福建省顺昌县第一中学。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
300多年前的扬州,一群前明的失意文人在扬州虹桥聚会,他们饮酒赋诗,追忆前朝,由此诞生了一场足以与东晋兰亭修禊相媲美的活动——虹桥修禊。此后,虹桥修禊成为扬州的文化盛事,自创办之日起参与过的诗人已不下万人,著名的瘦西湖也在这场盛事中得以命名。如今,兰亭修禊早已默然,而虹桥修禊却在沉沦百年之后由今人发起,在当下时节焕发出新的生机,诗意满扬州……  2014年4月2日,家住扬州的李淑仪起了个大早,然后
在马王堆绣品出土之前,湘绣有据可考的历史最远只能追溯到明代,1972年的考古发现,无疑把它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大步。  为了更好表现图案的浓淡阴阳、色阶渐变,李厚芑将一股绣线劈作多股,每股粗细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长沙大火几乎摧毁了湘绣的根基,许多老字号湘绣作坊被付之一炬,绣工罹难者十有七八。直到解放前夕,湘绣仍没有从那场灾难中恢复过来。  回顾湘绣的历史,有两段最让人激动:一是长沙马王堆汉墓
槟城亦称槟榔屿,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的槟州岛上。这里既有美丽的海滩与原野风光,又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槟城与华人有着不解之缘,郑和、孙中山、康有为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至今这里仍是全马来西亚华人分布比例最高的城市。  马来西亚传统的娘惹菜、印度菜、中餐、西餐、各色小吃……世界各种菜系几乎都可以在槟城找到身影,这里的美食可以给你的味蕾从早到晚不间断的惊喜。    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这里有西藏四大神山之一苯日神山,转山路上满是磕长头的人,一步一磕头往山顶上爬,他们手掌和膝盖有护具,用满头汗水书写艰辛与虔诚;  水葬是藏族人的一种殡葬仪式,由逝者的亲属将逝者的遗体仔细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投入滔滔的雅鲁藏布江中,连骨头都要砸碎,任由雅江鱼吞食;  这里从来不缺乏水果零食,学校操场上有一棵山楂树和几棵核桃树——唯一的缺点就是只能捡落到地上的吃。如果孩子们喜欢你,他们会帮你去捡,
四川最美花卉观赏地:世界最大辛夷花海  近日,药王谷旅游景区“第四届辛夷花节”,正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药王山上隆重举行。广大游客可以在这里参与“辛夷花下最美婚纱摄影”、“辛夷花仙子”与“药王”情景游、“首届辛夷花诗词大赛”、“药王谷游戏养生体验活动”等诸多主题活动,并可以欣赏到“何多俊辛夷花诗意画展”、“药王谷辛夷花精美图片还原场景展”等。  北川药王谷是我国西部典型的高山峡谷,这里
大散关是秦岭的一道界碑,以此为线,不仅分开了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连大地上的水也分开了流向:例如发源于秦岭的一条水系,流到大散关的南边就被称为江,一路向南,最后汇入长江;流到大散关的北边则改名叫作河,先汇入清江河,最后汇入渭河、黄河。  在地理上,大散关“南扼川蜀要道,东望长安,西阻戎狄”,所以在地理学上它被视为关中平原的西大门。一条由99个台阶连接的上关山路,远远看去就像一条通天梯。在关上,老藤盘
“笪”(dá)的本意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器物,在乡野十分常见,但是,“笪”作为姓氏却非常罕见,在2015年的姓氏排行榜中,笪姓甚至没有进入前400名。  关于笪姓的由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各种姓氏学著作和古籍都将其归于“姓氏来源不明”,但民间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称,笪姓源于古老的契丹族。在古代,契丹人把日食现象叫做“笪”,相传在笪时出生的契丹人,力大无穷,能为自己的民族建立功勋。契丹人便把这种人奉
【摘要】本研究尝试将自上而下式任务型语言教学与翻转课堂相融合,构建合理有效的自上而下式翻转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在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中对模式效果加以验证。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性,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信息性和合作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自上而下模式;任务翻转  【作者简介】杨柳(1
从时序上来说,芙蓉花差不多是一年中最晚的花了,正所谓“开了木芙蓉,一年秋已空”。植物书上说,一天中不同时段开放的芙蓉,分别为白色、粉色和红色,因此它又有了“弄色芙蓉”的美称。芙蓉从五代起就成了成都的“市花”,而在更早一点的唐代,才女薛涛用芙蓉为主要原料,制成了色彩绚丽又精致的“薛涛笺”,为这座叫“蓉”的城市留下了一段深致的雅韵。    秋天,观花与写花,按传统诗文惯常的途径,当以菊花为首。但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