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品德课就应该社会化。也就是说学生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以下是我执教《品社》的几点体会。
1、 教材编写层次鲜明,与时俱进。
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个要素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材每隔几年都要做出一部分的调整。印象中北师大2005年版和2011年版两个版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题的安排上就有明显的不同,2005年版在填写表格中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而后者则没有,看似差不多,实则相觑甚远。填加了具体时间只能使所填写的内容更固定化,只限一个标准答案。而没有了时间的束缚填写的内容便显随意,大战的始末各大事件都可填写,对于优等生更有利于理清思路融会贯通。但教材又不可能每年都变,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教者,细心洞察教材的每一个部分调整,体会编著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力求同他们保持思维同步。
2、教师要精心准备可能出现的问题。
“钓鱼岛问题中我们应做些什么?”这是在六年级教材《到纯子的学校看一看》一课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时的大胆质疑。对于中国和日本现在正为钓鱼岛的归属存有争议的问题谁都知道,但做为一个教者虽有满腔爱国热情,但也不能逞一时之快,枉加评论。过激的言论可能将学生引入极端。但教者又应结合当前我国传媒言论说清钓鱼岛的历史,给学生一明确的说法。但一些个人情感不应过多的流露,其中的分寸拿捏把握就需教者适度考虑。
品社课程的内容多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了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时很容易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家庭社区扩展。想要很好的处理好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广泛地涉取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广泛的知识储备。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迎合社会大事件的发生。
品社教学中一定要迎合社会大事件的发生。使用最新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所指的新资料是相对于教材中的资料而言的,具有新闻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性内容。如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党的十八大是我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还有每年我国都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新的成就,从“蛟龙”到“神舟”这些鲜活的教材都应时时纳入课堂教学中,来满足于学生社会化心理成长的需求,完善其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说说其意义和影响,大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小至人民的生活水平,共同探讨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及目前的形势与压力。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体现与时俱进。
4、教学中讲究方式方法。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的。无论老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能直接替代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转化。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在中段“我的健康成长”的教学中从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在高段通信的教学中,组织学生灵活地采访、调查、辩论、辨析,把主动权归还于学生,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共同制订文明上网公约,让课堂充满活力,建构高效课堂。
适当补充时事资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各类社会性知识。当在品社的课堂上提出时,教都应给予正面的回答,对学生了解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解“加入联合国、参加奥运会”这部分内容时,选择并收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名词。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有助于了解我国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 教材编写层次鲜明,与时俱进。
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个要素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材每隔几年都要做出一部分的调整。印象中北师大2005年版和2011年版两个版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题的安排上就有明显的不同,2005年版在填写表格中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而后者则没有,看似差不多,实则相觑甚远。填加了具体时间只能使所填写的内容更固定化,只限一个标准答案。而没有了时间的束缚填写的内容便显随意,大战的始末各大事件都可填写,对于优等生更有利于理清思路融会贯通。但教材又不可能每年都变,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教者,细心洞察教材的每一个部分调整,体会编著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力求同他们保持思维同步。
2、教师要精心准备可能出现的问题。
“钓鱼岛问题中我们应做些什么?”这是在六年级教材《到纯子的学校看一看》一课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时的大胆质疑。对于中国和日本现在正为钓鱼岛的归属存有争议的问题谁都知道,但做为一个教者虽有满腔爱国热情,但也不能逞一时之快,枉加评论。过激的言论可能将学生引入极端。但教者又应结合当前我国传媒言论说清钓鱼岛的历史,给学生一明确的说法。但一些个人情感不应过多的流露,其中的分寸拿捏把握就需教者适度考虑。
品社课程的内容多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了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时很容易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家庭社区扩展。想要很好的处理好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广泛地涉取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广泛的知识储备。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迎合社会大事件的发生。
品社教学中一定要迎合社会大事件的发生。使用最新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所指的新资料是相对于教材中的资料而言的,具有新闻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性内容。如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党的十八大是我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深远意义。还有每年我国都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新的成就,从“蛟龙”到“神舟”这些鲜活的教材都应时时纳入课堂教学中,来满足于学生社会化心理成长的需求,完善其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说说其意义和影响,大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小至人民的生活水平,共同探讨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及目前的形势与压力。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体现与时俱进。
4、教学中讲究方式方法。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的。无论老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能直接替代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转化。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在中段“我的健康成长”的教学中从防火、防盗、防触电等方面,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境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在高段通信的教学中,组织学生灵活地采访、调查、辩论、辨析,把主动权归还于学生,让学生自己调查自己画自己说自己表现,在活动中成长,共同制订文明上网公约,让课堂充满活力,建构高效课堂。
适当补充时事资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收集和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各类社会性知识。当在品社的课堂上提出时,教都应给予正面的回答,对学生了解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解“加入联合国、参加奥运会”这部分内容时,选择并收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主办的大型国际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名词。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有助于了解我国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