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深读诗歌,促进思维发展的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地,简单地去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和体系。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对外部传递过来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将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个人独特的意义或者独特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经验也会不同,那么对接受到知识经验的处理选择和解释都会不同,自然生成的新的解释,或者叫知识也会不同。
   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对教学产生了影响,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这是教学的起点或者叫原点。其次,教学不能简单地把所谓的“知识”简单生硬地“填灌”给学生,而应该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原点,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支持,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原点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
   从建构主义学习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也是在原有的思维能力或者叫思维原点之上进行发展的。而教学应当创设情境和支撑,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笔者在具体的课堂中进行了努力的尝试。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发展。下面笔者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具体阐释。
   一、找到思维原点
   此篇课文出现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诗歌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所以在设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凭借已有的诗歌阅读鉴赏知识能力阅读这首诗歌所能达到的程度便是本堂课学生思维开启的原点。然而,作为学生他们自己并不清楚这些原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以一定的形式或者活动促使学生自己调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诗歌。为了找到学生思维原点,笔者设置了几个小的活动。
   1.读一读题目,说说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2.跟随诗人的笔触,读一读塞北的雪,说说你的感受。
   3.再读全诗,说一说这是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是当前语文教学探讨甚多的焦点。引领不是牵着学生不放,而是给学生指点阅读路径,让学生自己沉浸到文本中去,获得自主阅读、自我收获的愉悦。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有相当的把握,并对文本进行适当解构,再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方能达到教学目的。苏奕如先生在《谈文本的解构》一文中定义:文本解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解析,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二次建构。黄厚江先生在《解构与整
《北大岁月》一书由荣渠在北大五十年间不同发展时期的日记、书信和诗词构成。它真切记录了荣渠在北大度过的求学、治学岁月,展现了他由一名热血大学生成为一名学养深厚、声望卓著的学者,为真理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作为他的同窗至友,我为有这本书的问世倍感欣喜。  近来,对于名人自传、回忆录中本人或他人荣辱得失记述的真实程度的疑虑,常见于报端。这是因为它们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规划和设计、根据事后的“回忆”
《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这篇小说没有直面战争,而是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描写了车厢中发生的一幕,诠释了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我们都知道,微型小说创作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对结尾的处理。囿于篇幅所限,微型小说一般不会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最有技巧的地方在结尾。微型小说总会制造一种突然一转的结尾,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
夏代始建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商代始建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统治时间累计,长达千年。这一时间约相当于中华文明史的五分之一,是宋元明清四朝历史长度的总和。毋庸置疑,夏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夏商的了解非常有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已经慨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从古到今,印度人一直视恒河为圣河,他们在河中洗涤罪孽,并将恒河之滨的瓦拉纳西城的石阶视为火化轮回的福地。在印度,恒河和其他河流汇流处都是神地,其中以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流处安拉哈巴德最为神圣,这颗星球上最大的宗教集会大壶节就在那里举行,圣雄甘地的部分骨灰也撒在那里。  恒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今世流向来生,孕育了宗教哲学艺术之花,决定了流域的精神生活形态。多数东方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
2006年底,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编辑部邀请十位著名历史学家,其中有四位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投票选举100位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影响”的定义是什么?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和一位总统,一位宗教领袖和一位企业家,他们的可比性在哪里?当今风流人物和过去名人的可比性在哪里?十九世纪的巨富约翰·洛克菲勒的影响单从时间维度看超过了当今人物比尔·克林
《走进新课程》是一本研究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思考的书。早在2002年就读完并付诸教学实践。今天再读并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触最深的一点仍然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学生只是机械的听、机械地回答,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甚至死记硬背。而《走进新课程》要求学生做学习的
陈子谦先生《论钱钟书》中有一篇《(谈艺录·序)笺释》,细读之后觉得作者用力甚勤,钩稽故实,力求诠释钱钟书先生的序文,使其词意豁显,语无剩义。这对一般青年读者是大有裨益的。但有几处似仍不够准确,现依次提出,并陈拙见,以求正于作者及广大读者。    1、序文:“麓藏阁置,以待贞元。”  陈注[十四]:“贞元,年号。唐德宗(李适)、金海陵王(完颜亮)、元成宗(奇渥温铁穆尔)曾用此年号。序文用以比喻开明盛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创始人,也是形而上学的开创者,在哲学史和逻辑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王路先生所著《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一书,不仅详细地评介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而且从整个哲学和逻辑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它在现代的意义,给人以很大的启迪。以下我从逻辑与哲学两个方面谈谈亚里士多德逻辑给予我们今人的启示。  先看看亚里士多德逻辑在逻辑上给予我们的启示。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现代意义首先体现在以下方面。 
最近十几年,我出版了若干著作,其中多有涉及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的。如此治学,说好听点,叫作“跨学科”;说不好听,则是“不务正业”。世人所理解的“正业”,就是你拿学位谋教职的那个“学科”或“学科方向”。近年中国学界的一大迷思,正是这“独尊正业”,而极力贬斥“野狐禅”。谈“学问”而过分看重“学科”与“边界”,这可不是好现象。依我浅见,学者一旦“进入状态”,问题意识、论述对象、思想方法、文章趣味等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