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在老年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D-dimer)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在老年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接诊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对疑患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65岁)进行Wells评分、分组(低风险组、高风险组)及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分别使用传统临界值(500 μg/L)及年龄校正临界值[(年龄×10) μg/L]进行统计。除Wells评分<2且D-二聚体为阴性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计算D-二聚体不同临界值结合风险评估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低风险组中假阴性率及95%可信区间,各年龄组排除率的差异。

结果

在624例患者中,326例(52.2%)评估为低风险,298例(47.8%)为高风险。使用传统临界值和年龄校正临界值诊断或排除血栓的敏感性,两者无明显差异(低风险组:95.5%与95.5%,高风险组:89.9%与89.2%),而特异性年龄校正临界值则显著优于传统临界值(低风险组:61.0%与40.4%,高风险组:89.3%与67.3%)。低风险组,使用传统临界值约116例患者D-二聚体为阴性,使用年龄校正临界值则有174例患者为阴性,两组假阴性率均为0.6%(95%可信区间0.07%~2.20%)。各年龄组中,使用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排除率(14.3%~23.1%)不同程度的高于使用传统临界值,特别是>85岁的高龄组。

结论

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合临床风险评估可以有效提高低风险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排除率。

其他文献
013年4月19日由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及其分支学术机构欧洲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EACPR)发起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临床实践全球论坛在意大利罗马举办。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心脏联盟(WH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来自世界各国相关学术机构的36名
期刊
期刊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连锁、动态的过程。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注重患者的症状与主观感受,在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中医的治疗优势无法得到认可。将生存质量评价引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领域,将更好地评价中医药的疗效。
期刊
目的了解我国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现况以及血压控制情况。方法 2009年6月至12月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46家医院依照统一标准,每家医院连续入选门诊高血压病患者至少100例,共入选高血压病患者5206例。资料收集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危险因素的定义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结果 (1)61.5%(3203/5206) 的患者合并血脂异常,56.0
目的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手段,分析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因冠心病或疑诊冠心病在我院3个月内同时行CCTA和ICA检查的患者,排除既往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冠状动脉病变按16节段分析,比较代谢综合征和非代谢综合征2组患
患者男性,35岁,因发热1周入院,1周前受凉后发热,体温最高39.7℃,在社区诊所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静滴(具体名称和剂量不详),发热好转。因听诊有“心脏杂音”,建议至上级医院继续诊治,遂入我院。既往史:有吸烟嗜好,偶尔饮酒,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 36.8℃,脉搏 98次/min,呼吸 20次/min,血压135/79 mm Hg(1 mm Hg=0.133 kPa),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
期刊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人群中卒中/出血相关临床事件与年龄增加的关系。方法220例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平均年龄(83.1±0.6)岁,随访(3.2±0.8)年。结果卒中风险CHADS2、CHA2DS2-VASc 评分及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均随龄增加,在65~79岁组、80~89岁组及≥90岁组,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分别为: 2.9±0.2、5.2±0.2及5
目的探讨他汀联合苯扎贝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调脂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ACS且合并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1∶1随机分为2组:(1)对照组(5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 每晚1次,或相当剂量的其他他汀治疗。(2)治疗组(52例),给予上述相同他汀联合苯扎贝特200 mg,2次
目的探讨我国4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学方法,测定上海心脏健康研究(SHHS)队列基线调查中5133例健康中老年人血浆NT-proBNP水平。其中,男性2170例,女性2963 例。分别采用分位数回归和经验方法估计正常参考值范围(第2.5百分位数~第97.5百分位数)。结果不同年龄段女性的NT-proBNP水平均高于男性
目的探讨河北省4个地区城市中年龄≥60岁无脑梗死和帕金森病的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1—12月对河北省4个地区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危险因素问卷调查以及MMSE评估。结果MMSE正常组2 659人,MMSE异常组505人(12人因不配合MMSE评估未纳入统计)。2组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年龄70~79岁(χ2=7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