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着眼于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趋同,新的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动力及进程,并分析了新准则中会计国际协调化的体现及新准则中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会计国际协调化
Abstract :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kinetic and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f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in the new guidelines and new code of "Chinese character".
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
1.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的说法,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
1.1.1Nobe s,Parker (1991)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通过对会计管理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
1.1.2葛家树,刘峰(1993)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
异,寻求一致,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各国在会计和报告准则方面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同质性。
1.1.3 Saudagaran (2001)认为,会计的国际协调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
1.1.4魏明海(2003)认为,会计国际协调化是一个透过缩小两种或多种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寻求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的过程。
1.2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驱动力量
虽然因为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税收管辖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环境不一,会计的“国家特色”无法磨灭,但是会计准则可以求大同,存小异。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大势所趋,无法避免的。
1.2.1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变得更加统一,各国的”本土倾向”已经下降,
并且跨国资产持有急剧上升,融资的全球化体现的更加明显。中国2005年GDP已超过1 8万亿元,成为第四大经济体,GDP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依存度极高,而会计作为国际商业性语言,中国会计准则需要以一种国际协调的姿态更好的展现在国际投资者的面前。
1.2.2经贸活动的全球化。贸易活动的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国第四,她有能力制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50%的摩托车,60%的青霉素。但是这些产品的出口贸易则经历着不断的反倾销调查,理由就是中国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距;欧盟更是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提出的五项条件中的一项就是要求公司治理透明公开,包括企业有一套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建立起来的会计账簿。
1.2.3跨国兼并收购愈演愈烈。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快。然而,由于缺乏通用的会计准则,造 成了不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使 得不同国家的相同企业的财务报告难以达到可比性昀要求,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 有效配置。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历史进程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会计的发展。我 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进程,也见证了中 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2.1局部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得旧的会计准则无法满足新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财政部与1985年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采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是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开端和突破。
2.2较为广泛的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的 出现,我国的一批企业相继上市,也有一些
企业在境外上市。1992年发布的《股份制 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借鉴了会计的国际惯例;同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 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这一系列的会计改革,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的计 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而转向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较大范围的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道路。
2.3全面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自1997年起,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具 体会计准则,2 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铜度》被认为是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进程中迈吐的很大的一步,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走义,更加深化了会计的稳键型原则等,从 此,我国会计进入了全面借鉴国际惯例的蓬际协调化阶段。
3.新准则中国际协调的体现。
3.1引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许多新概念,新方法。
新准则大量引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概念和方法,以求尽可能符合会计国际惯例。如,引进了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计税基础等概念;修正了债务重组收益的计算,修正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改变了所得税会计的计算方法,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等。
3.2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
国际会计准则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因为公允价值可以更好的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体现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在新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股份支付》,《债务重组>等的具体准则中,都有公允价值的不同程度的使用。
3.3合并会计报表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新准则要求母公司要对所有实际控制的子公司都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而不再以股权比例作为是否合并的依据。亏损的子公司,只要符合持续经营条件的,也要纳入合并范围。体现了国际准则中侧重实体理论的方向。
4.新准则的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经营环境,新的会计准则在与会计准则协调趋同的进程中,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4.1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均为关联方交易,在报表中均需披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该项规定在中国不具操作的可能性。我们只认同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如果有投资控制关系,才构成关联方,否则不存在关联方关系。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实质性的差异。
4.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资产减值时需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期利润:当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旦计提,不得转回。这是由于我国认为,此类资产的减值应视同永久性减值,计提的减值准备应是永久性的;另一方面,有时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够客观,有些企业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
4.3此外,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国家补助等方面,也因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必将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点和必经之路,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重要性,加速会计国际协调化的进程,更要清楚的了解到我国的国情,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政治经济体制环境,在今后的准则修订过程中,走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协调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陈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一历程及对策》,2004年.
[3]郑研,田治威,张岩,《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性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5期.
[4]陈毓圭,《中国会计国际协调:进展、障碍、对策》,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年9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红旗农场)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会计国际协调化
Abstract :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kinetic and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flect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onization in the new guidelines and new code of "Chinese character".
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
1.1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没有达成统一的说法,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
1.1.1Nobe s,Parker (1991)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通过对会计管理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
1.1.2葛家树,刘峰(1993)认为,国际会计协调是指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
异,寻求一致,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各国在会计和报告准则方面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同质性。
1.1.3 Saudagaran (2001)认为,会计的国际协调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
1.1.4魏明海(2003)认为,会计国际协调化是一个透过缩小两种或多种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寻求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的过程。
1.2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驱动力量
虽然因为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税收管辖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环境不一,会计的“国家特色”无法磨灭,但是会计准则可以求大同,存小异。会计作为国际商业语言,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大势所趋,无法避免的。
1.2.1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全球金融市场变得更加统一,各国的”本土倾向”已经下降,
并且跨国资产持有急剧上升,融资的全球化体现的更加明显。中国2005年GDP已超过1 8万亿元,成为第四大经济体,GDP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依存度极高,而会计作为国际商业性语言,中国会计准则需要以一种国际协调的姿态更好的展现在国际投资者的面前。
1.2.2经贸活动的全球化。贸易活动的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国第四,她有能力制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50%的摩托车,60%的青霉素。但是这些产品的出口贸易则经历着不断的反倾销调查,理由就是中国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距;欧盟更是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欧盟提出的五项条件中的一项就是要求公司治理透明公开,包括企业有一套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建立起来的会计账簿。
1.2.3跨国兼并收购愈演愈烈。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快。然而,由于缺乏通用的会计准则,造 成了不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使 得不同国家的相同企业的财务报告难以达到可比性昀要求,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 有效配置。
2.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的历史进程
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会计的发展。我 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进程,也见证了中 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2.1局部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得旧的会计准则无法满足新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财政部与1985年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采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是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开端和突破。
2.2较为广泛的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的 出现,我国的一批企业相继上市,也有一些
企业在境外上市。1992年发布的《股份制 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借鉴了会计的国际惯例;同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 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这一系列的会计改革,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的计 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而转向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较大范围的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道路。
2.3全面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自1997年起,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具 体会计准则,2 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铜度》被认为是我国会计国际协调进程中迈吐的很大的一步,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走义,更加深化了会计的稳键型原则等,从 此,我国会计进入了全面借鉴国际惯例的蓬际协调化阶段。
3.新准则中国际协调的体现。
3.1引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许多新概念,新方法。
新准则大量引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概念和方法,以求尽可能符合会计国际惯例。如,引进了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计税基础等概念;修正了债务重组收益的计算,修正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改变了所得税会计的计算方法,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等。
3.2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
国际会计准则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因为公允价值可以更好的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体现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在新准则中《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股份支付》,《债务重组>等的具体准则中,都有公允价值的不同程度的使用。
3.3合并会计报表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新准则要求母公司要对所有实际控制的子公司都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而不再以股权比例作为是否合并的依据。亏损的子公司,只要符合持续经营条件的,也要纳入合并范围。体现了国际准则中侧重实体理论的方向。
4.新准则的中国特色
由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经营环境,新的会计准则在与会计准则协调趋同的进程中,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4.1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均为关联方交易,在报表中均需披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该项规定在中国不具操作的可能性。我们只认同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如果有投资控制关系,才构成关联方,否则不存在关联方关系。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一个实质性的差异。
4.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资产减值时需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期利润:当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旦计提,不得转回。这是由于我国认为,此类资产的减值应视同永久性减值,计提的减值准备应是永久性的;另一方面,有时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够客观,有些企业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
4.3此外,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国家补助等方面,也因经济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必将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点和必经之路,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重要性,加速会计国际协调化的进程,更要清楚的了解到我国的国情,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政治经济体制环境,在今后的准则修订过程中,走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协调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陈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一历程及对策》,2004年.
[3]郑研,田治威,张岩,《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性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5期.
[4]陈毓圭,《中国会计国际协调:进展、障碍、对策》,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年9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红旗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