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肿瘤分子显像及靶向治疗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city_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合素αvβ3是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跨膜异二聚体糖蛋白,其高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部分肿瘤细胞表面,而在正常血管和组织表面不表达或低表达,其可通过介导细胞黏附来调控肿瘤血管新生,整合素αvβ3能够与体内外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用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标记,通过PET/CT、SPECT/CT、PET/MRI显像检测肿瘤整合素αvβ3受体的表达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可将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显像和肿瘤早期治疗的靶点。现将国内外关于整合素αvβ3靶向药物的设计、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及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动脉皮瓣修复的36例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0例,女6例;年龄21~50岁,平均32.6岁。缺损部位:21例足部软组织缺损均为足背远端1/3皮肤缺损;15例手部软组织缺损中,8例手背皮肤缺损、肌腱外露,3例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手掌皮肤缺损、肌腱外露。缺损面积为3.0
目的介绍一种计算机辅助外固定支架在复杂胫腓骨畸形截骨矫正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应用计算机辅助外固定支架及配套计算机软件进行胫腓骨复杂畸形截骨矫正术的15例患者资料,均为单侧肢体畸形,其中左下肢8例,右下肢7例。男8例,女7例;年龄15~43岁,平均26.8岁。畸形病因:陈旧性骨髓炎9例,创伤后遗症6例。术后复查下肢X线片,测量各相关角度、距离及旋转等,将数值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中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块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点,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收治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9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12例,女86例;平均年龄为47.0岁(18~82岁)。左侧157例,右侧14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 型12例,Ⅱ 型139例,Ⅲ型12例,Ⅳ型40例,Ⅴ型62例,Ⅵ型33例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传统医学影像学技术难以做出诊断。PET作为一种定量测定脑糖代谢及脑血流量变化的显像技术,可以比较精确地显示TBI所致的脑功能变化。目前,18F-FDG PET显像通过评价脑内葡萄糖代谢及脑血流量变化对TBI做出诊断。笔者对TBI 18F-FDG PET显像及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综述。
肝细胞肝癌病死率很高,常规诊断发现时多是中晚期。PET/CT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为分子水平上的功能成像。近年来,PET/CT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应用多种示踪剂可以提高PET/CT显像对肝细胞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笔者就以上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浓度在预测甲状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对1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术前研究,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金标准进行对照,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55例,良性结节67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Tg和TSH;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gAb;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甲状腺组织和颈部淋巴结。结果甲状腺癌组的术前血
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是左心室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治疗效果不佳。许多冠脉造影显示,冠脉严重狭窄者治疗后心功能并无明显改善,仅部分患者从中受益。因此,有效评估心肌存活状态对冠脉血管重建术的选择和疗效预测有重要价值。核素心肌显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在冠心病诊断、危险度分层、缺血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特别是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能够准确评估心肌的存活状态及比例,对冠心病的转归及治疗后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常规影像学方法在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预后判断、复发与坏死的鉴别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PET是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一种理想的非侵入性的功能显像方法,而PET/CT则实现了功能代谢图像与解剖形态图像的同机融合,为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了功能代谢信息,弥补了常规影像的不足。目前已有多种分子影像途径及示踪剂用于脑胶质瘤的定位诊断及疗效监测。其中,11C-蛋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