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率对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影响研究——基于CCA模型的视角

来源 :经济问题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CCA模型,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了杠杆率对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杠杆率的攀升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风险水平上升,并且会通过股权与债权渠道助推系统性风险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传导.具体来说:一是债务杠杆的上升会推升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随着金融市场波动性的上升,同样程度的损失将会对各部门带来更大的冲击.三是当债务杠杆率在宏观网络模型中由较高水平的部门向较低水平的部门进行转移时,两个部门的宏观风险水平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且整个宏观金融网络会更加稳健.四是增加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股权融资能够提升宏观金融网络结构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场化改革以来与产业结构变迁、数字经济兴起等诸多现象交相呼应,需要从产业层面深入探索.研究发现:(1)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且二、三产业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格局的主要动力.(2)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特征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初期,第二产业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后期,第三产业则是整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明显.未来随着经济深化发展,我国需要从产业针对性发展、加快数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并利用SV-TVP-FAVAR模型对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阶段变迁和政策效果进行测度,考察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政策特点.研究发现,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功能由拓宽基础货币投放渠道逐渐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渡,政策影响具有中长期特点,且利率及信贷渠道是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机制,具备一定程度的市场化特点.未来应从常态化发展、整合政策框架、提高政策效率、加强与积极财政政策配合四个角度,对结构性货币政策进行创新和优化,为供
研究测度了2011-2018年中国286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基于引力模型、模体分析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空间联系演化格局特征及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经济空间联系网络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和网络多层级性较为明显,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征,联系形态由简单稀疏向复杂化转变,且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成为高水平联系的重点交织区域,而网络微观结构中发散型结构以及交互性较强的模体是空间联系网络的重要组成.(2)网络社区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地理位置则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