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艺术: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语言不同于常态语言。一篇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上面。陌生化语言从形式上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偏离和变异,通过强化、颠倒、拉长、缩短、扭曲等方法,实现常态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从内涵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丰富和升华,更新了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我们对事物、客体新鲜度的感知。《我与地坛》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是一篇有难度的散文。为此,笔者尝试运用陌生化艺术对该文进行解读,发现《我与地坛》的独特之美。
  一、词语的超常搭配
  史铁生长时间坐在轮椅上静观玄想,关注那些细微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事物。比如:“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时间是抽象的,时间其实是不容易看到的,时间恰如流水,时间的流逝是悄无声息的。在这里动词“看到”一反常态,直接与“时间”搭配,新奇感就产生了,陌生化的感觉就出来了。仔细揣摩,双腿突然残疾之后的史铁生无事可做,无处可去,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这一段生命的时光是很痛苦的,是难以言说的,是无聊的,是孤独的,后面紧跟的“看见”与“身影”搭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这种孤独的感觉其实是熟悉的,就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比如:“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睁开眼睛”的同时,“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这肯定不是偶然的巧合。“睁开眼睛”是从过去回到现在,从回忆回到现实;而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是一种超常搭配,“风穿过树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触觉感受,而史铁生在这里强化的是一种视觉感受,显然“风”在这里是有某种特殊的意味的,作者借此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怀想。“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这里用“安详”修饰中心词“落叶”,有一种新奇感,进一步想,作者怀念他的母亲,由地上的“落叶”而想起逝去的母亲,用“安详”来修饰,再恰当不过了。“翻动”一词与“落叶”搭配,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作者有意避开了“吹动、掀起”等常规动词,意在表达作者心中对母亲无尽的思念,秋风就像一个开关键,摁下去,往事就像书页一样一页一页从作者的脑海里翻过,久久难以平静啊。前面再用“又”修饰,传递了作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强烈的思念的情感。
  二、句式的超常变换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寓变化于规律时,变化的结果不是失望,不是挫折注意力,而是打消单调,提醒注意力。”变异的语句,必须突破一般的语法、语义等语言规律的羁绊,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吸引读者,显示语言的巨大魅力。比如“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组句子,与常规的句式“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相比,更加突出了动作的主体性与力量感,凸显了地坛的“荒芜”。对于此处语言表达的特点,不少人认为是“排比”,笔者不以为然。“排比”是显性的外在的,深入到这组句子的内部,发现“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均为不及物动词,本不应这样直接带宾语,如此表达显然突破了常规,地坛曾经的“荣耀”与今天的“落差”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感在作者身上也一一对应,地坛与作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宿命般的“同病相怜”。又比如下面这组句子:“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六个“譬如”从外部观察是排比,从内部观察是“意象的叠加与组合”。排比本来是一种常规表达,但是与“意象的组合”结合起来,大開大合地用若干个意象组合把地坛简笔勾勒在读者面前,中长句型的构造使文字结构变得舒缓而摇曳多姿,同时整饬的排比性文字生成了回环往复、整齐匀称的音乐美,悠远的意境中带有一丝丝哀伤。句式的转换让这组句子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唤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感受到古典诗歌的意境。
  三、修辞的摇曳多姿
  修辞活动是语言近义手段中的一种选择活动,它以其灵动变化而使语言形式偏离规范,呈现无法预约的审美形式。比如:“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作者将“春天”比喻为“一幅画”,将“夏天”比喻为“长篇小说”,将“秋天”比喻为“短歌(诗)”,将“冬天”比喻为“雕塑”。就单个比喻来看,第一处最为平常,后面的三处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将四处比喻放在一起,在比较中凸显对四季的不同感受。春天的地坛是美丽的,夏天的地坛是漫长而又生动的,秋天的地坛是短暂而又美好的,冬天的地坛则是静默的,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没有止步于此,作者带着读者继续往前走,以“呼喊”“细雨”“土地”“烟斗”这些新奇的喻体来强化学生对地坛四季的不同感受,不同画面之间连续转换,有诗歌的意蕴,而且句子与句子之间巧妙勾连,令读者浮想联翩。又比如:“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的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坐得离舞台太近了。”史铁生用四个“每一个”连成排比,“演员”与“人质”之间,“观众”与“阴谋”之间,本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史铁生在这里突破常规,借此巧妙表达自己在这地坛中对人生对命运的感悟,他看清了世间的阴谋,也走向了解脱的灵魂。一个排比的运用,表明作者心魂在苦难中的解脱,承受着罪孽,也获得着福祉。出生在特殊的年代,成长在艰苦的岁月,跌倒在该奔跑的年龄,告别于结满思考硕果的季节。这就是史铁生坎坷的一生。命运推倒了他的身躯,却将他的心魂磨练得无比强大。史铁生运用摇曳多姿的修辞(含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表达自己在困厄人生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让读者在陌生化的文本面前驻足停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空间与思考的空间。
其他文献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印度诗人泰戈尔驰骋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理念等方面,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仅以他的创作中篇幅最为短小的散文诗而言,就可见其深厚宽广。从数量上看,沉沉十三卷,洋洋近千篇。从内容来说,远自《吠陀》《奥义书》的古奥哲理,近至近代西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印度遭受殖民统治的满目疮痍和印度人民的不屈抗争,都蕴含其中。特别是绵亘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脉脉不绝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
摘 要 “重复”的叙事技巧在经典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往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而且能帮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式,注重“重复”的叙事特点,进而有效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构。本文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选取的《石门阵》一文,谈一谈“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重构小说类文本的内容。  关键词 “重复”叙事;小说;内容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重构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搭建起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入的、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切入点;深度学习;教学示范  近期,笔者在市级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孔乙己》一课,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构教材,创设了新颖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
常言道,好文章需要“豹头”“猪肚”和“凤尾”,这对议论文(这里特指考场议论文,下同)而言,尤其是对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而言,更有特别的意义:议论文的开头如“豹头”,主要指有力——亮明论点,简短——不拖泥带水,并有文采;主体如“猪肚”,主要指丰富——例证引证丰富;清晰——思路结构明了;结尾如“凤尾”,主要指完善——弥补不足;提升——有所深化;点染——富有文采。  如果把议论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的话,
朝鲜核试验,很可能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核扩散这个魔鬼。由于朝鲜是个遭国际社会多年孤立和封锁的小国穷国,连这样的国家都能制造出核武器,会让更多的国家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更何况核试验之后外界的惩罚并不是致命性的。  10月9日,东亚神秘小国朝鲜进行了事先张扬的头一遭核试验,尽管有专家质疑其爆炸当量太小难成大器,但朝鲜已经迈过了制造核武器的门槛却是不争的事实。安理会经过5天闭门磋商后,于纽约发表了
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苏轼,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下御史狱,多次遭贬。林语堂曾说过:“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北宋学者胡寅说苏轼作品洗却绮罗香泽之风,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一、远大的理想,坎坷的人生  苏轼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据传曾在自己书
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自能作文即自主作文,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  “自”是指自觉、自动、个性化,而“主”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创造。基于叶圣陶先生“自能作文”的教学理念,确立自主读写教学的内涵,构建一个教学序列:自主选材、自主命题、自主评改。通过这个序
摘 要 关于别里科夫死因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对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然而遗憾的是,最新印制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别里科夫的死因,只列出了极不确定的三种可能,既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与重复之嫌,表述上又模糊笼统不够明晰,会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产生相当的困扰。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方家。  关键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幽暗人生;人性微光;心理透视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