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i8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给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78例,全部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回顾性总结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治疗资料情况。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痊愈出院,无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5.32±0.45)天。结论 给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但对于手术时机选择及手术医生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50-0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之一,由于结石引起胆囊管梗阻,使胆汁滞留于胆囊内,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和急性炎性反应。临床治疗常需手术切除胆囊。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适应症范围也逐步扩大[1]。自我院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以来,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78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4.64±7.35)岁;体重53-85kg,平均体重(63.56±5.79)kg;胆结石病程1-3年,平均病程(1.65±0.43)年;本次发作至手术时时间为6-48h,平均时间为(11.20±3.12)h;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
  所有患者均有右上腹痛或剑突下疼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发热、墨菲氏征阳性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腹部CT、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4mm,双边征阳性,可见结石光团,胆囊周围少量积液等。同时排除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胰腺炎病史、未成年人、妊娠期女性、过度肥胖等患者[2]。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状态下接受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于脐下皮肤作一1cm的切口,将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建立CO2人工气腹,气腹压力为12-14mmHg。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高脚底放置。于脐下缘、剑突下各作一个操作孔,置入10mm的Trocar,于右侧肋缘下操作孔置入5mm的Trocar。进行常规腹腔探查,根据Calot三角区炎症反应程度和黏连程度选择顺行法或逆行法切除胆囊,胆囊管残端以丝线结扎[3]。术中如见胆囊较肿大、张力较高者先行穿刺减压,放出部分胆汁后再进行手术,以利于术中夹持胆囊。充分分离胆囊黏连,显露出胆总管、胆囊三角区,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以钛夹夹闭胆囊动脉后离断,在距胆总管约0.5cm处以钛夹近二远一夹闭后离断胆囊管。从胆囊颈部顺行剥离胆囊,电凝切除胆囊后装入标本袋,自剑突下操作孔取出。如胆囊炎症较重、渗出液较多者放置腹腔引流管。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和副损伤后退镜,排尽CO2气体。采用创可贴拉拢封闭各切口[4]。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 结 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痊愈出院,无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5.32±0.45)天。
  3 讨 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常见诱因是创伤,或腹部手术后。患者由于胆囊结石发生嵌顿,胆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较严重,引起胆囊壁充血、水肿,造成胆囊肿大、高张力,胆囊三角区发生黏连、水肿、增厚,使解剖关系不清晰,术中夹持困难,易引起副损伤和大出血,一度被认为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械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其手术适应症也逐渐拓宽。腹腔镜手术以冷光源提供照明,通过腹腔镜镜头对腹腔进行探查,可在监视器上清晰地观察到腹腔解剖结构和器官病变程度,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作用。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不影响美观等优点,在胆囊良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腹腔镜手术的成功与否和手术医生的经验、技巧等密切相关。病程在72h之内者,组织病变较轻微,胆囊解剖结构仍较清晰,手术操作相对较容易;病程超过72h者胆囊壁与周围组织黏连、胆囊壁水肿等情况严重,胆囊壁增厚,使手术难度增加。术中应注意手术技巧,游离胆囊三角区时首先从胆囊三角背外侧入手,如遇困难者转向胆囊壶腹内侧,游离胆囊三角区内侧,并在胆囊壶腹背侧打通两区。如胆囊壶腹部与三管严重黏连、无法分离时可离断胆囊壶腹部,在残余胆囊腔内缝扎胆囊管开口。术中剥离时出血者采用电刀精确止血,无法辨认出血点时切忌盲目电凝止血。术中如发生副损伤或难以控制的出血;胆囊三角区呈冰冻状致密黏连;胆囊包裹性黏连;胆囊或胆管结构变异无法确定;术区胆汁渗漏而不能确定来源时,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治疗[5]。
  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未发生一例中转开腹手术者。在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未发生一例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5.32±0.45)天,患者术后康复较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给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例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但对于手术时机选择及手术医生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海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9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9):1778-1779,1781.
  [2] 蒙建强,石全,黄祖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10):253.
  [3] 慕海峰,彭靖,燕占甫,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7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6):78-79.
  [4] 陈庄明.腹腔镜在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36):7662-7663.
  [5] 刘平孝,余铖.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270例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0):88-8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骨折治疗方法作用于多发伤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多发伤患者,分别分成骨折急诊手术治疗组、择期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观察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在107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30患者中,比较三组之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发生率和平均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
【摘 要】目的: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胸腺五肽治疗,探讨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此次一共收治了8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43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降血糖和抗结核等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胸腺五肽治疗。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痰液杆菌培养转阴率为90.7%(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67.4%(29/43);此外,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该类病的诊断评价。方法 从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性回顾,选择两组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阳性率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等作为诊断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
【摘要】目的为临床手术患者的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采用不同麻醉方式行各种手术治疗的240名老年患者。实验组患者麻醉方式为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麻醉方式为静脉麻醉,在两组患者术前1d,以及术后1d,2d,4d,7d进行评分,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MMSE评分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12麻醉方式实验组患者麻醉
【摘 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人流后出现剧烈腹痛临床分析的原因,并总结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0例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症患者,对其进行人工流产,对术后出现剧烈腹痛者给予相关诊治和对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例剧烈腹痛患者中误诊4例,占33.3%,疑诊者3例,占25%。对症镇痛治疗后,7例患者疼痛程度缓解,7-9天基本消失。2例患者出现明显痛经,后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合并子宫腺肌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