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地理原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1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往往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而作为战争的指挥者,更需要拥有广博的地理知识,因为这关系到全军将士的生命以及战争的成败。古今中外,就不乏许多战争的成败与地理原理有关,下面就几个战争案例用地理原理作简要分析。
  【战例1】公元208年,为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孙刘联合抗曹,后来便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那么诸葛亮为何能料到三天内江面上必有大雾?
  解析:此时正值秋末冬初,我国近地面大多受冷高压控制,大气运动稳定,多为晴朗天气且夜又长,在江面水汽充足的条件下,从夜间到早晨由于近水面的水汽冷却快,有利于水汽凝结,所以此时常有大雾天气。诸葛亮就是利用这大雾天气轻松地从曹操手中获得了十多万支军箭。
  【战例2】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有一次将司马懿父子所率军队包围在葫芦峪,诸葛亮便令四周点火,并向山谷中投掷火把。魏军眼看就要被活活烧死,这时天突然下起大雨,浇灭了烈火,司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诸葛亮哀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难道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
  解析:其实这并不是天意,而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降雨。因为葫芦峪地势中间低、四周高,在山谷中燃烧大火会使近地面空气膨胀且迅速上升,在谷地形成一个气旋,气旋周边气流迫使其中心气流迅速抬升而形成氣旋雨。所以诸葛亮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战例3】1812年6月,拿破仑在征服周边国家后,又集结法国大军攻打俄国。9月中旬,虽攻下莫斯科,但很快惨败撤军。无独有偶,二战中,德军攻打苏联莫斯科时也曾兵败于此。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
  解析: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和希特勒率领的德军都曾自称为“天下无敌”的军队,但他们都兵败于此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莫斯科纬度较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拿破仑和希特勒攻下莫斯科时正值漫长且严寒的冬季,致使物质补给困难,士兵饥寒交迫,不攻自溃,所以这都是严寒的天气帮了莫斯科军民的忙。
  【战例4】在二战中,英军考虑到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派重兵把守直布罗陀海峡,防止德国潜艇潜入地中海。但德国潜艇总能巧妙躲过英军的监视,神出鬼没地穿行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这是为什么?
  解析:地中海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而大西洋的海水盐度要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所以水位就更高。德国潜艇要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时,关闭潜艇发动机(没有声波等传递),借助海峡表层密度流悄悄地绕到了英军的背后,袭击完之后又潜入深水,关闭发动机,借助海峡底层补偿流的力量流入大西洋。这在战争史上成为成功运用洋流的一个典范。
  【战例5】二战中,德军在未攻下英国的情况下,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东线发动了向苏联的突袭战。那么德军为何选择在6月22日这天突袭苏联呢?
  解析: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且苏联还有部分国土(其中包括重要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会出现极昼现象。德军选择白昼时间最长的这一天发动攻击,无疑为他们争取了更多方便作战的时间。
  【战例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纬度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而日本舰队去偷袭时选择的航线并不是由本土南行至北回归线,再向东直达夏威夷,而是选择在狂风大浪的西风带内的航行线路,最终偷袭成功。试想日军偷袭成功和他们选择偷袭的时间与线路有何关系呢?
  解析:1941年12月7日正好是星期天,美军正休礼拜,防备松懈。另外,最主要的是12月正值北半球冬季,日舰在西风带内航行虽较危险,但在北太平洋暖流的推动下,日舰由西北向东南航行既顺风又顺水,而且此航线行程较短,加上冬季暖流易形成大雾天气,隐蔽性强,所以可起到以奇制胜、以快制胜的效果。
  【战例7】二战中,从1941年初至1942年秋,英军与德、意军队在北非战场一直处于僵持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北非拉锯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解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北非的气候条件所造成的。北非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长期炎热干燥。在这种十分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任何一方战线拉得过长都会导致物质补给困难,尤其是水的补给。在双方都想尽快击败对方而又不能使战线拉得过长的情况下,两军难决胜负,于是就出现了周而复始的拉锯战。
  【战例8】1944年6月,盟军跨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成功实现了诺曼底登陆计划。请问盟军为何选择这个时节登陆呢?
  解析: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的控制,但西风的强
其他文献
2012年,教育部向全国下发《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通知》,表明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出台,预示着课堂教学改革又将更加深入地开展.那么,剖析、反省前面的做法,对照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给下一步的新一轮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是很有必要的.本人在学习走在改革前沿的先进学校的做法后,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
依据"均、宫、调"理论进一步分析,内蒙古二人台牌子曲<出鼓子>存在"多均"、"多阶"的可能.认为以往的结论属"人为"的"主观因素"制约的结果.其中,由于"宫调号"的运用、"中立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导入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这一主体,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来引导学生。引导的方法较多,本文就政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导入、讨论导入和问题导入三种方法进行讨论。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是一种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影响。  首先,通过创
在浙科版生物必修三中提到:植物激素作用的一个特点是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如图1所示,即为生长素浓度小于c时,促进植物生长(b点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增强,b点促进作用最大;b点之后,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抑制生长;等于c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那么,这个c点时的作用效果到底是生长还是不生长,又是和什么时候作比较的呢?  【例1】 将一
1946年秋天,我离开故土天津,奔赴北平,开始在北平师范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音乐系求学.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接受学习,也可以是自主探索,但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亲身参与活动,在教师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知识大门的开启者。新课改要求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但令教师困惑的是:在具体操作中,合作学习看似热闹,但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保证教学的效果?笔者现摘录教学实践中的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负担的轻重和数学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就“活”“动”如何给力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乐学  教育家布鲁纳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