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当代纪录片从60年代真理电影开始就拉开了序幕。其中关于生态题材的纪录片多站在动物的视角,给动物以同样的人文关怀,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一个不为我们所知或很少为我们所知的世界,体现了西方生态主义对创作者的影响。
纵观法国当代关于生态题材的记录片,早期的有《熊的故事》、《虎兄虎弟》,后来的如1991年吕克一贝松的《亚特兰提斯》、2003年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再到2005年吕克·雅克的《帝企鹅日记》、2006年蒂埃里·皮昂塔尼达的《白色星球》,在这些片子中,纪录片人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这些神奇的物群,生态主题始终贯穿于这几部纪录片中。
所谓“生态主义”是指在绿色运动中强调解决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远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的“有机统一论”曾指出,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打破这个平衡或者统一的状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出现失衡或者消亡。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们不得不开始反省,对生态问题也日益关注,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构想。而“生态恶化决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自然生态的恶化与当代人的生存抉择、价值偏爱、认知模式、伦理观念、文明取向、社会理想密切相关……生态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管理问题,更是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信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诗学的、美学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思想上、意识上的引导和影响。打破片面的“人类中心论”。
在这些法国当代纪录片中有着诗意的舒缓的节奏,弥漫着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怀。法国的导演们用他们的那种精致、细腻以及偏重感性的深度挖掘等艺术特质,用完美的视听效果将动物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法国电影应该展现出跟着重于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好莱坞电影截然不同的高雅艺术特质……法国电影的繁荣为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提供了另一种声音……”正是这种“不一样的声音”承载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艺术,它运用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来反映和表现生活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其画面和声响更具有冲击力。更能准确、灵活多样地反映生活。导演用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从它的题材的选择、镜头的拍摄和组接、主题的表现等都饱含着人文主义者的深沉凝视和悲悯气息。
一、题材的选择动物化
在这些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上,导演把目光投向了和我们人类分享同一个星球的动物。早期的熊和老虎。遥远的海洋《亚特兰提斯》中的鱼类,《迁徙的鸟》中坚守“归来的承诺”的鸟类,《帝企鹅日记》中看似笨拙、柔弱、容易受伤,实则勇敢、坚强而可爱的帝企鹅族群。《白色星球》中的白极熊和其他珍稀动物。在《亚特兰提斯》,海洋中的鱼类是片中的主角。在片中分成了“韵律”、“灵魂”、“黑暗”、“柔美”、“爱”等章节,情节弱化。节奏较慢,受“直接电影”的影响,没有传统的对白和解说,跟踪拍摄。最大限度的记录真实,展示了在亚特兰提斯这片神秘的领域里的主人的生活状态。而《迁徙的鸟》是关于“承诺的故事”,描述了候鸟南迁北移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执着的征程里。它们一方面要克服长途跋涉的疲劳。另一方面还要迎接大自然对它们的严峻挑战。展示了鸟类生命最朴实的真面目,反映了鸟类的生命历程,是一部鸟类的史诗、生命的颂歌。鸟类在迁徙中那份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子女的照顾,对于困境迎难而上的品质,无不令人类尊敬。《帝企鹅日记》讲述了在南极大陆生活的帝企鹅生存和繁衍的故事,在从北部前往南部繁殖9个月的旅程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记录了成年企鹅求爱、威婚及在小企鹅诞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许多艰难与危险《白色星球》以北极熊一家的命运为线索,用唯美的画面向观众展现出北极熊生存的环境,也展示了全球环境变暖给北极生物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在法国当代纪录片的自然人文方面的取材于动物较多,从地域上看,从南极到北极,从宏观到微观,反映了纪录片人对这个星球的生物的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和平共处的善良愿望。特别是在这些动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和人类一样的忠诚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表现的方式多样化
1.平等的拍摄视角
“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最基本的元素和造型表意的基本单位。它是电影思维的基本载体和思维材料,它倾注着电影创作者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思考,同时它又是人的知觉和客观事物之间最活跃的中介,影片的美感信息是由这个中介传达的”。在这些纪录片中。纪录片人用画面为我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在景别的运用上,有利用航拍技术所拍摄的大全景。展现了南北极和世界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大量运用中、近景以及特写。在近距离的拍摄画面中,所取的角度尽量和拍摄对象平行,保持一种平视的角度。很少有高高在上的俯视的镜头,体现了导演的一种平等的态度,在《帝企鹅日记》里,当镜头推向这些小生灵时,客观地记录了它们在憨态可拘的行走和雪地上匍匐前进,以及在大海里捕鱼的矫健身手。特别是它们神圣而庄严的“交接仪式”。对爱的坚守等,镜头客观地记录了它们的生存状态,让人不得不为其执着所感动。在《亚特兰提斯》中,没有对白,音画结合也更加紧密,镜头全是在水下拍摄,用鱼类的视角去拍摄游走的浮冰、温暖的太阳、摇曳的水波。视角是由下至上的,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海水和空气的临界面,太阳是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巨大的球体,海水上漂浮的浮冰犹如天空中的朵朵白云。随着它们的移动,光线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又何尝不是鱼类的天空呢?在《鸟的迁徙》里,一大片茂密的庄稼地里,收割机开始工作,田地的一端是个鸟窝,里面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鸟,它还没有长大到到能够独立起飞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收割机轰隆隆的开过来,这时镜头的角度切换为小鸟的视角。收割机在画面中更确切地说是在小鸟的眼中是那么庞大、无情,轰隆隆地开过来,摧毁它的家,席卷这个年幼的生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无尽的反思。
2.巧妙的画面组接
“纪录片不是生活本身,它是一个文本创作,是作者通过影象发表的对生活的看法。”纪录片人还通过影视语言的相互衔接,对比利用画面的组接和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现来表达他的见解和观点。象征、隐喻是指由运动造型直接暗示或通过造型表意单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对比、补充而传达的解释性或提示性的内容,罗兰巴特称之为“明显意义”。戴维波德莱尔则谓之“显在意义”。显然,它是导演有意赋予画面和观众自己从中看到的一种象征意义。这是一种能找到能指的所指。”在《鸟的迁徙》一群天鹅正从一家农院飞过,自在而轻盈,这时镜头马上切 换院子里被关在铁笼的鹅的镜头,这时家鹅正仰望着头顶上飞过的同类,透过铁笼对家鹅的一个眼神的特写,落寞、孤独还有无助,两个对接的画面,一个自由,属于大自然,一个被囚禁,被人类所驯服,眼神中读出了它们对同类的羡慕。一群加拿大雁在迁徙过程中,它们要穿越北美穿越人类文明的城市,而在镜头中矗立的工厂如巨人般地挡住了它们前进的路,工厂从烟囱排放阵阵浓烟,钢铁管道、隆隆的车轮,这些符号隐喻着现代文明,鸟儿在它们面前是弱小的,无助的,小心翼翼地穿行危险地带,还得躲避随时葬身车轮的危险,这时镜头转向了一只被陷进污泥里不能出来的大雁,阴暗的色彩和低沉的音乐传达出了鸟儿的惊恐与无助。在城市的鸟类遭遇了凶猛的猎狗和弹无虚发的猎枪。在乡村,一个老妇人正拿着食物喂养这些长途跋涉的迁徙者们,鸟儿大胆地在她手里啄食,这时夕阳的余辉撒满了原野,一切都那么宁静、和谐,这对组接的画面给了我们更多的思索空间,由此可以体会到纪录片人对人类整个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全方位的审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3.和谐的声音造型
“影视是视听的艺术”。影视艺术的声响可以产生本质上是诗意的新的艺术形式,大大拓展了影视艺术的空间和表现力,渲染情绪气氛,引发观众的联想向更深的审美层次的转化。现场声音它又指声响,在影视艺术中,作为听觉造型手段的人声与作为视觉造型的画面相结合,在时空的纬度中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它是电影听觉语言中最重要的元素,它作为现实主义的因素赋予并强化了银幕世界的真实幻觉。”在《帝企鹅日记》中两只企鹅的交流,一家三口相互呼唤,声音此起彼伏,真实而自然。在《迁徙的鸟》中,冰雪初融,一群鸟儿在河面追逐嬉戏,那“踢踏舞”的节奏,还有雪崩的声响。音响除了能还原当时的声音外,还能传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比如《迁徙的鸟》中,当鸟儿穿过工厂是巨大的轰鸣声,尖锐的金属撞击声,打破寂静的枪身,不只渲染出了一种恐怖气氛,而且揭示出了作为鸟类心灵深处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带来的无助。附加声音它分为解说词和音乐,在《帝企鹅日记》中解说角色分为三个,企鹅爸爸,企鹅妈妈和宝宝,解说者也分别由成年男性、女性和小孩担任,语言优美且富有诗意。而音乐也是这类纪录片的一个亮点,具有异常丰富的表现性和象征性。“音乐可能成为电影中最具有诱导性……的因素”,在《迁徙的鸟》中开篇是Nick care主唱的一首温暖而感伤的情歌.与钢琴声浑然一体,和着唱诗班的赞歌,犹如天籁之音,无不表现出对这些族群的敬意。因此和谐的音乐使影片的节奏更顺畅和连贯。也使主题表达更鲜明更集中。
三、主题表现的反思化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人甚至是直接地自然存在物,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然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关于生态题材的纪录片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经成为先锋力量,寄予着纪录片人对现实的深刻追问和思考。
综观法国当代纪录片,透过唯美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反思和批判,除了镜头和画面生态主义的主题表现得比较隐晦外,在解说中表现得较为直白,比如在《白色星球》中结尾部分的解说“北极覆盖的冰层在减少,物种在消失,人类是主因,听见了北极熊的哭声,请不要让伟大的北极熊消失。”真可谓震耳发聩,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颇有深意,因为没有足以支撑身体的冰面。北极熊艰难地水中前行,无疑使得观众在内心暗暗捏了一把汗,最后,所幸它还是爬上了一块坚实的浮冰,登上了陆地,导演想要寄予的是,如果人类再毫无节制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不久的将来,这个白色星球就将不复存在,也许下一个消失的就是人类自己,同时也让人联想到目前屡屡爆发的地震、海啸、干旱、洪灾、沙尘暴、温室效应等,地球的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时也种下了今天的祸根,自然界已经开始向人类展开报复,而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池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当代记录片主题的不再是一味赞颂现代工业文明。而是掠去科技生活的表象,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高耸的烟囱、滚滚的车轮、繁华的都市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却给同样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生物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而在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中,自然不过是人随意支配和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的能力。“在生态学中,人类的悲剧缺陷就是狭隘的人类中心视野,还有人类想征服、教化、破坏与利用自然万物的冲动。”在1968年英国学者加雷特-哈丁的《公有地的悲剧》文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现在的生物圈是我们拥有的唯一可居住的空间。而(人类现在拥有的能力)能够使生物全变得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如果地球上的居民现在不采取迅速有力的一致行动去制止短视的人类贪婪行为对生物圈的污染与掠夺。那么它就会在可以遇见时间内产生自我毁灭性后果。”。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是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纳入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的和谐,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正如“在深层生态学家阿纳尼斯(Arne Naess)看来,地球上的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应该一视同仁,都具有内在的价值。‘生命’一词也可以用来指河流、地貌、生态系统。所以深沉生态学的拥护者们会喊出这样的口号:‘让河流活着。’可见。非人类生命不仅包括动物和植物,还有更多我们目前不能理解的生命形态。”所以在这些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纪录片人对这些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动物的关注,对现代工业所取得的成果的反思和批判,然而也并未完全失去信心和希望,比如在《迁徙的鸟》中给野鸭解看绳套的小男孩,给鸟儿喂食的老妇人。人和动物和平共处,这也是纪录片人的初衷吧。
纵观法国当代关于生态题材的记录片,早期的有《熊的故事》、《虎兄虎弟》,后来的如1991年吕克一贝松的《亚特兰提斯》、2003年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再到2005年吕克·雅克的《帝企鹅日记》、2006年蒂埃里·皮昂塔尼达的《白色星球》,在这些片子中,纪录片人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这些神奇的物群,生态主题始终贯穿于这几部纪录片中。
所谓“生态主义”是指在绿色运动中强调解决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远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的“有机统一论”曾指出,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打破这个平衡或者统一的状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出现失衡或者消亡。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们不得不开始反省,对生态问题也日益关注,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构想。而“生态恶化决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自然生态的恶化与当代人的生存抉择、价值偏爱、认知模式、伦理观念、文明取向、社会理想密切相关……生态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管理问题,更是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信仰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诗学的、美学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思想上、意识上的引导和影响。打破片面的“人类中心论”。
在这些法国当代纪录片中有着诗意的舒缓的节奏,弥漫着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怀。法国的导演们用他们的那种精致、细腻以及偏重感性的深度挖掘等艺术特质,用完美的视听效果将动物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法国电影应该展现出跟着重于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好莱坞电影截然不同的高雅艺术特质……法国电影的繁荣为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提供了另一种声音……”正是这种“不一样的声音”承载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艺术,它运用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来反映和表现生活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其画面和声响更具有冲击力。更能准确、灵活多样地反映生活。导演用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从它的题材的选择、镜头的拍摄和组接、主题的表现等都饱含着人文主义者的深沉凝视和悲悯气息。
一、题材的选择动物化
在这些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上,导演把目光投向了和我们人类分享同一个星球的动物。早期的熊和老虎。遥远的海洋《亚特兰提斯》中的鱼类,《迁徙的鸟》中坚守“归来的承诺”的鸟类,《帝企鹅日记》中看似笨拙、柔弱、容易受伤,实则勇敢、坚强而可爱的帝企鹅族群。《白色星球》中的白极熊和其他珍稀动物。在《亚特兰提斯》,海洋中的鱼类是片中的主角。在片中分成了“韵律”、“灵魂”、“黑暗”、“柔美”、“爱”等章节,情节弱化。节奏较慢,受“直接电影”的影响,没有传统的对白和解说,跟踪拍摄。最大限度的记录真实,展示了在亚特兰提斯这片神秘的领域里的主人的生活状态。而《迁徙的鸟》是关于“承诺的故事”,描述了候鸟南迁北移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执着的征程里。它们一方面要克服长途跋涉的疲劳。另一方面还要迎接大自然对它们的严峻挑战。展示了鸟类生命最朴实的真面目,反映了鸟类的生命历程,是一部鸟类的史诗、生命的颂歌。鸟类在迁徙中那份对于生命的执著。对于子女的照顾,对于困境迎难而上的品质,无不令人类尊敬。《帝企鹅日记》讲述了在南极大陆生活的帝企鹅生存和繁衍的故事,在从北部前往南部繁殖9个月的旅程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记录了成年企鹅求爱、威婚及在小企鹅诞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许多艰难与危险《白色星球》以北极熊一家的命运为线索,用唯美的画面向观众展现出北极熊生存的环境,也展示了全球环境变暖给北极生物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在法国当代纪录片的自然人文方面的取材于动物较多,从地域上看,从南极到北极,从宏观到微观,反映了纪录片人对这个星球的生物的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和平共处的善良愿望。特别是在这些动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和人类一样的忠诚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表现的方式多样化
1.平等的拍摄视角
“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最基本的元素和造型表意的基本单位。它是电影思维的基本载体和思维材料,它倾注着电影创作者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思考,同时它又是人的知觉和客观事物之间最活跃的中介,影片的美感信息是由这个中介传达的”。在这些纪录片中。纪录片人用画面为我们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在景别的运用上,有利用航拍技术所拍摄的大全景。展现了南北极和世界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大量运用中、近景以及特写。在近距离的拍摄画面中,所取的角度尽量和拍摄对象平行,保持一种平视的角度。很少有高高在上的俯视的镜头,体现了导演的一种平等的态度,在《帝企鹅日记》里,当镜头推向这些小生灵时,客观地记录了它们在憨态可拘的行走和雪地上匍匐前进,以及在大海里捕鱼的矫健身手。特别是它们神圣而庄严的“交接仪式”。对爱的坚守等,镜头客观地记录了它们的生存状态,让人不得不为其执着所感动。在《亚特兰提斯》中,没有对白,音画结合也更加紧密,镜头全是在水下拍摄,用鱼类的视角去拍摄游走的浮冰、温暖的太阳、摇曳的水波。视角是由下至上的,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海水和空气的临界面,太阳是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巨大的球体,海水上漂浮的浮冰犹如天空中的朵朵白云。随着它们的移动,光线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又何尝不是鱼类的天空呢?在《鸟的迁徙》里,一大片茂密的庄稼地里,收割机开始工作,田地的一端是个鸟窝,里面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鸟,它还没有长大到到能够独立起飞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巨大的收割机轰隆隆的开过来,这时镜头的角度切换为小鸟的视角。收割机在画面中更确切地说是在小鸟的眼中是那么庞大、无情,轰隆隆地开过来,摧毁它的家,席卷这个年幼的生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无尽的反思。
2.巧妙的画面组接
“纪录片不是生活本身,它是一个文本创作,是作者通过影象发表的对生活的看法。”纪录片人还通过影视语言的相互衔接,对比利用画面的组接和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表现来表达他的见解和观点。象征、隐喻是指由运动造型直接暗示或通过造型表意单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对比、补充而传达的解释性或提示性的内容,罗兰巴特称之为“明显意义”。戴维波德莱尔则谓之“显在意义”。显然,它是导演有意赋予画面和观众自己从中看到的一种象征意义。这是一种能找到能指的所指。”在《鸟的迁徙》一群天鹅正从一家农院飞过,自在而轻盈,这时镜头马上切 换院子里被关在铁笼的鹅的镜头,这时家鹅正仰望着头顶上飞过的同类,透过铁笼对家鹅的一个眼神的特写,落寞、孤独还有无助,两个对接的画面,一个自由,属于大自然,一个被囚禁,被人类所驯服,眼神中读出了它们对同类的羡慕。一群加拿大雁在迁徙过程中,它们要穿越北美穿越人类文明的城市,而在镜头中矗立的工厂如巨人般地挡住了它们前进的路,工厂从烟囱排放阵阵浓烟,钢铁管道、隆隆的车轮,这些符号隐喻着现代文明,鸟儿在它们面前是弱小的,无助的,小心翼翼地穿行危险地带,还得躲避随时葬身车轮的危险,这时镜头转向了一只被陷进污泥里不能出来的大雁,阴暗的色彩和低沉的音乐传达出了鸟儿的惊恐与无助。在城市的鸟类遭遇了凶猛的猎狗和弹无虚发的猎枪。在乡村,一个老妇人正拿着食物喂养这些长途跋涉的迁徙者们,鸟儿大胆地在她手里啄食,这时夕阳的余辉撒满了原野,一切都那么宁静、和谐,这对组接的画面给了我们更多的思索空间,由此可以体会到纪录片人对人类整个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全方位的审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3.和谐的声音造型
“影视是视听的艺术”。影视艺术的声响可以产生本质上是诗意的新的艺术形式,大大拓展了影视艺术的空间和表现力,渲染情绪气氛,引发观众的联想向更深的审美层次的转化。现场声音它又指声响,在影视艺术中,作为听觉造型手段的人声与作为视觉造型的画面相结合,在时空的纬度中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它是电影听觉语言中最重要的元素,它作为现实主义的因素赋予并强化了银幕世界的真实幻觉。”在《帝企鹅日记》中两只企鹅的交流,一家三口相互呼唤,声音此起彼伏,真实而自然。在《迁徙的鸟》中,冰雪初融,一群鸟儿在河面追逐嬉戏,那“踢踏舞”的节奏,还有雪崩的声响。音响除了能还原当时的声音外,还能传达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比如《迁徙的鸟》中,当鸟儿穿过工厂是巨大的轰鸣声,尖锐的金属撞击声,打破寂静的枪身,不只渲染出了一种恐怖气氛,而且揭示出了作为鸟类心灵深处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带来的无助。附加声音它分为解说词和音乐,在《帝企鹅日记》中解说角色分为三个,企鹅爸爸,企鹅妈妈和宝宝,解说者也分别由成年男性、女性和小孩担任,语言优美且富有诗意。而音乐也是这类纪录片的一个亮点,具有异常丰富的表现性和象征性。“音乐可能成为电影中最具有诱导性……的因素”,在《迁徙的鸟》中开篇是Nick care主唱的一首温暖而感伤的情歌.与钢琴声浑然一体,和着唱诗班的赞歌,犹如天籁之音,无不表现出对这些族群的敬意。因此和谐的音乐使影片的节奏更顺畅和连贯。也使主题表达更鲜明更集中。
三、主题表现的反思化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人甚至是直接地自然存在物,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然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关于生态题材的纪录片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经成为先锋力量,寄予着纪录片人对现实的深刻追问和思考。
综观法国当代纪录片,透过唯美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反思和批判,除了镜头和画面生态主义的主题表现得比较隐晦外,在解说中表现得较为直白,比如在《白色星球》中结尾部分的解说“北极覆盖的冰层在减少,物种在消失,人类是主因,听见了北极熊的哭声,请不要让伟大的北极熊消失。”真可谓震耳发聩,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颇有深意,因为没有足以支撑身体的冰面。北极熊艰难地水中前行,无疑使得观众在内心暗暗捏了一把汗,最后,所幸它还是爬上了一块坚实的浮冰,登上了陆地,导演想要寄予的是,如果人类再毫无节制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不久的将来,这个白色星球就将不复存在,也许下一个消失的就是人类自己,同时也让人联想到目前屡屡爆发的地震、海啸、干旱、洪灾、沙尘暴、温室效应等,地球的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时也种下了今天的祸根,自然界已经开始向人类展开报复,而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池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当代记录片主题的不再是一味赞颂现代工业文明。而是掠去科技生活的表象,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高耸的烟囱、滚滚的车轮、繁华的都市都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却给同样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生物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而在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中,自然不过是人随意支配和改造的对象。过分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和统治的能力。“在生态学中,人类的悲剧缺陷就是狭隘的人类中心视野,还有人类想征服、教化、破坏与利用自然万物的冲动。”在1968年英国学者加雷特-哈丁的《公有地的悲剧》文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现在的生物圈是我们拥有的唯一可居住的空间。而(人类现在拥有的能力)能够使生物全变得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如果地球上的居民现在不采取迅速有力的一致行动去制止短视的人类贪婪行为对生物圈的污染与掠夺。那么它就会在可以遇见时间内产生自我毁灭性后果。”。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是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纳入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的和谐,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正如“在深层生态学家阿纳尼斯(Arne Naess)看来,地球上的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应该一视同仁,都具有内在的价值。‘生命’一词也可以用来指河流、地貌、生态系统。所以深沉生态学的拥护者们会喊出这样的口号:‘让河流活着。’可见。非人类生命不仅包括动物和植物,还有更多我们目前不能理解的生命形态。”所以在这些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纪录片人对这些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动物的关注,对现代工业所取得的成果的反思和批判,然而也并未完全失去信心和希望,比如在《迁徙的鸟》中给野鸭解看绳套的小男孩,给鸟儿喂食的老妇人。人和动物和平共处,这也是纪录片人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