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土司朝贡研究评述

来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4917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职贡,供征调”是历代土司重要的职责,土司向中央王朝朝贡,是土司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四十年来的土司朝贡制度的研究成果丰富。纵观既有研究,多从制度层面去阐述土司朝贡活动及其影响。通过对土司朝贡研究现状的简要概括,发现既有成果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土司朝贡的研究,以期推动土司研究的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
明代中后期,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基层社会领域出现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效力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时,一批优秀的“亲民知县官”脱颖而出。他们运用一套成熟却又早已松弛的权力机制,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效益,重树了“国权”威严。海瑞便是其中一位。《淳安政事》是海瑞知县一方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结晶,其中所呈现的“官民合治”模式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淳安社会的有
明代岭南地区经济繁荣,文风昌盛,群英辈出。陈献章及其弟子为代表的白沙之学对整个明代思想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李孔修继承陈献章的衣钵,践行不慕富贵,不厌贫贱的道德修为,在诗歌、绘画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奠定了在岭南理学史、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学术界对李孔修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根据明清文献对李孔修生平事迹,以及诗歌、绘画成就进行初步研究。
风味物质在食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稳定性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造成损失或变质。包埋和控释技术的运用能有效提高风味物质的稳定性和释放特性。纤维素基材料因其来源广泛且性能优良,作为包埋壁材、材料增强相和界面稳定剂在风味物质包埋和控释中得到广泛使用。文章概述了纤维素基材料的分类、风味包埋技术的特点及相互作用、风味释放机理及调控策略等,并对纤维素基材料在风味包埋及控释研究领域内的发展动态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嘉峪关作为明长城九边重镇之甘肃镇的西部门户,有“诸夷入供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喉襟”之称。明王朝为巩固西北边防,历经200多年在嘉峪关修筑了由关堡、墙体、壕堑、烽燧等要素构成的长城防御系统。通过对明代甘肃镇和肃州卫长城防御体系建立和形成的史料收集,并结合嘉峪关长城分布现状的调查,对嘉峪关长城防御系统的建立和形成进行梳理和论述。
万历辛亥年京察以时任主察官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于京察当日,禁止陕西道御史金明时参与其中而闻名后世。相较之下,隐藏于京察背后的明廷党派之争以及波谲云诡的政治局面,往往不为世人所关注。作为政府定期对在京官员政绩所进行的考察之一,东林党、秦党、昆党等于明中后期渐次势大的政党纠纷,于辛亥京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仍值得深入了解与探讨。
张九一,明中期河南新蔡人,善诗文,好古文辞,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传世著述有《绿波楼集》十卷、《绿波楼诗集》十四卷,上海图书馆等地有藏,《明别集丛刊》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有收录。《绿波楼集》中收录《朔方奏议》两卷,共17篇,是张九一巡抚宁夏期间上呈给皇帝的奏疏,反映了张九一治理宁夏的措施,涉及安边、屯政、官员选派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涉宁诗歌19首,既有边塞风光的书写,也有戍边情感的表达。著述具有
<正>《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的启蒙教材。《三字经》的原作者是谁?几百年来是一桩历史公案。明清两代人多认为是宋末元初庆元(今宁波)人王应麟。康熙年间的王相和清末大学者章太炎都坚持这个观点。另一说是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对此有记载。而清代的邵晋涵却认为是明代广东新会人黎贞。
期刊
目的 通过科学的方法,构建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分诊工具,为急诊临床实践提供客观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以HEART评分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回顾性资料,采用Delphi法对22名从事急诊护理管理、急危重症、心内科临床或护理工作的专家进行2轮函询,并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2轮函询专家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931、0.832,肯德尔和谐
高中阶段是学生时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身体发育重要时期,耐久跑作为高中体育项目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可以探究出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耐久跑的意义,利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进行合理科学的运动方法指导,让学生获得科学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共同发展。
辽西走廊滨海地带,从沿海岸活动、采集海洋食物的滨海生活方式的形成,到环渤海西岸航路的开发与利用,有着数千年延绵传承的海洋文化。区域内地表、地下及其海底散落,埋藏了大量珍贵的海洋文化遗存。从海洋考古学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梳理锦州、葫芦岛地区的涉海类考古材料,以探析分布在辽西傍海道的海洋文化遗存所蕴含的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