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山地苹果树形改造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促进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苹果的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将传统稀植果园中主要采用的主干疏层形改造为小冠疏层形、纺锤形或圆柱形、高干开心形和开心形,测定不同树形的树冠透光率、树冠大小、一年生枝和结果枝的数量及组成比例、果实产量和品质等指标,并估算其产值.结果 表明:与对照主干疏层形相比,高干开心形和开心形的树冠大而扁,树冠透光率较高.开心形的叶丛枝和短枝占全树枝条的61.21%,树势中庸偏上;主干疏层形、小冠疏层形和高干开心形的叶丛枝和短枝占全树枝条的70.00%以上,树势较弱.开心形的短果枝占结果枝的60.68%,中果枝占28.67%,利于连年优质丰产;主干疏层形的短果枝占结果枝的85.00%,中果枝仅占8.79%,易形成隔年结果.不同树形的果实产量以主干疏层形的最高,其次为开心形;果实品质、均匀度和价格均以开心形的最高,主干疏层形的最低;经济产值以开心形的最高,其次为主干疏层形,高干开心形的最低.综上,建议将陕北丘陵沟壑区山地稀植苹果园的主干疏层形改造为开心形.
其他文献
随着新农科和新工科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被提出新的要求,应当注重工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以提高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根据专业素质培养的“认知—理解—应用—创新”四个层次,构建农科特色的分层递升式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路径.
通过调研教育部“新农科”建设以来江苏省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农林类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存在总体氛围较好,但覆盖面较窄;认同感强,但主观能动性较差;认识不够全面,“农”情怀有待提升等现状.提出整合好学生成长需求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整合好“课堂”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整合好两个课堂间的有效融合关系,整合好农林类高校资源的关系等协同培养学生“第二课堂”核心素养能力的相关举措.“三全育人”理论指导下构建完善制度设计、科学内容安排和健全评价机制等“第二课堂”核心素养能力培养育人体系,服务“新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其中关键的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主体发展意识和素质能力.基于以往对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界定新型农民的概念和内涵,将新型农民发展内涵量化于“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层面,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后面简称“大理州”)新型农民基本情况调研数据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大理州各地区新型农民的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和组织能力指数.结果 表明:大理州各地之间新型农民发展能力指数差异较大,且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无明
为明确快捷简便、经济有效和稳定可靠的棉花耐盐鉴定方法,收集整理1990-2021年国内外关于棉花耐盐性鉴定的相关文献报道,比较了棉花发育不同时期耐盐性鉴定方法,通过比较、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提出,室内条件下棉花种子萌发期,采用滤纸发芽法以150 mmol/L NaCl溶液胁迫,调查种子发芽率指标,可作为棉花耐盐性快速鉴定的首选方法;室外条件下棉花苗期耐盐性鉴定推荐土壤含盐量0.40%的盐池处理棉花三叶期苗期,以成活苗率作为筛选标准.
为挖掘棉花花朵中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代谢物,以开花当天的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为材料开展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共检测到465个代谢物.利用差异倍数(Fold change)和VIP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 表明,在陆地棉和金花葵的花朵中共筛选出差异显著代谢物269个,196个代谢物在陆地棉和金花葵中含量差异不显著.有29个代谢物仅在金花葵中检测到,包括氨基酸及衍生物、酚酸类、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等,有41个代谢物仅在陆地棉中检测到,
为探明长江中游玉米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品种与配套农艺措施,2018-2019年选用不同玉米品种,测定不同机收时间下玉米关键农艺性状、产量及机收质量指标.结果 表明,收获时间对春玉米机收产量与机收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延迟1周收获后籽粒容重显著增加,机收产量显著提高,2年平均提高9.72%;而延迟2周收获则有降低机收产量的趋势.2年收获时杂质率总体≤3%,而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均>5%,是该区域春玉米籽粒机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籽粒厚度、籽粒含水率和百粒重是影响机收籽粒破碎率的关键性状,三者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的
为探究冬小麦生育期内不同灾害发生规律,以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18年灾情数据分析各灾害时空特征,估算主要灾害减产比例.结果 表明:1)冬小麦旱灾发生频繁,拔节期和抽穗期旱灾频率最高分别为0.7和0.6;研究期内风雹灾共计54次,主要发生在抽穗期(21次)、乳熟期(11次)和成熟期(19次);低温冻害共计27次,主要发生在分蘖期(10次)和拔节期(14次);干热风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病虫害多出现在抽穗期.2)1990-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内旱灾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
为建立能源高粱茎、叶中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并探索模型优化方法,选取27份甜高粱和28份生物质高粱材料,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茎、叶样品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含量,分析2类能源高粱在成分含量上的差异以及茎、叶各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能源高粱茎、叶的近红外光谱建立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分析模型,通过光谱一阶导和光谱点“竞争性自适应权重(CARS)”筛选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 表明,甜高粱与生物质高粱在茎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
为探明除草剂\'苯磺隆\'对不同谷子品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以9个谷子品种为供试材料,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分别设置112.5(T1),225.0(T2,推荐用量)和450.0 g/hm2(T3)3个用量,以等量清水作为对照(CK),处理21d后,测定谷子倒2叶的光合荧光参数.结果 表明:1)T1处理未对供试谷子品种的光合系统造成显著影响.2)T2处理下,\'张杂谷10号\'、\'张杂谷13号\'、\'黄金谷\'和\'龙谷39号\'的净光
为实现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品种\'ZH 10-6\'转化体成分的精准定量检测,以转基因大豆\'ZH 10-6\'的5\'端边界序列为靶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引物探针浓度进行优化,经特异性测试,建立了耐除草剂大豆品种\'ZH 10-6\'的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结果 表明:1)特异性良好:只有以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品种\'ZH 10-6\'基因组为模板才有扩增信号;2)灵敏度高:在相对标准偏差≤25%的情况下,方法的检出限(LOD)为13.0个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