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魏县四股弦在传承传统四股弦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曲种。
关键词:四股弦 魏县四股弦 演唱形式 发展现状
四股弦剧从诞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历史。近年来,多种娱乐形式的冲击和剧种本身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使四股弦面临危机。本文通过对魏县四股弦富有特色的演唱研究,探索四股弦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魏县四股弦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挖掘、整理其原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挽救这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
四股弦的产生及基本特征
四股弦源于山东省菏泽(曹州)一带。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四股弦剧。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它流行于河北中部、西南部、河南省东部、北部及山东省南部广大地区。它的曲调质朴明快,清婉流畅,高亢抒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为山东、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的群众所喜爱。四股弦剧从诞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历史。
四股弦剧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它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魏县四股弦的起源及其发展
约1867年春,从山东来了一位乞讨艺人,名叫李成太,路过大名,到魏县乞讨,因会拉四弦,与魏县艺人瞎冬记、陈玉相结合,吸收当地小调,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在魏县北坡头村创建了河北第一个四股弦童子班。
光绪三十年(1904)艺人张平欣带一班四股弦,由顺德府(邢台)流入河南彰德府(安阳)、林县、清丰、南乐等城镇,并在河南省乡间授艺。从此,四股弦分成南北两支,并开始由农村逐渐向城市移动。在黄河以南的称它为“二夹弦”、“四股弦”、“五腔调”,黄河以北的称它为“四股弦”、“四根弦”、“五腔调”或“武强调”。这些新兴的班社,黄河以南的吸收像剧、曲剧的营养较多,黄河以北的,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唱腔、板式、音乐较多,故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南路一彰德府为中心,以王福学为代表,称做“南府派”;北路以顺德府为中心,以马凤仙为代表,称做“北府派”
由于派别的形成使得四股弦这一剧种也就逐渐达到了成熟的地步。1937年,日军侵华,民不聊生,大批四股弦班社纷纷解体,艺人多弃业改行,仅存有马凤云班。194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南四分区宣传部在南宫接管了马凤云四股弦班,由马凤云、马凤仙任副团长,并命名该团为“冀南行署利群剧团”。尹秀珍、董朝凤等则另立班社,归平乡县政府领导,取名为“平乡县利民剧团”。这两个剧团,经常在邢台、沙河、平乡、鸡泽、肥乡、广平、邯郸、石家庄等地活动。1967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所有职业性的四股弦剧团,皆被遣散。
魏县四股弦的现状
魏县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文场主要用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笙等。四股弦因与河北梆子、京剧、豫剧同台演出,蟒靠戏(朝代戏)日渐增多,一些表演艺术,唱腔、板式、音乐、脸谱、服装、导具、剧目等,都渐渐渗透到这一剧种里,大量的外来营养,使其在表演风格、演唱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生、旦、净、末、丑行当日益健全。
魏县四股弦的演唱形式与风格
魏县四股弦最常用的唱词有十字句(三、三、四结构)和七字句(二、二、三结构);唱腔中,宫调式居于主导地位,徵调式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宫、徵两种调式在唱腔中,多数情况是各自独立使用,但也有的唱段是同时使用了两种调式,其具体情况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宫、徵两种调式的相互连接;另一种是在徵调式唱腔中存在着徵、宫两种调式的交替现象。
根据魏县四股弦唱腔的节拍、节奏的不同,其板式一般可分为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二板类魏县是四股弦唱腔音乐最主要的板式类别,包括二板及变格板式大甩板、小甩板和念板等。三板类包括三板、梆子三板、垛子三板、三板谜子、滚堂谜子等板式。流水板类也是四股弦唱腔的主要板式,包括流水板、飞板以及派生板式娃娃板、赞子板、念板等。
魏县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乐伴奏则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四股弦以四胡为主奏乐器,四股弦的乐器在伴奏过程中,和其他剧种完全不同,其方式不是保调方式,而是在整个伴奏过程中,四胡、板胡、二胡、笙、笛则是各行其道,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自然复调的伴奏方式。
魏县四股弦剧种的表演行当生、旦、净、丑四行齐全,但在唱腔方面各行当间并无根本区别,仅有男腔和女腔之分,男、女腔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常用音域方面的不同,男腔略低,女腔略高。在实际演唱时,生、净、丑行各类角色从男腔,旦行各类角色从女腔,演唱方法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或真假混合声。表演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于塑造朴实高亢各种英雄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
魏县四股弦在传承传统四股弦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曲种,2007年5月22日魏县四股弦被列为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2008年6月7日,作为冀南四股弦之一的魏县四股弦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通过对四股弦的研究我们期待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股弦能够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政策落实中得以拯救和重获重生。
参考文献:
[1]李惠莉.四股弦剧种艺术探源[J].戏剧文学,2007,(11).
[2]华东戏曲研究院.《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三集[M].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2011.
[3]河北戏曲传统剧本汇编[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4]河北省地方剧种史料汇编[M].河北省戏研室、省文化局艺术处、省剧协,2011.
[5]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03094
关键词:四股弦 魏县四股弦 演唱形式 发展现状
四股弦剧从诞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历史。近年来,多种娱乐形式的冲击和剧种本身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使四股弦面临危机。本文通过对魏县四股弦富有特色的演唱研究,探索四股弦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魏县四股弦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挖掘、整理其原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挽救这个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
四股弦的产生及基本特征
四股弦源于山东省菏泽(曹州)一带。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四股弦剧。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它流行于河北中部、西南部、河南省东部、北部及山东省南部广大地区。它的曲调质朴明快,清婉流畅,高亢抒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为山东、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的群众所喜爱。四股弦剧从诞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历史。
四股弦剧在内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传统伴奏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它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魏县四股弦的起源及其发展
约1867年春,从山东来了一位乞讨艺人,名叫李成太,路过大名,到魏县乞讨,因会拉四弦,与魏县艺人瞎冬记、陈玉相结合,吸收当地小调,于清同治九年(1871年),在魏县北坡头村创建了河北第一个四股弦童子班。
光绪三十年(1904)艺人张平欣带一班四股弦,由顺德府(邢台)流入河南彰德府(安阳)、林县、清丰、南乐等城镇,并在河南省乡间授艺。从此,四股弦分成南北两支,并开始由农村逐渐向城市移动。在黄河以南的称它为“二夹弦”、“四股弦”、“五腔调”,黄河以北的称它为“四股弦”、“四根弦”、“五腔调”或“武强调”。这些新兴的班社,黄河以南的吸收像剧、曲剧的营养较多,黄河以北的,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唱腔、板式、音乐较多,故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南路一彰德府为中心,以王福学为代表,称做“南府派”;北路以顺德府为中心,以马凤仙为代表,称做“北府派”
由于派别的形成使得四股弦这一剧种也就逐渐达到了成熟的地步。1937年,日军侵华,民不聊生,大批四股弦班社纷纷解体,艺人多弃业改行,仅存有马凤云班。194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南四分区宣传部在南宫接管了马凤云四股弦班,由马凤云、马凤仙任副团长,并命名该团为“冀南行署利群剧团”。尹秀珍、董朝凤等则另立班社,归平乡县政府领导,取名为“平乡县利民剧团”。这两个剧团,经常在邢台、沙河、平乡、鸡泽、肥乡、广平、邯郸、石家庄等地活动。1967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所有职业性的四股弦剧团,皆被遣散。
魏县四股弦的现状
魏县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曲牌体,其唱腔优美,通俗朴实、诙谐风趣。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文场主要用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笙等。四股弦因与河北梆子、京剧、豫剧同台演出,蟒靠戏(朝代戏)日渐增多,一些表演艺术,唱腔、板式、音乐、脸谱、服装、导具、剧目等,都渐渐渗透到这一剧种里,大量的外来营养,使其在表演风格、演唱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生、旦、净、末、丑行当日益健全。
魏县四股弦的演唱形式与风格
魏县四股弦最常用的唱词有十字句(三、三、四结构)和七字句(二、二、三结构);唱腔中,宫调式居于主导地位,徵调式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宫、徵两种调式在唱腔中,多数情况是各自独立使用,但也有的唱段是同时使用了两种调式,其具体情况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宫、徵两种调式的相互连接;另一种是在徵调式唱腔中存在着徵、宫两种调式的交替现象。
根据魏县四股弦唱腔的节拍、节奏的不同,其板式一般可分为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二板类魏县是四股弦唱腔音乐最主要的板式类别,包括二板及变格板式大甩板、小甩板和念板等。三板类包括三板、梆子三板、垛子三板、三板谜子、滚堂谜子等板式。流水板类也是四股弦唱腔的主要板式,包括流水板、飞板以及派生板式娃娃板、赞子板、念板等。
魏县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乐伴奏则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四股弦以四胡为主奏乐器,四股弦的乐器在伴奏过程中,和其他剧种完全不同,其方式不是保调方式,而是在整个伴奏过程中,四胡、板胡、二胡、笙、笛则是各行其道,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自然复调的伴奏方式。
魏县四股弦剧种的表演行当生、旦、净、丑四行齐全,但在唱腔方面各行当间并无根本区别,仅有男腔和女腔之分,男、女腔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常用音域方面的不同,男腔略低,女腔略高。在实际演唱时,生、净、丑行各类角色从男腔,旦行各类角色从女腔,演唱方法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或真假混合声。表演生动、活泼、粗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于塑造朴实高亢各种英雄人物的独特艺术风格。
魏县四股弦在传承传统四股弦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曲种,2007年5月22日魏县四股弦被列为邯郸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2008年6月7日,作为冀南四股弦之一的魏县四股弦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通过对四股弦的研究我们期待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股弦能够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政策落实中得以拯救和重获重生。
参考文献:
[1]李惠莉.四股弦剧种艺术探源[J].戏剧文学,2007,(11).
[2]华东戏曲研究院.《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三集[M].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2011.
[3]河北戏曲传统剧本汇编[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4]河北省地方剧种史料汇编[M].河北省戏研室、省文化局艺术处、省剧协,2011.
[5]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0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