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研究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驱动社会发展进步、推进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等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但是,综观当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顶层设计不足、人才培养氛围缺失、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工匠文化、创新培养方式、完善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143-0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匠人才培养工作,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培养更多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是响应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更是助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有力举措[1]。本文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展开分析,探讨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价值意蕴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及职业信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品质的体现,并非拘囿于某一方面的特质,而是“工匠”身上所有优良品行及优秀品质的整体体现。对于传统工匠精神内涵来说,其更多地强调技术的精进和传承,强调劳动者坚守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当代的工匠精神内涵不断拓展,可集中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可见,在继承传统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当代的工匠精神更强调合作精神、创新素质、共享能力、开放思维等,这逐渐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
  从价值意蕴维度来看,工匠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时代意义。首先,工匠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敬业、诚信等核心特质,而这与工匠精神的本质高度一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因此,秉承工匠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深刻践行,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其次,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支撑力量。强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富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只有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精、经营能力强、技术素质高的人才,才能够推进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自古就有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支持,在新时期要坚持秉承工匠精神,推动社会各行业发展和进步。最后,工匠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成为永恒不变的驱动力,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都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作为后盾,而只有秉承工匠精神,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注入动力[2]。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之,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关涉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更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二、目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顶层设计不足、缺乏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培养氛围、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达不到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要求,不能满足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一)用工匠精神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顶层设计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关注缺失,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足,阻碍着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一方面,当前我国家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上政策的滞后性,导致无法及时有效把握当下的人才需求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匠人才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多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协同,导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缺乏资源支持,不利于提高工匠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二)缺乏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氛围
  受到传统“学本位”“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较多地集中于学历高低,而忽视了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过于关注应聘者的学历高低和专业成绩,而对其实践技能、创新素质等方面的考察远远不够,这种错位的人才观在一定程度上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初衷相偏离,不利于青年人才沉下心来锤炼自身的技术与技能。另一方面,对于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加上社会上流行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使得很多人想走捷径获取高薪,而不是通过锤炼技能的方式实现成功。总而言之,缺乏富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氛围,影响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工匠人才。
  (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断层,是导致优秀工匠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高校与企业之间互动较少,信息流通不畅,校企各行其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人才紧缺并存的尴尬境地。首先,对于高校来说,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统一。专业内容陈旧、体系制定不合理,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缺乏从论证到设计再到实施的全过程思考,不利于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素养。其次,对于企业来说,与高校的互动和沟通不足,提供的实习机会有限,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之后要重新学习企业工作技能,这不仅不利于优秀工匠人才的培养,也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3]。   (四)缺乏完备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不利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一方面,尽管国家针对工匠人才培养给予政策倾斜,增加了经费投入,但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这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而不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缺乏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教师学历高、理论功底强,但是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科研能力不足,很难有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从企业层面看,效益至上的企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导致急功近利思想,有的员工无法沉下心来钻研业务、锤炼个人技能,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形成。
  三、用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期,积极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充分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工匠文化、创新培养方式、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为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養体系
  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从而确保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育顺利实施。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职能,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聚焦工匠精神,形成系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台阶。其次,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部署,着眼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培养更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再次,学校要形成系统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制度化的教学规范,来指导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4]。
  (二)弘扬工匠文化,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弘扬工匠文化,加强文化内涵建设,真正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树匠心、育匠人,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是促使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驱动力量。为此,第一,应坚持价值引领。深挖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使之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职业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共识,真正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第二,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文化宣传。充分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工匠精神宣传,在社会上掀起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教育引导技术技能人才自觉践行工匠精神,使之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个人价值。第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通过树立优秀典型,激励更多青年人才自觉践行工匠精神,让他们不断进步,为社会发展共享自身价值。这不仅需要利用官方媒体渠道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同时企业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让敬业奉献、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以此来更好地实现自身认知水平进步,为其将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培养方式,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工匠精神培养方式,实现技能人才的多元培养十分必要。第一,高校应注重专业优化设置。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过程中,以企业发展为引导,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第二,高校应积极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打造高素质创新团队,运用最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理念培养最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可以运用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将新技术、新规则融入工匠人才培养过程,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造全新的标准。第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速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要密切配合,打造“双元”育人体系,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经营等活动,通过亲身感受生产实践过程来加深对于企业发展的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操作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四)完善保障机制,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健全的保障机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第一,应健全体制建设。一方面要打造政府、企业、学校等通力合作的领导机制,通过三者密切配合和有效合作,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另一方面,健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福利机制、培训机制、薪酬机制等,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奋斗动力和工作积极性,达到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第二,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一方面,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通过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在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素质和教学能力,积极从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工匠人才的激励,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工匠文化、创新培养方式、完善保障机制等维度入手,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确实可行的方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弘扬工匠精神的优秀传统,比如《庄子》中强调的“道也,进乎技矣”,《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工匠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在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更多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提领.传承工匠精神,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N].企业家日报,2021-01-08(3).
  [2] 乔东.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动力[N].中国工业报,2020-12-30(4).
  [3] 张麦秋,刘三婷.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
  [4] 李慧萍.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内涵、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
  作者简介:石筠(197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马双)
其他文献
摘要:透视元朝皇帝及高丽国王即位之宴飨、元朝皇太子受封册之宴飨进行专题研究,透过对宴会相关程序、诏书、心态等,发现其所反映的政治映像包括:不可过高估计元朝公主对高丽国王地位之影响;忠肃王在元英宗、元顺帝即位庆宴上之不同心态,体现了忠宣王、忠肃王父子对元武宗(及元仁宗)-元明宗-元顺帝一支帝系之政治依附的心态;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受册立后,元廷赐高丽之“孛儿扎宴”或成为其后恭愍王打击奇皇后家族以进行反
摘要:“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老子之“道”是对以往的“天”与“德”的超越,是世界最高的存在。“自然”是道的本性,道的最高地位也赋予了自然的最高规律与价值。老子的自然观有三种含义:第一,万物的总规律。第二,人与万物最高的理想境界。第三,治理社会问题的原则。老子的自然观是对殷商时期人格神主宰一切的否定,摆脱了对万物生灭和社会福祸神学意义上的诉求与解释,它对解决当代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也提供了可供
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历史语境:(一)吸引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汇聚延安,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二)为解放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三)对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进行“有机化”的改造,实现思想上的净化。《讲话》的现实启示是:应高度重视文艺工作,让文艺成为新时代价值的扩音器;重视文艺批评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文艺的政治標准和社会效益;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书写,
摘要:企业融资阶段需要厘清投融资双方主体的价值偏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资金方对于企业资质的审核这三大关键因素。当前,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企业自身盈利能力不好掌握以及机会主义倾向等问题。要解决企业投融资问题,就要树立优质资金流向优质企业的投资理念,培育具有较强投资回报能力的“示范效应”企业,协同整合直接融资功能和间接融资功能。  关键词:企业融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中图
摘要:北宋傳奇小说《淮阴节妇传》情节离奇曲折,塑造了恪守节义的女子形象,故事主题富有社会教化意义,影响深远,问世以来有多部节妇复仇故事的作品问世。南宋时期的演变作品更加突出作品的理学色彩与社会教化功能,反映出宋代理学对文学的逐渐渗透。明代后期的演变作品,主旨虽然仍是赞扬妇女的节义,却掺入了若干情色描写,与节妇故事主题大相径庭,可谓“佛头著粪”。这种创作观念正是晚明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的产物,带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精华,也有糟粕。长期以来,孝道文化在我国农村有着良好的传承,但也存在着传承内容陈旧、传承平台单一、传承形式简单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价值内涵,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通过迭代更新重释孝道文化的内涵,因地制宜拓展文化传承的平台,创新融合丰富文化传承的
摘要:一代钱业巨子秦润卿是近代宁波帮的杰出代表,他富而好善、商而好儒,好读书,好藏书,他投巨资创办了抹云楼藏书楼与图书馆,收藏了很多图书善本,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抹云楼图书馆全部藏书及其所属财产捐献给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使之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播者,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化事业的建设,至今仍有其借鉴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秦润卿;抹云楼图书馆;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K25;G25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