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议题四: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多边主义既是构建国际安全体制的途径,又是追求传统国家利益的国家战略工具或对外政策手段。中国多边主义的目的和价值也在这两方面。从这样的双重考虑出发,可以设想大有助于亚洲安全和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类至关重要的“平台”,那就是中国至少参与主导的多个亚洲次区域多边安全体制与经济合作体制。
其他文献
本文指出,近30年来,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流是好的,但发展路程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过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蜜月期”,也经历过其后的“摩擦期”。现在,中日双方为实现两国关系的“长治久安”,正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福建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学院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含党建)、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福建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3年,现设有5个部、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社会学系、中文系、应用心理学系和音乐学系;6个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青少年研究所、新经济与知识产权研究所、闽台文献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所;2个基地:福建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福州大学人文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期刊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配合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今年6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5”,将主题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之路”,论坛重点讨论了冷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全球化的进程、本质及其影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中国未来发展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作了主题发言。英国学者、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戴维·麦克莱伦教授,巴西学
经济民主:一种模式 经过以上分析,一种理论模式形成了,这就是与前苏联模式完全不同的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我将这种模式称作"经济民主",它由三部分组成:
当前,由于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和中国正在更深入地融入世界,国际环境对中国内部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增大,同时中国外交对世界形势的影响力也在加强,因此,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研究在中国越来越受关注。但是,过去我们的学术力量分布偏于分散,
首先,在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多边在中国外交意识中不是很强,我们参与多边外交的手段是很有限的,在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国际机制中我们参与不多,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的也不多。但是近年来,多边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意义越来越大。
在中国外交实践中的多边主义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话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值得深入研究。
由国内14家国际问题研究单位联合发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创立了。论坛2005年的主题是“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这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相结合的前沿论题。与会学者就多边主义的源起、性质、理论基础、当前兴起的原因、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中国的多边外交等重要国际关系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充满创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也不乏学术交锋与争鸣,这将大大推动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