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老人与海鸥》一课为例,介绍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学生思考,在教学设计阶段,围绕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设计既要提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还应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而且具有开放性,同时,针对学生可能出现回答,做好连续性提问的预案。通过这种教学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关键词】核心问题;有效教学;生成与预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发展。
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同课异构《老人与海鸥》一文,结合课堂教学,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
一、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现状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质疑”成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然而,不管“有疑”还是“无疑”都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现阶段常态下的阅读教学在“提问”环节存在弊病主要有:
(一)问题多而琐碎、杂而随意
前不久进行的素养大赛课堂教学环节,三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多达二十几个,多是小而杂,琐碎而随意。而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案例分析:《老人与海鸥》“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有老师针对这句话就设置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海鸥要过了一会儿才落地?
2.为什么要站成两行?
3.它们肃立不动,海鸥们在想什么?
细读文本,这句是描写海鸥见到老人遗像后的举动,表达海鸥对老人的思念,赞扬了海鸥的重情义,体现了选入本文的用意:即让学生从海鸥的这些细节中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美好。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一生答:“它们飞累了,就落下来了”;
一生答:“只有那两个地方有位置。”
另一生答:“那一天,只有那么多海鸥飞来,刚好站成两行”。
显然,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主旨有些偏离,老师的预设不够精细,第三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就很贴近文本主旨:
“它们可能在想,再也没有人给我们喂食物了”
“老人你去哪里了呢?怎么没看到你人啊?”
由此老师再追问“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就显得顺理成章,对文本中海鸥对老人思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
琐碎而随意的问题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会制约课堂情感的生成,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置不当,指向不明确
有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过大、过深,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时问题过小、过浅,缺乏一定的思维含量,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举手回答问题。
案例分析:《老人与海鸥》课堂伊始,有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提问,请问文中的老人与海鸥他们相处得怎么样?这一问题,看似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然而,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只能回答“相处得很好”“老人对海鸥很好”“老人天天来喂海鸥”。这样的问题设计不恰当,指向性不明。
二、核心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核心问题是相对“重点问题,首要问题”而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中心问题,在于与其它问题的程度不一样。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指在一篇文本中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它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够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并能从文本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一言蔽之,核心问题就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核心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效果。
(一)有利用于整体把握文本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多年来一直倡导“细读文本”。 核心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和整合的过程。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或次要的内容剥离。课堂教学中,以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在师生共同合作解决这个核心问题过程中,在学生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习了新知、整体感知了文本,理解了重点词句,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能够引领文本,成功在导入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二)有利于掌握课堂的节奏
俄国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是人类的心理和重量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音乐需要节奏,课堂也是如此,课堂节奏的把控者就教师,一位优秀的老师,能够准确把控节奏,而这个节奏点,就是依托核心问题而展开的。掌握好这个点,既让教师很好地掌控课堂时间,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细读,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如同美妙的音乐一样,深入学生心田。
(三)有利于进行思维訓练
思维基于问题的研讨,有深度的,组合文本的核心问题更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训练,通过课堂教学的不同情境中,思维的不断形成与碰幢中,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提高深化。
三、 核心问题设计的确定
(一)扣题目,质疑而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说的都是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许多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结合题目,在课题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既与文本紧密相关,又便于引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案例分析:在执教《老人与海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次读课题。
师:结合预习轻轻地读课题……
看着画面美美地读课题……
想象画面背后的事情深情地读课题……
师:结合你的预习,你头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用几个词语概括。
师:我们再看这几组词背后是写的是什么事情呢?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组词背后的事情
……
通过几幅画面,引出文章写的几个事情,再通过几组词语的概括,此举既引出学习的词语,又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大意,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这样的问题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线明确,思路清晰!
(二)抓词句,深化而问
有很多文章可以从重点词句来找到核心问题,特别是叙述类的文章,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就可统领全文,揭示课文的主旨,教师可以抓住这类词句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
案例分析:本次素养大赛中同课异构《老人与海鸥》,有老师就从一句话切入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很密切,我们找找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生:亲人。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得出来他们好像亲人,请仔细读课文。
随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在“哪些地方看得出来像亲人?”这一核心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文中描写老人喂海鸥的句段,探究问题,通读课文,层层展开,逐步深入,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三)找结局,逆向而问
同一篇课文也可以有不同的引入点,就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叙事类性较强,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学生易于找到事情起因结局,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时,有老师就尝试从结局上入手,找到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
案例分析:《老人与海鸥》一文,有老师就从结局引入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只普通的海鸥竟然做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它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生:它们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盘旋翻飞,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很好。
师:哪些词句看得出来?请同学们边读边作批注。
从结局引入,逆向而问,问题导向,对课文整体把握有促进作用,这样的问题设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发展。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控制手段。核心问题是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线串珠”之美,不但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对学生思维训练也起到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同时在核心问题的提问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學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让阅读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林志芳.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华东师范大学
[2]白金声.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中国林业出版社
[3]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关键词】核心问题;有效教学;生成与预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发展。
笔者今年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同课异构《老人与海鸥》一文,结合课堂教学,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
一、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现状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质疑”成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然而,不管“有疑”还是“无疑”都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现阶段常态下的阅读教学在“提问”环节存在弊病主要有:
(一)问题多而琐碎、杂而随意
前不久进行的素养大赛课堂教学环节,三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多达二十几个,多是小而杂,琐碎而随意。而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案例分析:《老人与海鸥》“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有老师针对这句话就设置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海鸥要过了一会儿才落地?
2.为什么要站成两行?
3.它们肃立不动,海鸥们在想什么?
细读文本,这句是描写海鸥见到老人遗像后的举动,表达海鸥对老人的思念,赞扬了海鸥的重情义,体现了选入本文的用意:即让学生从海鸥的这些细节中体会人与动物的和谐美好。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一生答:“它们飞累了,就落下来了”;
一生答:“只有那两个地方有位置。”
另一生答:“那一天,只有那么多海鸥飞来,刚好站成两行”。
显然,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主旨有些偏离,老师的预设不够精细,第三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就很贴近文本主旨:
“它们可能在想,再也没有人给我们喂食物了”
“老人你去哪里了呢?怎么没看到你人啊?”
由此老师再追问“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就显得顺理成章,对文本中海鸥对老人思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
琐碎而随意的问题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会制约课堂情感的生成,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置不当,指向不明确
有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过大、过深,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时问题过小、过浅,缺乏一定的思维含量,又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举手回答问题。
案例分析:《老人与海鸥》课堂伊始,有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提问,请问文中的老人与海鸥他们相处得怎么样?这一问题,看似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然而,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只能回答“相处得很好”“老人对海鸥很好”“老人天天来喂海鸥”。这样的问题设计不恰当,指向性不明。
二、核心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核心问题是相对“重点问题,首要问题”而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中心问题,在于与其它问题的程度不一样。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指在一篇文本中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它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够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并能从文本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一言蔽之,核心问题就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核心问题”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效果。
(一)有利用于整体把握文本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多年来一直倡导“细读文本”。 核心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和整合的过程。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或次要的内容剥离。课堂教学中,以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在师生共同合作解决这个核心问题过程中,在学生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习了新知、整体感知了文本,理解了重点词句,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能够引领文本,成功在导入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二)有利于掌握课堂的节奏
俄国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是人类的心理和重量本性的基本特质之一。”音乐需要节奏,课堂也是如此,课堂节奏的把控者就教师,一位优秀的老师,能够准确把控节奏,而这个节奏点,就是依托核心问题而展开的。掌握好这个点,既让教师很好地掌控课堂时间,又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细读,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如同美妙的音乐一样,深入学生心田。
(三)有利于进行思维訓练
思维基于问题的研讨,有深度的,组合文本的核心问题更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训练,通过课堂教学的不同情境中,思维的不断形成与碰幢中,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提高深化。
三、 核心问题设计的确定
(一)扣题目,质疑而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说的都是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许多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结合题目,在课题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既与文本紧密相关,又便于引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案例分析:在执教《老人与海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三次读课题。
师:结合预习轻轻地读课题……
看着画面美美地读课题……
想象画面背后的事情深情地读课题……
师:结合你的预习,你头脑中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用几个词语概括。
师:我们再看这几组词背后是写的是什么事情呢?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组词背后的事情
……
通过几幅画面,引出文章写的几个事情,再通过几组词语的概括,此举既引出学习的词语,又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大意,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而且这样的问题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线明确,思路清晰!
(二)抓词句,深化而问
有很多文章可以从重点词句来找到核心问题,特别是叙述类的文章,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就可统领全文,揭示课文的主旨,教师可以抓住这类词句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
案例分析:本次素养大赛中同课异构《老人与海鸥》,有老师就从一句话切入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很密切,我们找找课文中有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生:亲人。
师: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得出来他们好像亲人,请仔细读课文。
随后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在“哪些地方看得出来像亲人?”这一核心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文中描写老人喂海鸥的句段,探究问题,通读课文,层层展开,逐步深入,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三)找结局,逆向而问
同一篇课文也可以有不同的引入点,就如《老人与海鸥》一文,叙事类性较强,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学生易于找到事情起因结局,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时,有老师就尝试从结局上入手,找到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
案例分析:《老人与海鸥》一文,有老师就从结局引入核心问题。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只普通的海鸥竟然做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它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生:它们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盘旋翻飞,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因为老人生前对海鸥很好。
师:哪些词句看得出来?请同学们边读边作批注。
从结局引入,逆向而问,问题导向,对课文整体把握有促进作用,这样的问题设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发展。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控制手段。核心问题是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线串珠”之美,不但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对学生思维训练也起到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同时在核心问题的提问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學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让阅读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林志芳.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华东师范大学
[2]白金声.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中国林业出版社
[3]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