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是一把尺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何种政体,其终极追求都是“为民”。现代政治学,虽然更多侧重于对权力分立和制衡的研究,但政治哲学的本原性概念,依然是“为民”,即人民“公共意志”的实现问题。无论是民主、共和政体,还是君主政体,哪怕是专制政体,其最终的执政方向和施政努力,都要体现“为民”的价值追求。是否“为民”,就成为一把尺子,成为权力合法性的评价标准。
  《史记·周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周部落当年与戎狄杂处,那些蛮族人看到按照中原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周部落日益发达,就侵掠他们的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他们又想侵占土地,抢夺人民。周部落的人民都很愤怒,准备和獯鬻戎狄开战。古公亶父说:“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他就和比较亲近的属下离开豳开始东迁,“止于岐下”。
  从《史记》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一个早期部族酋长是怎么看待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的。他认为,权力只能有利于人民,而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去进行战争,甚至导致“杀人父子”的局面出现。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去维护权力,他是不忍为的。正因为心中装着人民,并把权力的本质认清楚的古公亶父,就有了另外的收获:“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不仅原来的周部落的人民扶老携幼追随而去,其他部落的人听说他行善政,也都跟随而去。这是最典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画面。
  历史学家唐德刚对此有过分析,认为先秦时期之所以出现民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土地众而人民少”有关,谁不行善政,人民就会用脚投票。所谓“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统治阶级不得不善待人民。他只看到了一个方面,却忽视了人民的公共意志是一切政治的核心这一政治学原则。比如,商鞅变法推行的严惩人民外迁,否则连坐的措施,可谓彻底限制了人们的迁徙权利,但秦王朝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一统天下后,继续它的铁幕政治,把所有的“刀具”汇聚到咸阳,化作十二个金人,依然没能阻止他的政权崩溃。一帮隶圄之人揭竿而起,天下响应。人民的“公共意志”再一次展示了威力,它才是左右政治走向的根本。唐德刚也没有说错,“迁徙的自由”可以让古代帝王看到“人民的选择”这个重要的政治学话题。有周一代,之所以重视人民,确实和这种“自由”有关。
  有周一代对于人民和政权的认识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是至今最接近于现代政治学关于政权和人民关系的认识,也是中国历代政权重视“为民”这一核心政治观念的重要依据。那些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的统治者,把“君权神授”看作他们权力使用的依据,可是,即使是上天,也是根据人民的意志来判斷是非的。老天的所见所闻,无不来自于人民。由此看出,无论是现代政治,还是传统政治,人民的公共意志都是其核心议题。
  与为民相反的就是“害民”。《周本纪》还记载了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的历史。最后的结果是人民叛离,人心散失。当武王领兵前来的时候,人民纷纷逃离纣王的统治,而“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背离了人民的意志,政治权力的存在就丧失了支持,就必然被取代。政权(公权力)体现的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即使在早期的“皇权专制社会”,接受了“君权神授”思想的帝王,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及公共意志即民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
  当然,执政者如何对待来自于民间的议论,也是“为民”这一核心话题中的内容。政治的执行,不是去听从民意,按照人民的愿望进行政治安排,就会偏离“为民”的方向,出现无法预测的局面。《周本纪》中有大段描述,说的是周厉王“弥谤”的事:“周厉王暴虐侈傲,国人谤王”,面对来自民间的议论,该如何对待,既是一个执政技巧的问题,也是一个执政理念的问题。厉王的做法是:“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杀戮固然会带来短暂的安宁,取得想要的结果,后来也果然是“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然而,“国人莫敢言”,还如何让施政走在“为民”的轨道上?对此,早有智者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个道理厉王不明白,最后是“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人民的议论,很多时候恰恰是改革的着力点。所谓群众观点,就包含着听从人民意志的意思。所谓“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如果听不到人民的心声,这句话就实现不了。“弥谤”,就会限制人民的诉求,阻碍人民意志的实现,也必然影响到“为民”观念的执行。从这一点来看,“弥谤”是和为民相左的。
  “为民”,是一个古老的政治议题,也是一个现代的政治课题。只有从为民出发进行政治设计、改革设计,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为民”看似简单的二字,却深嵌在任何一种政体内部,左右着它的走向。
  (责编/张立新)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是突破口,是总开关。行政审批事项的繁多,不仅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服务水平的降低,而且直接导致各种寻租腐败问题越来越多,行政体制改
4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对于我们的这个邻居,习主席去年在会见巴总理谢里夫时,说过一番“暖心窝”的话:“中巴是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为了印证中巴关系到底有多“铁”,近日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结果发现,中巴两国网民对双边关系的看法惊人相似,中巴无愧是实打实的“铁杆朋友”和“全天候伙伴”。   本次调查于4月12日启动后,不到一天就有6万多中国网友参与。截至16日的调查
坚决打击走私  1982年1月5日,新年刚过,很多人还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悦中。这时,中央纪委向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递交了一份《信访简报》,反映广东一些地方走私活动猖獗,少数领导干部带头走私。如广州市电信局党委书记王维经,自1978年以来,利用职权之便,从港商、港澳同胞及亲属那里套购外汇,购买彩色电视机、收录音机等高档商品,让其爱人先后两次到山东烟台地区倒卖,牟取暴利1.78万余元……  陈云时任中央
1986年6月,我到中央办公厅办公室(即现在的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前身)党群组工作。那时,习老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协助负责中央书记处常务工作,负责联系干部工作,负责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我所在的党群组工作领域正好包括习老分管的范围,领导就安排我和党群组另外一位同志为习老做一些文字服务和信息反映工作。那些年,每个夏季20天左右时间,中央领导同志都到北戴河办公,中办工作人员也分批到北戴河做服务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启动两轮中央巡视组巡视工作。一大批手握重权、身居要职的官员落马,显示了中央高层惩贪反腐、澄清吏治的决心,而不少高官频频落马与中央巡视组巡视反腐有着直接关联,巡视制度在惩贪反腐上的确功不可没,真正做到了既打“老虎”,又打“苍蝇”。  中央巡视组是中央直接派
前不久,学者刘刚、李冬君的《中国近代的财与兵》面世。  本书从兵权、财权角度看近代史。作者认为,自宋、明、清至于民国,纷繁百态无外乎地方兵权、财权与国家兵权、财权的博弈,而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虽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后来者袁世凯与各方势力的较量,也是以兵权、财权相搏。  文化视野下的财与兵  作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把中国的财与兵问题纳入到文化视野,用思想史的眼光去打量,从而提供一种全新而独
毛泽东曾亲自起草了大量的公文,也审阅修改了无数的公文。凡是经过毛泽东审改后的公文,无一不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更加具有政策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学习和领悟毛泽东审改公文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提高起草、审阅、修改和运用公文的能力与水平。  准确把握政策  领导机关所发公文须有极强的政策性、指导性,保证各项工作正确开展,不出现丝毫偏差。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央拟发的每个文件,认真审阅报送的每个文件稿,
唐山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在多年的高速增长和较大经济体量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沿袭的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倚重的是传统的产业结构,付出的是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唐山2013年的经济发展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果不居安思危,采取颠覆性的措施,尽快打开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未来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窄,最终会走进一个死胡同。没有走不出的低谷,只有越陷越深的沼泽。实践中,
“摸着石头过河”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但是摸什么样的石头,过河要过到哪里去,彼岸在什么地方,却应该弄清楚,这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弄清楚摸什么石头的问题,还得看看共产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是怎么说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第二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18位省部级高官(截至完稿前),个个位高权重,其中有些人甚至直接工作在反腐一线,最终却发现他们本身也是腐败分子。这不由得让人们怀疑:倘若没有中央巡视组,他们会不会仍然带领我们继续“反腐败”呢?  可见,在反腐败工作中,中央巡视组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有人呼吁实现巡视工作的常态化,以保持现有的反腐败高压态势。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哪怕巡视组有三头六臂,他们也无法发现现有的全部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