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视角下汉长安城遗址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部四村落为例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东侧汉城湖沿线四个发展各异的村落为例,调研分析各村落现有问题,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建“集聚间有离析”的最优景观生态格局,提出发展策略.建议三个边缘增长极村落差异化发展,带动内部樊寨村点轴连绵,逐步形成关联性较高的“边缘增长极-点轴连绵区-网络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模式,结合“连点成线+点线成网”的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模式,带来正外部效应,实现汉长安城遗址区与村落动态耦合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标准之一是儿童可以独立自由探索城市空间.在我国,城市儿童的自由出行通常受到父母的严格控制.然而,作为拥有自由权利的独立个体,儿童实际践行的独自出行范围会一定程度上超越父母允许的范围.因此,该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地区为例,通过半构建式访谈的方法对三代童年的自由出行范围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在城市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的自由出行范围在父母允许和儿童实际践行两个层面究竟有怎样的差异.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体环境变化和城市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父母允许层面的儿童自由出行范围逐代缩减;而且,
传统书院建筑是空间组织形式,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教育传承下的建筑空间构成.古代书院空间特有的仪式感是书院建筑呈现出的主要情感,文章基于书院空间仪式感角度下的空间呈现,通过建筑空间物化构成要素分解进一步提炼出书院仪式空间下的空间结构要素、空间景观要素和空间文化要素.通过对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分解提炼进而加深对传统书院空间仪式感塑造的认知,从而为研究书院仪式感空间设计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