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逐步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转换.同时,教与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而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又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不断地形成新的技能,以适应新情况之需.
长期以来,教师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因为,虽然他们每天都跟很多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而且整天和满堂的学生打交道,但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使得教师与同事和学生间的交流不是太好.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里,除了寒暄以外,我们基本上不谈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教师;他們跟学生家长之间更有隔阂.因为,他们(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平日里一般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即便联系,也多是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这种联系显然是被动的),当然就谈不上彼此间进行很好的合作.此外,他们同教育管理者之间、同社区之间以及同教育研究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隔阂.凡此种种,均显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孤独性.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处境,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一、 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第一,要加强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有许多东西需要从他人身上汲取.同学科教师之间如能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等),就可以很好地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因此,同科教师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团结协作,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要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其中就包括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其次,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也特别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要加强与本校教师的合作,还应加强与校外教师,特别是名师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还有如下诸多益处:(1)能得到心理支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教师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能有人分享,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能得到同伴的支持、帮助和鼓励;(2)能获得大量信息及一些新观点、新观念.要知道,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3)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即依靠集体的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减少个人不必要的工作负担:(4)能赢得巨大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更大的成绩等.
二、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首先,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孤军奋战,任何教法都要取得学生的支持;其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善于与学生交往、合作,才能真正把教学工作做好;第三,新课程強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通过交流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此外,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还有如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2)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3)有利于丰富教学关系,求得新的发展.
三、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做到经常互通教育信息.再次,要在教育要求和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此外,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对学校的一些教育改革和新举措向家长作出必要的解释,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学生家长或家长代表直接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改革中来.
四、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意义十分重大:(1)有助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2)有助于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大计;(3)有助于各种规章制度和指示精神的贯彻实施;(4)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5)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推行过程中获得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
五、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 ,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新课程也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发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教师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集社区之力,齐抓共管,以预防一些不良事件(如盗窃、赌博、吸烟、酗酒、打架斗殴、外宿、游戏、上网等)的发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要加强与教育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
现代教育提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而不是向题海和时间要质量,教师应成为“研究型” 教师.为此,教师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而要做好这点,就必须加强与教育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因为,教师开展研究的劣势恰恰是教育研究人员的优势,比如不少一线教师虽然有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他们普遍科研意识淡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工具性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等)贫乏,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欠缺,对各种教育理论的驾驭能力不强,缺乏科研自信,论文写作能力欠缺等,而这些恰恰是教育研究人员的优势所在.可见,加强与教育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增强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之目的.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加强与各方面的交流(联系)与合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多维一体的合作体系,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易志毅)
长期以来,教师被描述为一种孤独的职业.因为,虽然他们每天都跟很多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而且整天和满堂的学生打交道,但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使得教师与同事和学生间的交流不是太好.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里,除了寒暄以外,我们基本上不谈班级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他们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教师;他們跟学生家长之间更有隔阂.因为,他们(特别是非班主任教师)平日里一般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即便联系,也多是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这种联系显然是被动的),当然就谈不上彼此间进行很好的合作.此外,他们同教育管理者之间、同社区之间以及同教育研究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隔阂.凡此种种,均显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孤独性.因此,如何摆脱这种处境,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一、 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第一,要加强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有许多东西需要从他人身上汲取.同学科教师之间如能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等),就可以很好地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因此,同科教师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团结协作,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要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的孤立与封闭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其中就包括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其次,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也特别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要加强与本校教师的合作,还应加强与校外教师,特别是名师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还有如下诸多益处:(1)能得到心理支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教师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能有人分享,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又能得到同伴的支持、帮助和鼓励;(2)能获得大量信息及一些新观点、新观念.要知道,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3)可以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即依靠集体的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从而减少个人不必要的工作负担:(4)能赢得巨大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更大的成绩等.
二、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首先,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孤军奋战,任何教法都要取得学生的支持;其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善于与学生交往、合作,才能真正把教学工作做好;第三,新课程強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通过交流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此外,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还有如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2)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3)有利于丰富教学关系,求得新的发展.
三、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做到经常互通教育信息.再次,要在教育要求和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此外,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对学校的一些教育改革和新举措向家长作出必要的解释,以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学生家长或家长代表直接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改革中来.
四、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与合作,意义十分重大:(1)有助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2)有助于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大计;(3)有助于各种规章制度和指示精神的贯彻实施;(4)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5)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推行过程中获得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
五、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 ,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新课程也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发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合作.教师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又要善于集社区之力,齐抓共管,以预防一些不良事件(如盗窃、赌博、吸烟、酗酒、打架斗殴、外宿、游戏、上网等)的发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要加强与教育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
现代教育提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而不是向题海和时间要质量,教师应成为“研究型” 教师.为此,教师必须开展教育科研,而要做好这点,就必须加强与教育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这是因为,教师开展研究的劣势恰恰是教育研究人员的优势,比如不少一线教师虽然有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他们普遍科研意识淡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工具性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等)贫乏,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欠缺,对各种教育理论的驾驭能力不强,缺乏科研自信,论文写作能力欠缺等,而这些恰恰是教育研究人员的优势所在.可见,加强与教育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增强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之目的.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加强与各方面的交流(联系)与合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多维一体的合作体系,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