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妻子突然打来电话,问我,在儿子小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为什么一直瞒着她。我很惊讶,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什么能引起妻如此重视的事项瞒着呀,也没必要去瞒。
争辩了半天,妻才说出缘由。原来是妻和儿子散步,分别说起自己童年记得深刻的事情,儿子无意中说出来的。说是很小的时候,一次不记得为了什么事,一再缠着我,把我惹火了,信手一推,把他推撞在了门外的水泥栏杆上,头上撞了个包。妻子很恼怒,难怪一直奇怪儿子头上怎么有个小包,问儿子,儿子也不知道。竟然是我当年犯下的错,而且还隐瞒着。
面对妻子的质问和责难,我很是尴尬。我实在是想不起来,还有这样的事发生,可儿子也不可能是撒谎呀。难道真是当年青涩莽撞的我的罪过?
我不安了,我接受不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初始形象,竟是如此的负面和恶劣。第二天,我打通儿子的电话,追问儿子究竟是不是真的,能不能回忆得详细一点。儿子不好意思了,解释说:“我小时候比较缠你,你正忙着,是无意中的一推,不是故意的。我当时也没告诉你。没事的,你别往心里去,我只是随便说说。”
儿子虽然这样劝慰,仍然引起了我心灵的震动。我一直以为,在对儿子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培養,还是教育,都是颇费苦心和用心的。偶尔的粗暴肯定有,但形成儿子童年生活的阴影,一直存在,而且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我无法接受的。
有闲的时候,和儿子随意聊天,我会炫耀般地说起当年对他的用心教育。夏天的傍晚,洗完澡,两个人都是赤膊,把儿子大马肩(两腿叉开,坐在我的肩膀上,俗称大马肩),一边在马路边上逛着乘凉,一边指着各种行道树、汽车、路面砖等等事物教他认,包括颜色、形状和事物的名称。一到看动画片,儿子便要我陪着看,两个人坐在床上,他靠坐在我的怀里,拿我当靠背椅一样,边看还共同分析,如果是其中的某某会怎么做。先给他讲故事,然后教他编故事,给几个词,从联系紧密的到相互不相干的,培养他的思维跳跃性和丰富想象力。
我正说得高兴和自以为是,儿子往往来上一句:“这些我都不记得。”可能是太小了,还没记忆。没想到的是,他所记忆深刻的,倒是我的恶行。我实在尴尬无比,难堪无比。
又一次家庭小聚,看到网络上一个调查,说看到老年人跌倒到底扶不扶,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我肯定要扶。爸爸也是这样做的,先做个好人再说。”要不是儿子此时的提醒,我倒忘了。那是我和儿子回老家看他奶奶,下车后走在一段无人的路上,正当我们要超越一个拄拐棍的老大爷时,他突然身体一歪,倒在了地上。我容不得考虑,上前一步就伸出了手,要搀扶他起来。老人还很清醒,说:“没事,稍微等会。”我和儿子就站在那儿,直到老大爷平和了些,在我们俩的搀扶下站了起来。老人拒绝了我们搀着行走,说自己慢慢走没问题,还表示感谢。我们边走边回头关注着老人,直到再没状况发生。
事后儿子曾问我:“现在被跌倒的老人讹诈的事有不少,你就不怕吗?”我笑着回答说:“先做个好人再说,至于真相总会大白的。”等会又补了一句:“有良知的人毕竟是多数,不能因为少数人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没想到的是,在我以为的普通的一件小事,他倒记着了,跟记忆我曾经的恶行一样深刻。原来,儿子对于相关物事,尤其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选择性记忆的,不会全盘照收,也不是分成好的或者坏的类别,按类别接收和忽略。能够触动他内心的,或者是引发他的思考,影响到他思想观念形成的,他才会放进记忆库里,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身为父母的恶行,哪怕只是不经意的,对于幼小的身心,无疑已是惊心的伤害。即使幼小,情不自禁地就记录在案,甚至超越了其他事物的印象。而我的逆潮流而行的善举,在他还不太清晰地明辨社会的当时,则指明了一个方向,影响到他做人做事理念的形成,所以记忆在心。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而青少年尤其明显罢了。这也提醒了身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偶尔的刻意式教育固然需要,但平时的一言一行同样不可忽视。不经意间,就已经成为教育,让孩子从此不忘。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做假,不应该装,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那样迟早会有戳穿和露馅的一天。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表现,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要求为人师表者,包括父母,在正孩子之前,得先正好自己,做好自己。要不,只能是舞台上的演戏,脱下戏装,就不是那回事了。
争辩了半天,妻才说出缘由。原来是妻和儿子散步,分别说起自己童年记得深刻的事情,儿子无意中说出来的。说是很小的时候,一次不记得为了什么事,一再缠着我,把我惹火了,信手一推,把他推撞在了门外的水泥栏杆上,头上撞了个包。妻子很恼怒,难怪一直奇怪儿子头上怎么有个小包,问儿子,儿子也不知道。竟然是我当年犯下的错,而且还隐瞒着。
面对妻子的质问和责难,我很是尴尬。我实在是想不起来,还有这样的事发生,可儿子也不可能是撒谎呀。难道真是当年青涩莽撞的我的罪过?
我不安了,我接受不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初始形象,竟是如此的负面和恶劣。第二天,我打通儿子的电话,追问儿子究竟是不是真的,能不能回忆得详细一点。儿子不好意思了,解释说:“我小时候比较缠你,你正忙着,是无意中的一推,不是故意的。我当时也没告诉你。没事的,你别往心里去,我只是随便说说。”
儿子虽然这样劝慰,仍然引起了我心灵的震动。我一直以为,在对儿子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培養,还是教育,都是颇费苦心和用心的。偶尔的粗暴肯定有,但形成儿子童年生活的阴影,一直存在,而且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我无法接受的。
有闲的时候,和儿子随意聊天,我会炫耀般地说起当年对他的用心教育。夏天的傍晚,洗完澡,两个人都是赤膊,把儿子大马肩(两腿叉开,坐在我的肩膀上,俗称大马肩),一边在马路边上逛着乘凉,一边指着各种行道树、汽车、路面砖等等事物教他认,包括颜色、形状和事物的名称。一到看动画片,儿子便要我陪着看,两个人坐在床上,他靠坐在我的怀里,拿我当靠背椅一样,边看还共同分析,如果是其中的某某会怎么做。先给他讲故事,然后教他编故事,给几个词,从联系紧密的到相互不相干的,培养他的思维跳跃性和丰富想象力。
我正说得高兴和自以为是,儿子往往来上一句:“这些我都不记得。”可能是太小了,还没记忆。没想到的是,他所记忆深刻的,倒是我的恶行。我实在尴尬无比,难堪无比。
又一次家庭小聚,看到网络上一个调查,说看到老年人跌倒到底扶不扶,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我肯定要扶。爸爸也是这样做的,先做个好人再说。”要不是儿子此时的提醒,我倒忘了。那是我和儿子回老家看他奶奶,下车后走在一段无人的路上,正当我们要超越一个拄拐棍的老大爷时,他突然身体一歪,倒在了地上。我容不得考虑,上前一步就伸出了手,要搀扶他起来。老人还很清醒,说:“没事,稍微等会。”我和儿子就站在那儿,直到老大爷平和了些,在我们俩的搀扶下站了起来。老人拒绝了我们搀着行走,说自己慢慢走没问题,还表示感谢。我们边走边回头关注着老人,直到再没状况发生。
事后儿子曾问我:“现在被跌倒的老人讹诈的事有不少,你就不怕吗?”我笑着回答说:“先做个好人再说,至于真相总会大白的。”等会又补了一句:“有良知的人毕竟是多数,不能因为少数人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没想到的是,在我以为的普通的一件小事,他倒记着了,跟记忆我曾经的恶行一样深刻。原来,儿子对于相关物事,尤其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选择性记忆的,不会全盘照收,也不是分成好的或者坏的类别,按类别接收和忽略。能够触动他内心的,或者是引发他的思考,影响到他思想观念形成的,他才会放进记忆库里,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身为父母的恶行,哪怕只是不经意的,对于幼小的身心,无疑已是惊心的伤害。即使幼小,情不自禁地就记录在案,甚至超越了其他事物的印象。而我的逆潮流而行的善举,在他还不太清晰地明辨社会的当时,则指明了一个方向,影响到他做人做事理念的形成,所以记忆在心。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而青少年尤其明显罢了。这也提醒了身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偶尔的刻意式教育固然需要,但平时的一言一行同样不可忽视。不经意间,就已经成为教育,让孩子从此不忘。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做假,不应该装,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那样迟早会有戳穿和露馅的一天。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表现,就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要求为人师表者,包括父母,在正孩子之前,得先正好自己,做好自己。要不,只能是舞台上的演戏,脱下戏装,就不是那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