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人文精神培育功能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尤为突出。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将思政课堂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训练学生理论思维能力;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德性的塑造;引导学生仰望星空等人文精神培育功能。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关键词] 理工科高校;思政课;人文精神;功能
  [基金项目] 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机制研究与实践”(w2017113)
  [作者简介] 何欢欢(1984—),女,江西赣州人,管理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75-02    [收稿日期] 2019-11-12
   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1]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功能,而人文精神是所有功能的基础与主导。大学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今天中国的许多大学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一问题在理工科高校尤为突出。
  一、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部分理工科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具有严重的“重理轻文”倾向;其次,部分理工科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再次,部分理工科高校学生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应有的意志力和承受力;最后,部分理工科高校学生过度崇尚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力量,忽视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力量。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人文精神的作用在理工科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理工科高校的管理人员本身就毕业于理工科高校,由于“重理轻文”的思维定式,他们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二是理工科高校人文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理工科高校的人文师资编制有限,人文学科教师数量远远少于理工科教师数量;另一方面,优秀的人文学科教师普遍认为理工科高校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在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不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因而不愿执教于理工科高校。三是理工科高校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暇学习人文知识。相对文科学生而言,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学习任务更重,他们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在专业课课堂与实验室中。许多理工科学生反映,理工科课程太多、太偏、太难,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接受人文熏陶,人文精神的培育便无从谈起。四是理工科高校学生缺乏获取人文知识的多种途径。理工科高校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相对单一,除了少数人文学科课堂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接受人文熏陶。
  要改变上述现状,还需高校和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当前,理工科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思政课堂作为培育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最重要的阵地。
  二、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应具备的人文精神培育功能
  思政课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其人文精神培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应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在课堂之外,理工科高校学生缺乏获取人文知识的多种途径,而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人文知识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导向的同时,教师应辅以大量的人文知识,实现思政课政治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二,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应重视哲学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思政課内容中含有大量的哲学知识,而学习哲学正是发展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思政课应教会学生用哲学的理性思维进行反思,走向精神的自觉和真正的自由。第三,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实现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关怀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是先进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思政课应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理解、肯定、发展和完善人为内在的价值尺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第四,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应注重学生的德性塑造,使其形成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重点关注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德性塑造。[2]思政课教学必须同时兼顾政治教育和德性塑造,以人为主体,关注人的发展,致力于人性的优化、人生美德的弘扬、人格境界的提升和人生意义的丰富等,以促进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养成。第五,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具有仰望星空的情怀。思政课应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关怀意识,引导学生寻求精神的力量以平衡功利主义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此外,思政课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心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
  三、理工科高校思政课人文精神培育功能的实现
  理工科高校要实现思政课的人文精神培育功能,必须进一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①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精神。理工科高校应注重培育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并以此带动和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只有在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从而打动学生。②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资源。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本精神和民生精神。③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思政课应创新教学方式,结合现实与学生需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应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与教师对话;应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践行所学理论和知识,使其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世界,获得他们的心理认同。④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理工科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利于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培育积极健康的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精神必须抵制办学功利化倾向,坚持求真务实、理性批判以及人文关怀精神。[3]⑤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先进教育理念。理工科高校应提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觉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修养。理工科高校应以人文精神引领科学教育和研究,避免唯科学论的负面影响。[4]理工科高校应注重挖掘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资源,使自然科学能够与思政课相得益彰,共同促成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于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改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邓福庆,孙慧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3]郭玉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3.
  [4]宋亚飞.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中职卫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崇的学习方法之一,它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尝试在中职护理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站在历史的高度,形象地阐释了“中国梦”。在当代中国,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对文学
在毒品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毒瘤的社会背景之下,描写吸毒戒毒的小说《红处方》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学价值;在准绝症“毒瘾”、拯救与启蒙的历史尴尬和人性的黑暗面前,戒毒医
现代中国写意花鸟画,经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以及文化艺术的考验,同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认识都在发生很大的改变,旧的程式立意已经不再符合这个时代,新的
基于“课程思政”指导思想,护理基础实验分析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存在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从培养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进行“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在非思想政治类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思想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药物化学是药学和临床药学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药物化学教学中
[摘 要] 该文研究目的:研究GTD法对外科学专业型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方法:对该文作者所在院校100名外科学专业型研究生进行GTD时间管理培训,对比培训前后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结果。结果:GTD培训后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中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及成就感低及总分显著低于培训前(P<0.05)。结论:GTD有助于减轻外科学专业型研究生学习倦怠水平,值得进一步在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