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再定位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g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家陈志武对于2013版“国五条”有一个评价:房价调控,不经立法机构介入,一纸行政文件就可以把房产增值的20%变成政府的,做什么生意比开办一个政府更能赚钱?
  世界500强,恐怕都是“浮云”。
  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政府的“公司化”冲动难以遏制,和对社会的“家长式管理”一体两面,一副“我就这样,那又如何?”的样子。
  说穿了,改革无非就是要“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个人的归个人”。
  能否真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新一届执政高层,新一届政府的严峻考验,也是政治诚意的试金石。其中的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改革、社会管理改革等,无一不指向对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政府权力边界的清晰划分。
  这是逃不掉,也拖不掉的。

由权利来定权力


  对于政府权力边界划分,最近的一件事可以给出启示。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向外界释放出这样的信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方案已经初步形成,“既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两会”后,将全面实施。
  这个改革的核心意思是,只要你提出想办企业的申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发给你营业执照,你就可以先开业。这意味着创业不再有门槛,不再有注册资本作为担保。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是2012年深圳的重点改革项目之一,意在进一步为人们创业放开市场准入,减少政府部门的审批流程。改革本身,是让政府从它不该管的领域,退回到自己的边界内。即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功能,以及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创业是一个社会的活力所在,没有大量的人创造财富,又怎么能养活养好“啃人民”的政府?以办企业的方式创造财富同时也是公民的天然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一天然权利,涉及两个内容:其一,不能以“注册资本”的多少来进行限制—不是要有多少钱才有资格办企业,政府无法评价创业者的能力,也无权要求创业者以注册资本来对自己创业的风险进行担保,正如它也无法、无权担保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那样。奖励和淘汰企业,那是市场的功能,不是政府该干的事。
  其二,创业总要经营什么,除非有由人大制定的、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律(而非行政法规,它只代表政府意志,甚至仅仅代表政府部门的利益诉求)的明确限制,否则经营范围和领域是创造财富权利的构成要件之一,政府部门无权拒不审批,说“只有我允许了你才可以干”。
  假如既有的制度不改革,政府权力是公民创造财富权利的裁判,以及经营范围、领域的控制者,意味着什么?
  由于政府和公民极不对等的地位,很轻易就会滑向这样的逻辑:你的权利、你所经营的东西我说了算,似乎,政府就是公民权利的来源和资源的所有者。这颠覆了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也歪曲了企业要经营什么不是政府的恩赐这一事实。
  实践的后果,就是创业或受到种种限制,或是政府部门的审批可以变成一种权力寻租。政府权力的越位,通过窒息经济活力和个人权利,轻易地转化成了部门甚至官员个人利益。
  这恐怕才是政府权力越位的本质:利用权力控制公民权利和社会资源,获得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自由空间,然后予取予夺。改革制造了新的利益格局,但其实,政府权力不呆在自己的边界内,本身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属于制度红利一部分的利益格局,它最难以突破。
  梳理一下那么多年来对政府和市场、社会的边界划分,可以发现,有三条交织在一起的轨迹。
  第一条轨迹是经济改革,政府承认老百姓有创业的天然权利了(民营企业出生长大),并且改革了对经济的控制(把非垄断国企推向市场,不再提供体制庇护),于是,中国一下子发展起来了。第二条轨迹,是权力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或是以办企业的形式(垄断国企),或是以寻租的形式,进行了利益最大化,呼唤出“既得利益集团”。第三条轨迹,是政府慢慢调整自己和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在一些领域慢慢放权,但有些理念模糊不清,有些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更重要的是权力控制的思路并没有改变,因此非常缓慢,有些地方甚至走了回头路。
政府缺位、越位最重要的根源,就在于当它以国家权力的面目出现时,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国家。但事实上,国家=政府 人民,国家的意志,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但政府的意志有时候体现的仅仅是自己的意志。

  因为第二条轨迹的大行其道,第三条轨迹的迟滞效应,第一条轨迹,向前的动力日益衰竭。扭转这一局面,必须根据公民权利,来界定政府到底有哪些权力。

角色错乱的根源


  政府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人为了某种目的成立的,因此它的存在,需要通过做了什么和不做什么来提供辩护。它不是公司,不是强盗团伙,不是协会组织,不是公民个体,其边界划分,决定了它的定位,把自己看成什么。越出边界,只能引起功能紊乱,作为一种“必要的恶”,也许就没那么必要了。
  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政府的功能说来很简单,人们要成立它、委托它来干什么?
  很显然,除非“有病”,否则没有谁会去委托一个拥有强制力的人来不准自己做这样做那样,强迫自己做这样做那样。同时,也没有谁去委托一个人来管自己本来可以管好的事情。当然,更没有谁傻到去委托一个靠自己养活的人来和自己争利,不通过立法机构就让自己掏钱,甚至侵害自己。
  人们成立政府,无非是委托它去做公民个人以及社会都无法做,或无法很好地做到的事情,比如强制契约履行,提供社会保障和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提供公共安全(治安和国防),保护公民自由等—这一点,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概括起来,政府要干的是四件大事: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自由、监管调控市场、维护社会公正。对它的边界约束,就是宪法和法律约束:依法执政,其行为找不到宪法和法律依据的,不能去干。抵触于宪法、法律或是自然法,只是依据于政府法规甚至规章、文件去干的事情,因为这只是政府的意志,是在自我赋权,本质上并没有合法性。这和公民的自由相反,没有法律禁止的,公民可以去干。
  归根结底,政府缺位、越位最重要的根源,就在于当它以国家权力的面目出现时,把自己简单地等同于国家。但事实上,国家=政府 人民,国家的意志,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但政府的意志有时候体现的仅仅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在这个混淆下,政府权力轻易就会越出自己的边界,在干自己要干的四件大事时,常常干不好,或者一有利就有夺取的冲动。
  比如,一方面,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但另一方面,那些因为垄断了很多稀缺资源,看起来应该提供半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却又赚得盆满钵满,与民争利,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
  办国有企业,首要目的就是要提供公共或半公共产品,这和从纳税人那儿收税,用来提供公共或半公共产品性质是一样的。按道理,国有企业越多,越能赚钱,对纳税人的税收应该越少,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应该越好才对。但事实是恰恰相反,纳税人的税负极重,公共产品稀缺,而国有企业的红利远不能被全民分享,变成了政府的收益和利益集团的收益,这相当于把国家所有的企业变成了政府甚至利益集团所有的企业。既然如此,凭什么要让某些国有企业垄断很多稀缺的资源呢?
  又比如,政府轻易就能把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收归给自己,但“国家所有”,逻辑上也可以是“人民所有”,国家的收益权并不只归于政府。以行政法规的方式收税,这也是把政府的行政权力,等同于国家权力中的立法权。
  政府的功能缺失、越位,在于角色混乱。但事实上,它不是市场中的主体,不能行使所有的国家权力。它的权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阻止“公司化”


  当然,问题远没那么简单。现代政府虽然是有限政府,但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显然不可能只干前面所说的那4件大事。
  在经济风险轻易就会引发社会、政治风险的现代性情境中,至少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开始,促进经济发展、防止经济衰退等也成了政府的职能。爆发经济危机,毕竟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打击是沉重的,似乎也关乎公共福祉,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搞不好就得下台。
政府本身不是,也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为很简单,它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企业和公民个体。如果政府把自己视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那结果就是把自己公司化,这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职能显得更突出。很多地方政府自觉承担起“发展经济”的“重任”,既是过去全能政府的延续,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后维护政治认同的手段,因为经济停滞涉及政府本身治理的合法性。
  不同的是,北美欧洲,还有日本、韩国等远远无法把自己视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或是由其主导经济发展,因为它们不像中国政府能够控制那么多的经济资源。一些地方大到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中到控制经济资源、干预经济运行,小到出动政府工作人员招商引资,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以及对经济的干预是全方位的。它是主导者,出台的政策,控制的资源,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的结构,以及利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分配。
  很多人喊政府不要干预、扭曲市场,界定好公共权力和市场的边界,喊了很多年,到现在成效不大,原因就在于此。只要政府还那么自我定位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或主导者,它怎么可能放弃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放弃以行政手段去干预经济呢?更何况,对经济领域的介入,权力可以获得最方便的利益变现。
  就现代性的风险,还有中国复杂的现实来说,的确可以认为,政府承担发展经济的职能,把国家变得富强视为自己的责任没有问题。它在社会自治领域、在公民个人权利领域可以也应该放手,但在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民个人权利、监管调控市场、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经济发展上,是应该积极作为或可以有所作为的。
  但在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时,理念必须澄清,和简单把政府等同于国家一样,问题就出在理念的混乱上。政府本身不是,也不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为很简单,它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创造财富的主体是企业和公民个体。如果政府把自己视为经济发展的主体,那结果就是把自己公司化,这是公共权力的异化。人们成立政府,并不是为了把它变成一家公司。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时,也应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它只能是在宏观上主导,控制风险,而不能一边控制各种资源要素,分配和输送利益,一边以各种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满足权力控制的冲动。
  合理的职能是,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有所作为,是对提供公共产品职能的进一步延伸: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保证公平竞争,同时监管好经济秩序,控制住经济风险。它发挥的,应该是制度和法律的规范手段,保持公共权力的中立性和非“利益集团化”。
  拥有强大的资源控制能力和强力,政府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如果是不该做的,只能给社会带来麻烦,也带来自己的认同风险。厘清角色的混乱,回归到自己的本位比什么都重要,也是接下来要进行的一系列政府改革的基本原则。
其他文献
云南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杨 彪(1—1)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几点认识………向艳平(1—4)浅谈邻水县科技兴林方略
2006年,交通运输价格举报仅次于教育乱收费,成为价格举报的热点问题。举报的内容大部分集中于公路旅客运输价格。从而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公路客运价格成为价格举报热
在拖拉机制造中,与生产大功率和功率利用率高的机器相联系,在保持高冲击韧性和低温强度的前提下提高铸造结构钢的强度性能问题变得日益尖锐起来。这通常与履带链节有关,对于
在板件两端同时卷制铰链耳孔,通常是在没有芯轴的楔式模上进行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契耶夫斯基商业机器制造厂设计和使用了两种新的模具结构,用于卷制家具铰链耳孔。
面对新世纪财务软件业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三强之一的安易公司,不负中国软件产业的历史使命,以成功改制和资本运作为契机,以“抓住机遇,再攀新高”为奋
八乙基卟啉中位醛与芳胺反应,生成相应的西佛碱,这是使八乙基卟啉连上各种芳香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认为制备西佛碱的经典途径不适用于卟啉中位醛。本工作首先合成了八乙
所谓获取倍量铁水法就是指:在坩埚工频感应炉熔炼的条件下,获取额定炉容量2倍铁水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生产实际中浇注重量为炉熔量2倍的大铸件,这对于提高工厂现有
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在医药上有多种用途,能治疗多种疾病,又可供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研究之用。我们已用库仑滴定法分别测定了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国外已有用库仑滴定法分别测定
慈善,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向全社会送出温暖和关爱,树立个人和企业形象,同时影响更多的人。触动传媒深谙此道,为了将公益进行到底,在发起慈善活动的同时,还精心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慈善公益品牌——“触动心灵”。  近日,《国际公关》记者采访了触动传媒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冯晖中,听他讲述多年来这一特殊品牌的故事。他同时透露,今年第四季度将启动“触动心灵,约会宝贝”活动,旨在提醒
本文介绍了共沉淀吸附-萤光比色法测定废水中铀。其基本原理:在弱碱性(pH=8~9)介质中,以活性二氧化锰作吸附剂,铁、铝混合溶液作共沉淀剂和凝聚剂的共沉淀吸附法富集废水中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