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特征小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在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语感能力是统摄这四种能力运作机制的关键,是内外部言语转换的中介,是语文诸多能力的核心能力。那么语感究竟有哪些性质和特征呢?这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语感的重点所在,是充分认识和利用语感的前提。我尝试从语感相对应的角度归纳语感的特征。当然,学科间难免存在交织现象,如此划分并非割裂学科间的联系,只是便于从不同侧面剖析语感这一客体。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具有敏锐性和联想性的特征,这是叶老等在对语感界定时赋予语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初始的特征。
  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里,先生对语言通顺与否不是通过逻辑分析,而是靠在读中的感觉来发现,这就是对语言敏锐感知的结果。
  又如我们在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时,眼前仿佛展现出了疾风席卷大地,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浩瀚场景,耳畔也仿佛响起狂风的怒吼声。这正是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感具有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特征,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性恰恰反映了语感深刻的哲学内涵。
  整体性是指主体舍弃了对于作为客体的语言文字的训诂式的肢解,而是对言语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如分析“狼烟四起”一词,若具体解释为“四面边境上到处是将狼粪燃烧后垂直升起的烟雾”,不但曲解了含义,而且显得滑稽可笑。对于“狼烟”二字,经过作为主体的人的不断认识的积淀,完全可以理解为“战事”,“四起”也并非实指,因此“狼烟四起”便可从整体上理解为“战事不断”。
  个体性是指不同主体和主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相同的言语感觉的差别,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之间存在语言素质在言语活动中的差异;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在言语活动中亦有不同反映。
  对于第一层含义,王尚文曾通俗而幽默地指出:“语感具有个人性,它是一种感觉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语感的个体性,王尚文亦有精彩的论述:“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的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这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我们不但明确了同一个体语感的个体性,而且对培养语感个体性上有了深层的认识。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感具有内隐性和情感性的特征。
  内隐性是指语感过程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形态,是对语言的隐性意义的把握。我们常说言外有意,弦外有音。“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以言传”(《庄子》)。汉语中的许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情感性是指,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言语知识方面作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式的美丑表现出情感震荡。如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白莽将“国民诗人”曲译作“民众诗人”,只有读者凭借语感,才能与文中的白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国民政府的罪行令人发指,连“国民”二字都令人生厌。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语感具有经验性的特征。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通过茶杯上“也可以清心”的字样,人们读出这五个字的音并理解其字面意思,这是语基。这五个字(词)可以组成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词语,按语法规则构成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的句子,这是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自由灵活搭配及具体的语言运用,可以使上述五个字组成五个句子: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只有主体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可以获得由这五个字灵活组成的五个句子的不同意义,形成语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具有超越语言性的特征。这就是说,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语感实质上就是具有超越语文之外的意义。
  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受。如“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他们并不认为这两句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何不妥,因为“阿义可怜”和“夏瑜可怜”在语法上是等值的。他们之所以觉得这不是人话而是疯话,是他们身上的奴性使然,而且这种奴性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以至于不假思索地在感觉层面就立即作出了反映。人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特别是言语,都在刺激其语感,而语感把此人与彼物交融成一个亦此亦彼的所在,人其实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因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人定义为具有语感的存在。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点。
  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语感的这种直觉性是有层次性的,它呈现出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感性的回环式结构,而这一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直觉”。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便是语感直觉性的外在显现,这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实质上是省略了中间分析环节的跳跃性思维过程——直觉思维。如《红楼梦》二十三回写黛玉听《牡丹亭》中杜丽娘伤春词曲:“虽未留心去听”“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后又“不觉心动神摇”竟至“如醉如痴”,显然是由语感作出的直觉判断、直觉反应。当然,直觉不是感觉,它包括了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包括了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通过分析语感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是言语能力的理想境界,而不是神秘莫测不可理解的。语感对语言感性认识的内容带有理性的规律,所以语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对语感的培养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加强对语感范畴的研究是语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其他文献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给农村群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村群众文化已经进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但农村的文化产业不尽如人意,尤其在东北地区更是如此,品牌、精品不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农村群众文化依赖政府、靠财政投入的现状基本上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村文化产业的主体成分是农民、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但是,从事制作和生产文化产品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