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观察法,对我国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2003—2008年间获得我国高校体育类的精品课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体育类精品课程的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监管、师资梯队与团队的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监管、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精品课程 高校体育 教学质量
1.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指导思想方面
某些高校漠视现代教学理念,例如单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标,对学生掌握科学健康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创新意识等先进的教育观念不重视,真正付诸于教学行为的较少或成效甚微;忽视学生心理、情商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一味地强调“快乐体育”,忽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等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
1.2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方法单一且教学模式传统,仍然是教师的口传身教,即“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示范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技术,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与交流,缺乏启发性及创新性的授课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平平。
1.3教材方面
不能与时俱进,教材数量、种类较多,但内容大同小异,质量平平,缺乏突破性、新颖性、前瞻性、时尚性、科学性、健身性和实效性的教材。
1.4教学内容方面
内容枯燥无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生热衷的趣味性强、具有时尚感的项目少。长期以来,传统的技术要求较高的竞技运动项目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1.5师资队伍方面
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强,表现为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水平偏低,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的授课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无论什么授课内容都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不能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科研水平、课程设计组织能力外,还应具备创新的理念和能力。
1.6教学管理方面
监督管理体系、制度落伍不完善或监管不力,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提高,造成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2.体育类精品课程整体发展基本状况
2003—2006年间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分别达到:127、248、238、254门,逐步发展形成以13门一级学科为框架、70门二级学科为主体,覆盖几乎所有学科内容的立体化精品课程体系。其中体育类精品课程共开发14门,在整个70门国家级本科类二级精品课程体系中各年分别位列28、22、18、24位,平均名次为23名,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
2003—2008年间我国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已达31门,其中大学体育(公共课)7门,理论学科13门,技术学科11门。技术学科包括篮球、排球、田径、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滑冰课、健美操、户外运动等7门课程;理论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教育学、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等13门课程。
高校分布特点:31门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来自25所高校,其中211大学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2%;其次是体育专业院校(北京体育大学除外),占25.8%,普通大学只占12.9%。
地域分布特点:在全国(内地)31个行政区域中,只有14个区域有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其中北京市有9门、上海市有4门,两市比例高达42%,除5门来自东北、陕西、云南的高校外,其他课程均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这种区域的不平衡性表现较为突出。
3.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先导示范效应
体育课程达到“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流的教学环境和场馆设施,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流畅共享的网络资源,教学效果显著,具有很高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成为学生向往和喜爱的课程,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认同度。
先导示范效应体现在:(1)前瞻性与创新性:体育精品课程强调的是一种紧跟时代发展的,以及更加尊重人性的全新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及时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得到先进的知识信息,进而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其教学过程应能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人性理念;(2)综合性与关联性:精品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各个环节又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建设滞后,都会影响到其它,因此这种相互关联的整体要全面发展、改革与创新;(3)动态性与开放性:已开发成功的国家精品课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应不断通过检查、验收等督促手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保证其不断的发展。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种开放性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总之,我国高校体育在经历了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后,随着高质量、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推广,并通过其开放的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了其他申报单位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4.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4.1教学内容建设方面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应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要准确定位体育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学科建设与系列学科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既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要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用发展的教育观点改造传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反映本学科领域最前沿学术成果和发展动态,融最新的科研成果于教学,使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得以凸显。国家精品课程的上海交通大学把野外生存、射击、瑜伽、有氧舞蹈、踏板操、擒拿格斗、散打、防身术、飞碟等时尚、趣味性强的流行项目纳入体育课堂,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与创造性,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4.2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方面
国家精品课程,是集课题组团队的力量与智慧获得成功的。优良的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中首要也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能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人员稳定的教师梯队与团队,并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敢于创新、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知识资源新颖、信息快捷等特点,督促他们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地积极钻研教学方法与内容,以积累教学经验。大胆启用新教师,以使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力量不断壮大,这也是推动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中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新颖、先进、灵活、多变。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师生的课堂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放下思想压力,思维才能活跃,才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在无形中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体育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虽具有较为先进、直观、快捷、方便等优点,但从现有的精品课程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需不断加以补充、修改、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大胆尝试,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4.4教学管理建设方面
教学管理建设首先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教研制度、督导制度、评教制度、年度考核等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采取随机看课、检查教案等方法,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在学生选课方面,建立体育教学网站,学生自主选课、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项意愿;学校的管理层方面,要在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确保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在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上给予积极支持和相应的评价与奖罚。
4.5定期检查和监控体育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社会的共享资源。因此,应经常对体育精品课程网站进行维护、更新和建设,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对体育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数据读取和访问流量监控与检查,确保体育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实施奖罚制度,对符合要求的网站给予肯定与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体育精品课程,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督促其不断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顾玉林.高校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其理论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2):115-117.
[2]霍群.从重点课程向精品课程迈进的几点思索[J].高教论坛,2006,3(3):85-86.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号:2009C29)
关键词: 精品课程 高校体育 教学质量
1.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指导思想方面
某些高校漠视现代教学理念,例如单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标,对学生掌握科学健康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创新意识等先进的教育观念不重视,真正付诸于教学行为的较少或成效甚微;忽视学生心理、情商及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一味地强调“快乐体育”,忽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等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
1.2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方法单一且教学模式传统,仍然是教师的口传身教,即“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示范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技术,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与交流,缺乏启发性及创新性的授课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平平。
1.3教材方面
不能与时俱进,教材数量、种类较多,但内容大同小异,质量平平,缺乏突破性、新颖性、前瞻性、时尚性、科学性、健身性和实效性的教材。
1.4教学内容方面
内容枯燥无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生热衷的趣味性强、具有时尚感的项目少。长期以来,传统的技术要求较高的竞技运动项目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1.5师资队伍方面
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强,表现为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水平偏低,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的授课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无论什么授课内容都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不能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科研水平、课程设计组织能力外,还应具备创新的理念和能力。
1.6教学管理方面
监督管理体系、制度落伍不完善或监管不力,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提高,造成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2.体育类精品课程整体发展基本状况
2003—2006年间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分别达到:127、248、238、254门,逐步发展形成以13门一级学科为框架、70门二级学科为主体,覆盖几乎所有学科内容的立体化精品课程体系。其中体育类精品课程共开发14门,在整个70门国家级本科类二级精品课程体系中各年分别位列28、22、18、24位,平均名次为23名,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
2003—2008年间我国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已达31门,其中大学体育(公共课)7门,理论学科13门,技术学科11门。技术学科包括篮球、排球、田径、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滑冰课、健美操、户外运动等7门课程;理论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教育学、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等13门课程。
高校分布特点:31门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来自25所高校,其中211大学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2%;其次是体育专业院校(北京体育大学除外),占25.8%,普通大学只占12.9%。
地域分布特点:在全国(内地)31个行政区域中,只有14个区域有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其中北京市有9门、上海市有4门,两市比例高达42%,除5门来自东北、陕西、云南的高校外,其他课程均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这种区域的不平衡性表现较为突出。
3.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先导示范效应
体育课程达到“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流的教学环境和场馆设施,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流畅共享的网络资源,教学效果显著,具有很高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成为学生向往和喜爱的课程,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认同度。
先导示范效应体现在:(1)前瞻性与创新性:体育精品课程强调的是一种紧跟时代发展的,以及更加尊重人性的全新教学理念,使得学生及时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得到先进的知识信息,进而引导教学改革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其教学过程应能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人性理念;(2)综合性与关联性:精品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整体,各个环节又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建设滞后,都会影响到其它,因此这种相互关联的整体要全面发展、改革与创新;(3)动态性与开放性:已开发成功的国家精品课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应不断通过检查、验收等督促手段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来保证其不断的发展。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种开放性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的革命。
总之,我国高校体育在经历了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后,随着高质量、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推广,并通过其开放的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了其他申报单位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4.体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4.1教学内容建设方面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应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要准确定位体育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学科建设与系列学科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既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要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用发展的教育观点改造传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反映本学科领域最前沿学术成果和发展动态,融最新的科研成果于教学,使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得以凸显。国家精品课程的上海交通大学把野外生存、射击、瑜伽、有氧舞蹈、踏板操、擒拿格斗、散打、防身术、飞碟等时尚、趣味性强的流行项目纳入体育课堂,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与创造性,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4.2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方面
国家精品课程,是集课题组团队的力量与智慧获得成功的。优良的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是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中首要也是最为重要的指标,能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人员稳定的教师梯队与团队,并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敢于创新、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知识资源新颖、信息快捷等特点,督促他们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地积极钻研教学方法与内容,以积累教学经验。大胆启用新教师,以使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力量不断壮大,这也是推动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中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新颖、先进、灵活、多变。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师生的课堂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放下思想压力,思维才能活跃,才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在无形中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体育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虽具有较为先进、直观、快捷、方便等优点,但从现有的精品课程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需不断加以补充、修改、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敢于大胆尝试,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4.4教学管理建设方面
教学管理建设首先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教研制度、督导制度、评教制度、年度考核等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采取随机看课、检查教案等方法,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在学生选课方面,建立体育教学网站,学生自主选课、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项意愿;学校的管理层方面,要在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确保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在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上给予积极支持和相应的评价与奖罚。
4.5定期检查和监控体育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社会的共享资源。因此,应经常对体育精品课程网站进行维护、更新和建设,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对体育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数据读取和访问流量监控与检查,确保体育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实施奖罚制度,对符合要求的网站给予肯定与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体育精品课程,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督促其不断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顾玉林.高校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其理论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2):115-117.
[2]霍群.从重点课程向精品课程迈进的几点思索[J].高教论坛,2006,3(3):85-86.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号:2009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