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的视角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面,托克维尔热情讴歌革命,称许其废除了延续千年之久的欧洲封建制度和旧社会习俗,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另一方面,托克维尔质疑了革命惯用的激进手段及其对法国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名字忽然在中国的公共舆论场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可能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有关。
  这是本什么样的书?阅读这本写于一个半世纪前的书有什么价值?
  “擅长思想胜于行动”
  托克维尔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1805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在其短暂的一生(1859年去世)中历经5个朝代(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目睹并投身亲历了大革命后法国政治的波澜起伏。
  托克维尔在1835年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是研究西方现代民主制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让他在36岁那年即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称号。
  随后的托克维尔积极投身政治事务,曾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后,他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所有这些经历,让他对政治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和洞察。
  1856年,法国大革命爆发67年之际,他推出了浓缩其毕生思想精华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用以阐释历经半个多世纪动荡起伏的法兰西民族的命运。原本他还准备写第二卷,可惜3年后因病去世。
  事实上,托克维尔的名声在其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为世人所称道。雷蒙·阿隆曾说,在他念大学的时候,托克维尔的名字并没有列入法国哲学思想先贤的必读书目中。直到二战结束以后,欧美学术界才重新发现托克维尔关于民主与自由的论述的重要性,带动了公众对这位思想家著作的阅读热情。
  复杂而暧昧的答案
  概括地讲,托克维尔试图通过撰写《旧制度与大革命》,唤起公众重新思索社会革命对国家构建的复杂意义。
  他在该书序言中就开宗明义地宣布,他并不试图撰写一部大革命演进历程的编年体史书,抑或是革命人物的列传汇编,而是希望通过抛出一系列问题,把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与形成法国社会的历史因素(即他所谓的旧制度)加以联系和展开。
  托克维尔首先挑战的是世人的一个成见:革命的到来总伴随着政治上的腐朽和低效,经济的恶化以及民众的困苦。托克维尔则指出,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恰恰相反:无论是物质积累、文化艺术,或者国民的教育素养,大革命前夕的法国都可以当之无隗地位列启蒙时代的欧洲前列。而且,大革命前的法国当局也已经着手推动更有利于民众和进步的方向的制度改革。
  托克维尔最关注的问题就在这里一为何是这样的法国爆发了大革命而步入“浩劫”?
  对此,托克维尔提出了本书流传最为深远的历史论断:“对于一个坏政府而言,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变革的时刻。”
  诚然,与过去的历史相比,法国的封建贵族和僧侣制度在路易十四执政期间已经大为削弱,特权阶层的力量和影响风光不再。到了路易十六时代,特权阶层的削弱趋势更为显著。但这时底层民众对残存特权的存在却较以往更为敏感且越来越无法容忍。一旦政府在财政和内政外交上应对失措,这种潜在汇聚的社会怨气就到达危险的临界点而随时爆发。托克维尔以为,民众与执政者之间的认知错觉或是误判彼此的最大导火线。
  但革命是否真的能够解决旧制度遗留下来的问题?大革命当中史无前例的政治和暴力运动,是否真的能涤荡专制遗留下的毒瘤,创建一个真正自由、民主、博爱的理想社会呢?托克维尔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极为复杂和暧昧的。
  一方面,托克维尔热情讴歌革命,称许其废除了延续千年之久的欧洲封建制度和旧社会习俗,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另一方面,托克维尔质疑了革命惯用的激进手段及其对法国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
  他还发现,一些在革命初期被废除的法律和旧式习惯,包括旧制度下的思想观念,在若干年后重新流行,并被投机分子所摘取。
  托克维尔意在警醒读者,大革命孕育在旧制度之中,革命既带有与过去决裂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掺杂着对往昔制度的继承,甚至还有倒退的可能。
  纵览《旧制度与大革命》全书,托克维尔对革命的手段和目的都抱有深刻的怀疑,尽管他表述得非常复杂和婉转。
  对“文人共和国”的反思
  启蒙时代的法国开启了一个至今为人称道的文人共和国(Republic of Letters)时代,一大批文人思想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表对国家时事的各种看法。或许是出于法兰西特有的民族特性,这些文人思想家最令人瞩目的工作,就是对旧制度不间断的口诛笔伐,并因此博得了公众和仰慕他们的贵族的拥戴。
  但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正是旧制度的某些特性,保障了这些文人受尊崇的社会身份和发表国事意见的权利,而当大革命到来之后,他们将会失去这种地位和权利。当然,在革命尚未到来时,他们对此浑然不觉。
  文人群体通过诉诸抽象的理性启蒙,唤醒民众对旧制度罪恶的唾弃和仇恨,但稍不小心自己就会陷入了自我构建的哲学天空之城,丧失对现实政治中复杂且强大的传统习俗的洞察,或无视现实统治中诸种复杂的因素。这种认知上的缺失要比民众的愤懑所带来的后果更加危险,更为严重。大革命高潮期接二连三的政治清洗和满负荷运行的断头机,说明了社会思潮极端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托克维尔对此有深刻的思考:大革命没有带来美好社会的降临,而只看到一个道德理想国的倾覆。
  愿意肩负历史责任的精神气质
  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固然要牢记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深邃洞见,但更具启发价值的,是掌握观察和分析现实政治的能力。
  托克维尔在该书中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
  这句论断并非托氏一时的心血来潮之语。纵览托克维尔的思想历程,他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深入考察、对法国农民土地财产档案的大量阅读,对英法德知识分子特性的比较,目睹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对自由内涵的重新审视,等等,都带着高度自觉的问题意识,而这种“问题意识”的核心,就是通过对他者与自我的不断比较,不断逼近理想型社会的价值追求。
  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并不说明你是一名政治保守主义者,或者说仅仅想成为一名见证社会转型的旁观者。托克维尔自始至终对民主持有崇高的敬意,并愿意为此付诸实践。这是一种可贵的、愿意肩负历史责任的精神气质。
其他文献
从本质上来说,儒学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通过促进个人成长和掌握实用智慧演化为君子的优雅人生故事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除了听说过“孔子”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一位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之外,基本上就所知甚少了。  时光流转。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则已经可以粗略预见,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这个世界将出现一种新的文化秩序,其中儒学的地位将上升到前一代人所无法想象的高度。更具体一点说,我
宅基地对于张北青来说不只是住处,更是资本和依靠    北坞村已经成为一片瓦砾,薄薄的细雪铺上去,显得格外空旷。远处,只有两座寺庙和一座留有文革痕迹的戏楼,作为海淀区的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下来。  废墟甚至引来了一对安徽夫妇。他们放弃了回家过年,从废砖烂瓦里挑出完好的砖块,然后以每块0.17元的价格卖掉。两个人每天都可以挖出几百块砖,得到几十元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一两千元。不过他们告诉本刊记者,这只是北
“修合无人见良心有天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李振江显得有些愤慨。  在“两会”期间医卫界两会代表座谈会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念完这副自创的对联,作为发言的结束语。  4月8日,在卫生部药政司举办的座谈会上,李振江同样语带激愤:“现在一些地方的药品招标采购使得部分质量保障水平低的生产企业反而获得竞争优势,优秀企业的优质药品却难以入围。品牌产品竞争不过一般产品、大
2月24日下午2时许,当丰田章男终于出现在美国国会山的听证会现场时,听证会外的走廊里,已经挤满了坐不进现场的数十名记者。  低头入场,鞠躬,站立举手宣誓。按部就班的听证会程序后,丰田章男用英文朗读了一篇书面声明。他声音低沉,但还没等他说完开场白,主持听证会的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艾多弗斯·唐斯(EdolphLisTowns)立刻就打断了他:“请声音大一点。”  丰田章男错愕了一下,然后
1999年,在巴西出现了1853米的世界最深开发纪录。2000年,在墨西哥湾出现了1481米的纪录。但2002年,墨西哥湾的世界纪录就变成了2197米    一方水池,平淡无奇。  像是个大号游泳池,只不过装了相当于“水立方”主泳池6倍的水。  这里是上海交大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海洋工程水池”是一片仿真海洋,0.5米高的波浪,对1:100的模型而言,就相当于50米高的巨浪;池中加米最深
“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10月9日上午9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紧随其后的是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美联社社长柯里、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BBC全球新闻总裁山姆布鲁克等世界媒体巨头。  这是一场特别的会议——世界媒体峰会,世界各地的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形态的170多家传媒机构齐齐相聚。  峰会由新华通讯社、新闻集团、美联社、
在上访人群集中的北京南站地区。近日惊现了一份盖着红戳,署名为“《中国司法维权内参》编辑部”的“内参”。访民们称,只要交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编辑部”就会派记者对访民的诉求展开调查,然后向地方甚至国家分管部委发“内参”,被反映问题的单位也会因此“哀求着要给你解决问题”。  “哀求着要给你解决问题”的承诺对访民们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因为平日里他们吃了太多闭门羹,体会了太多冷漠。他们的“人彀”便也在
1933年,我在清华大学文学系读书,选修了音韵学家罗常培先生的《中国音韵沿革》课程。哪知道这门课成了我毕生学术追求的起点,也有了机缘幸入赵师(赵元任,下同一编注)门墙。  1935年暑期,得知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的李方桂先生要招收一名助理研究员,在南京、北平、上海、武汉设立四个考场。我知道自己的语音知识还不够系统,但兴趣使然,决定一试。  巧的是,除考基本语音知识外,主考官还用钢琴弹
读完中江兆民的《续一年有半》,一天未下楼。想起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读书足不出户,被人呼为“何妨一下楼斋主人”,不禁会心。昨天读完《一年有半》的二三章。中江仍宣扬他的“认真”理论:“大政治家,都有兢兢业业的心情,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因为他们内心感情是真挚的。”也仍然实践着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了著书而买日为活:“如果一天写五页,那么,能够再活二十天或一个月,也就足够了。”这种文化英雄的情怀震撼着我辈读书人
一个个曾经的热血青年在历史的大潮中随波沉浮,渐渐苍老而无力以对,读及此,我们又怎能不为之悲悯,悲悯如你我这般的个人在诡谲历史面前的无力    在传统的分类体系中,《蓝衣社》是一部很难归类的作品,但无论作为文学也罢、历史也罢,它都是一本严肃的作品。  严肃的历史类写作,与阅读快感往往难以相容,但《蓝衣社》可以归人例外。正如醒目的封面、书签上提示给我们的那些字眼:三青团、军统局、蓝衣社、中国法西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