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we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和日常运行的浪费现象,提出了高校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手段和企业管理的办法,依靠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达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的经营理念,最后就如何搞好高校教学、科研、后勤与财务等方面的经营工作,做了简单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校经营 债务负担 经营理念 经营机制
  [作者简介]杨海钦(1967- ),男,许昌学院,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和高校后勤经营。(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36-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校沉重的债务负担
  审计署审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末,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的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负债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背负巨额债务的不仅仅是中央直属的“名校”,各地一些省属高校、地方职业技能型高校,同样存在债务越背越沉的现象。例如,湖北省34所教育厅进行预算管理的高校,至2005年底负债高达50亿元,校均负债1.4亿多元;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至2005年5月贷款余额75.4亿元,校均近3.3亿元;湖南省25所高校贷款近百亿元,校均负债近4亿元。①广东工业大学因搬迁到广州大学城,贷款20多亿元,“从2003年开始,每年还贷1.3亿元,到2008年政府贴息结束,学校进入大规模还本期,以学校目前的预算收入,根本还不了贷款”。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依靠贷款、校内教工高息集资、高回报引进社会资金等办法平均负债在5亿元以上,并且呈现高校的层次越低负债额越高的趋势。按平均利率、利息率6%计算,每年要冲抵近8000名在校生的学费收入,高校债务沉重程度可见一斑。
  背负沉重债务包袱的高校,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有的高校迫于还贷压力甚至连续数月冻结财务报销,暂停教师对外交流和科研项目经费。从微观经济学分析,有的高校实际已经亏损运行,连债务利息都无法正常偿还,其实已经游走在“财务破产”的边缘。③
  (二)高校“表面”严重的浪费现象
  1.大手笔圈地。大手笔圈地是自1999年扩招后高校发展普遍采取的措施。一所地市级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六七千人,一要置换已经建设成型的老校区,二要政府出面圈地2000亩重新建设新校区,全国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分析本轮高校竞相圈地建设新校区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是近几年土地价格疯涨,只要圈到地就能赚到钱的市场机制在刺激高校圈地。二是地方政府以优惠的价格出让给高校土地,既解决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坐收了高校扩建拉动GDP的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三是教育“211”工程和各类教学评估也成为高校扩招的诱因。教育部门评估的硬指标,规定每个学生要占一定的校园面积,每个专业要达到一定的招生量,使得高校因为扩招不得不不断圈地扩大规模。④
  2.高起点、全功能设计。与大手笔圈地一样,高起点、全功能设计是本轮高校扩建的又一显著特点。近几年高校建设的规模、层次,已越来越像一些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五十年不落后、超前、亮点”等已全部融入高校的建设理念和过程。不计成本,一味追求高、大、新、奇,使得学校建设资金预算一超再超,一扩再扩。例如,教学楼一味强调外观造型,公用建筑面积占到35%以上,利用率不高;宿舍洗脸间建设按宾馆设计,大理石台面,高档洗手池,既增加了建设资金,又为后期管理使用增加了成本;一个100多座位的教室,40w日光灯设计多达70多根,根本没有必要。
  3.日常运作的浪费现象。楼空灯开,浪费电;人走水流,浪费水;倒饭倒菜,浪费粮食,这是高校目前的普遍现象。“大学食堂一周倒掉的饭菜相当于农村一亩地的产量;一年浪费的电量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一年浪费的水竟然达到千吨之多”。⑤这只是高校显性的浪费,隐性的浪费更严重。教室、实验室的重复设置,课桌椅、连排椅的重复购置,实验设备的长期闲置,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科研经费的管理无序,招待、车辆等行政经费的高速增长,生均水电费用居高不下,以及各类人才因专业不对口造成的浪费等等,都显示出在计划经济时代诞生的中国高等学校存在着严重的人、财、物浪费现象。
  
  二、高校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经营的内涵
  高校经营是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组织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引入某些市场机制的手段和企业管理的办法、理念,依靠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达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目标的系统过程。⑥ 包含以下基本内涵:
  1.高校经营与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校经营概念的提出,决不是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二者的区别明显。一是两者本质内涵不同,高校经营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管理措施,属方法论层面的内容;产业化则从本质上改变高校的公益事业性质,完全要求高校遵循价值规律,从纯经济效益的角度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项任务,这将完全背离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二是两者的目标任务不同,高校经营是通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产业化是通过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其经济效益,以追求资本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高校经营的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率。高校经营的根本宗旨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具体措施上更侧重于完成目标任务,实现资产增值;更注重高校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强调服务、竞争和创新,谋求主动发展;更努力去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信誉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份额。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都要以提高办学效率为前提。高校在制度设计、具体工作安排、监督考核等方面都要讲求效率,高校经营的过程就是效率优先的过程。
  3.不同类型高校的经营侧重点不同。目前比较公认的高校分类方法是依据高校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办学层次的不同,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截至2004年6月28日,我国共有高校1683所,其中研究型大学34所,占2%;教学研究型大学65所,占4%;教学型高校541所,占33%;职业技能型高校1033所,占60%以上。⑦
  从不同类型高校所占比例及承担的不同任务,高校经营的侧重点必然也不一样。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国家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和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因此,研究型大学的经营应侧重于知识创新和学术进步,侧重于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任务仅次于研究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服务的功能上,与经济社会接触更紧密,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面更广、量更大,科技成果转换更直接,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经营更侧重于为社会、企业提供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侧重于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教学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以传播知识、传授技能为基本职责,一般不进行创新性、基础性研究,以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为目标,因此,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高校的经营更侧重于直接服务于社会,及时捕捉社会就业信息,掌握企业用人方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社会培养各行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高校的经营理念
  高校的经营理念是指高等学校在经营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是高校的价值理念、经营思想和行为理念的总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决定本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经营理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高校的经营理念一般应具备以下几种:
  1.以顾客为本的市场理念。高校的顾客一是学生,二是社会,两者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最终因素,是高校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它包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和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以社会需求为本”的市场理念两部分。这两部分理念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培养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学生为本、以成人成才为前提。
  2.以教学为本的质量理念。《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因此,高校以教学为本的质量理念包括“以教师为本”的人才理念、创新教学的改革理念和以教学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管理理念三个方面。高校以教学为本是由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决定的,人才培养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这要求高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组织好第一课堂的教学环节,还要组织好学生课外综合能力的素质培养。因此,高校以教学为本的质量理念是一所高校形成自己教学特色并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环节,不容动摇,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理念。
  3.科研工作中的学术自由理念。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科学研究又以创新为前提,而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性精神和创造性潜力又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充分的学术自由空间和充分的学术自由环境为前提。学术自由是高校的一个基础性理念,是高校的优良传统。这一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自由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包括教学、研究、学习等领域内享有充分的自由思维、言论、行为空间,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在知识的创新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一个自由活跃的思想;二是学术自由一定要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同时还要注意学术道德的问题。
  4.“教育服务”的品牌理念。既然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那么,高校的品牌就是“教育服务”。如果高校没有同消费者(社会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起密切相关的情感链接,没有培育出优质“产品”,高校的“教育服务”就无法实现向品牌的转化。⑧由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也由于高校经营管理者品牌意识淡薄,导致了品牌培育问题一直是高校经营的最大弱点。
  
  三、高校经营的实践探索
  
  (一)高校的教学经营
  1.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如何提高提供教学服务主体——教师的工作效率,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队伍的广泛性。社会需要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书本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的所有教职工,包括炊事员、清洁工,都应是培养人才的灵魂工程师,学校要营造适应人才培养氛围的良好人际教育环境。“高校人人是教师,高校处处是学问”。二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与评价体系,促使教师“围绕学生转”。三是客观、正确对待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认可、社会需求是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不能本末倒置,科研的方向也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四是重视实践环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非常关键,也是目前社会需要的缺口。
  2.教室、实验室等固定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集体授课、小教室自学、班级管理”,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求改善办学条件的内容之一。随着近几年高校基础设施的投入,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微机室、大学生活动中心、宿舍等都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场所,小教室在学生学习环节中的作用已严重弱化,因此高校的建筑设计要压缩小教室的数量,不能一方面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方面又要求每个学生小教室、合堂教室、图书馆、宿舍都有座位的重复投资。这是浪费,也是经营高校教学环节最直接、最容易取得效果的措施。另外,增加晚上合堂教室的使用次数、提高合堂教室的利用效率等都是降低高校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的重要措施。高校实验室建设不能院系各自为战,学校要统筹管理,综合利用。重新整合高校教室、实验室资源,成立“教室、实验室经营管理中心”,综合提高固定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如公共体育教学设施和专业体育教学设施大部分可以合二为一;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语音室可综合利用;计算机教学的公修课可以利用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室,甚至可以引进商业运行的培训中心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的补充。
  (二)高校的科研经营
  1.高校的科研经营。高校的科研经营是指通过整合、优化学校的科研资源,提高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科研产出,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科研经营性管理活动。其具体表现形式为高校科研资产经营和高校科研产品经营。高校科研资产经营主要指涉及科研人、财、物的经营。要运用经营的思想理念培养科研人员、分配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基础设施。一般的做法是“挖掘优势学科—找准科研目标—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获取项目—围绕项目组建研究院(所)—组建、培养科研人才队伍—出成果—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让有限的科研资源流向最有效益的科研项目上和最有能力的科研人员手中。作为高校的一般应用性研究,应该以直接服务企业为价值取向,这是高校经营科研的重点,也是目前高校科研工作重理论、轻应用、效益低、转化难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高校面向企业的科研经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根据自身的科研优势,自主预测科研市场需求,自主规划、投入、开发科研项目,获得的成果直接到市场上出售,直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二是高校与企业协议共建科研院所,以高校的人力资本和企业的物质资本相结合来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转让,或作为一定的股份再联合生产、经营。这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营的一条重要路径。三是高校直接到企业,根据需要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科学研究,企业为高校科研提供平台,科研成果直接为企业所用。
  2.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经营理念。产、学、研相结合是将企业、高校的教学、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形成学习—研究—生产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链条结构。根据参与主体和合作的方式不同,产、学、研相结合一般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企业、高校双向联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就某一项合作项目为基础,高校出人、出技术,企业出资金,成果直接为企业所用,企业凭科研成果提高竞争力,高校直接获得科研经费,实现服务社会的价值。二是中介协调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企业、高校双向合作的基础上,中间增加了中介组织,其作用主要是为双方提供信息、协调服务,这一模式有效弥补了高校市场嗅觉不灵的缺陷,中介组织的出现为高校和企业建立起了科研交流的平台,对产、学、研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三是多项联合模式。除高校、企业、中介组织以外,再引进投资者或金融机构介入,多方共同组织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投资大、期限长、收益明显的项目进行。
  (三)高校的后勤与财务经营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近七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一是高校广大师生,包括后勤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已经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二是高校后勤企业化的运行机制开始形成,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三是后勤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消除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高校所处地域、经济整体实力、规模大小的千差万别,更由于不同高校,特别是高校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不尽相同,使得这场由政府出面、自上而下的高校大变革出现了改革目标不明或停滞不前的情况,甚至一些高校的后勤服务又出现了运行机制行政化和服务意识淡化的严峻形势。
  笔者认为,就目前全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无论“一体两制”模式、“大实体”模式、“甲乙方”模式,还是“引进”模式,只要符合本校实际,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符合“四个有利于原则”,都是好的,都应该坚持下去。搞好高校后勤的经营,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树立产业化的经营理念。产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就是要求在服务的前提下,高校后勤必须以创造价值为主要目的,使服务成为一种投资,经济效益成为其运营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全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管理、运作。⑨ 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并不等于高校后勤不能产业化,这是经营好高校后勤产业的基本理念。二要尽快进行高校后勤产权改革。笔者去年曾主持研究了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高校后勤实体股份制改造与学校控股和员工持股研究》(该项目已结项),认为在目前阶段,高校后勤进行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势在必行,且时不我待。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
  2.高校财务经营理念。随着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的变化,高校财务一定要从传统的收支管理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轨道上来。第一,要树立财务融资观念。积极探索筹措资金的新模式、新办法,不断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优化成本结构,使高校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目前高校开展的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既是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积极反应,又是高校厉行节约,降低成本的有效举措。第三,要树立经营财务观念。例如:如果高校通过建设项目向银行贷款数额较大、项目建设周期又较长的话,作为高校的财务部门,要协调好银行资金到账速度与项目建设速度基本一致,减少贷款资金在学校账户上的滞留时间,以节约贷款利息。一旦银行贷款大规模地集中到账,要再次联系银行和优质企业,采取转借、转贷等方法积极开展银校合作、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有限资金的最佳效益。第四,要树立财务风险观念。高校的财务风险最近几年要有一个集中的释放期,各个高校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何合理调配、统一使用资金,如何控制预算支出,合理积累,使学校发展、运行、还贷的资金链条能够正常运转,是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高校财务经营的重要工作。
  
  [注释]
  ①③张先国,峁琛.高校盲目扩张酿苦果[J].半月谈,2006(17):38.
  ②④王延春,席斯.高校扩招引发2000亿债局[N].经济观察报,2006-12-16.
  ⑤郭斐.直击晋中高校浪费现象,让人心痛让人忧[OL].晋中学院校园网(http://www.sxjztc.edu.cn),2006-06-09.
  ⑥⑦曹光荣.高校经营管理视线新拓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6,18.
  ⑧王国平.试论高校品牌建设的过程管理[J].江苏高教,2005(1):52.
  ⑨杨海钦.高校后勤实体经营方向及策略研究[N].河南科技报,2004-02-08.
其他文献
医学类独立学院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类独立学院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新生事物,是提高独立学院临床教学质量、加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推进独立学院发展的重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普通专业相比,临床医学专业有其自身特点。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利用“360度管理”方法,对临床医学新生入学教育从教育内容、实施主体和
我国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医患沟通不佳,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化家属"(Standardized Family Members,SFM)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型在我国应用
大学“同质化”现象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不可急功近利,它不是大学面临生存危机时可以呼之即来的救命稻草。  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一直存在着盲目模仿的通病——大学的发展不是在特色上做文章,而是追求高、大、全,盲目升格,所有的学院都要改成大学,所有的大学都要向学术型转变。  在笔者看来,我国大学“同质化”现象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大学的生命力与竞争
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近日批准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等24所高校成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教育试点单位。此前,在
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和延伸,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创新教育学》一书提到,创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无论你来自何方,想必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都会感到亲切备至。然而你可能不会知道,风流才子徐志摩在诗
[摘要]文章比较了中澳技术职教师资培训课程和职教师资资格证书标准和内涵的差异,期望通过改革创新我国高职院校职教师资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来培养高职院校师资的职业能力,促进、改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培训质量。  [关键词]中澳 职教师资课程 高职师资 职业能力 能力标准  [作者简介]刘渝,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重庆工业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