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素养 研磨课堂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m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一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新时期,我们东林小学提出了“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这是我校近年来提出的研究课题,也是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本项目基于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指向素养培养目标与过程的和谐统一,致力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达成。
  一、高阶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课堂是“素养表现型”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抓住课堂,让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获得成长,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素养表现型”教学提出,在课堂上设计一到两个“高阶问题”,通过“大问题”“大观点”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力,甚至是批判性思考力,让不可见的学科思维发展在问题引领下获得表现、提升。
  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一课包含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古诗。逐字逐句地讲解古诗似乎是大部分教师习以为常的古诗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将这三首诗歌割裂开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最大的收获便是理解了字词、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的思维却只能停留在理解记忆的层面上,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我校的蒋可菡老师在上这一课时,打破了逐字逐句讲解古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将三首古诗同时呈现给了学生,以“寻找三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高阶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个高阶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要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又需要知晓诗人的生平;既要了解时代背景,又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诗歌意思的理解上。在反复的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中,他们从作者、题目、体裁、诗歌表达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地解读了诗歌。在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理解了诗文的意思,认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体会了诗人的心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发现,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不仅要知道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诗歌背后隐藏的秘密也需要我们去细心地挖掘。这是一颗小小的智慧的种子,如果我们能让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那对于学生将来赏析古诗文是大有益处的。
  二、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
  “素养表现型”教学提出将“知识结构化呈现”的策略,强调教师对学科知识要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引导学生将知识以结构的形式呈现,让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变成直观形象的存在,变成一个可以跟同学、朋友、老师分享的智慧。
  为了深入研究“素养表现型”教学,我校请来了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姜树华老师为我们做讲座。在讲座中,姜老师用自己的教学例子,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知识的结构化”。姜老师让学生练习用“衣”来组词。学生凭借自己日常积累的词汇,你一个我一个地说出许多带有“衣”的词语。虽然课堂上很是热闹,不过学生说出的词语是散乱的、无规律的,听过之后未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姜老师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这些看起来没有联系的词语串联了起来。如果用衣服的颜色,可以说出哪些词语,学生立刻想出了“黑衣、红衣、青衣、白衣”等词语;如果按照衣服穿的位置的不同,又可以组成词语“上衣,外衣、内衣”等;要是按照衣服的种类来组词,学生又想到了“棉衣、毛衣、大衣、风衣”。姜老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用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关于“衣”字的小小的词语网。
  姜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颇多。在课堂上,我也尝试着这样去做。《秋天》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学生学完拼音以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对词汇量积累不足的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上课之前,我曾了解过学生的学习基础,发现他们在用“叶”字组词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他们虽然知道“叶”表示树叶,但是依然不会正确使用“叶”字,甚至说出了“作业”和“夜晚”这样完全错误的词语。受姜老师讲座的启发,我想到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生掌握带“叶”字的词语。我告诉他们:春天,树叶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很嫩、很绿的,我们可以叫它“嫩叶”“绿叶”;秋天,树叶开始慢慢变黄,我们就可以叫它“黄叶”;当树叶开始枯萎,我们就叫它“枯叶”;当风把它吹落,我们就叫它“落叶”。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轻松地认识了“叶”字。通过想象叶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正确地掌握了关于“叶”字的词语,并将词语用季节这根线索联系在了一起。一个关于“叶”字的词语网便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教师在教学字词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方面轻松地掌握了生字词,另一方面也接触到了新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指导学生在组词的时候,不仅可以搜索自己的词库,还可以通过联想,或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寻找许许多多来自于生活的词汇。语文终究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中有着学习语文的最丰富的资源。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是一篇识字课文,“虫”是其中的一个生字。“虫”字学习并不难,许多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已经认识了“虫”字,也能够说出“小虫、飞虫、青虫、毛毛虫”之类的词语。既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基础,那课堂教学如果还是停留在复述词语上,学生就不会有任何的收获。所以,我校陈淼老师在“虫”字的教学上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陈老师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先出示“蟲”字的演变图。学生通过观察,惊奇地发现,原来“虫”过去的写法就像是在画一条长长的虫子,而且这条长虫和蛇极为相似。于是陈老师便告诉学生,以前人们说的长虫就是指蛇。接着,陈老师出示了“大虫”这个词,并询问学生什么是大虫?学生觉得大虫就是指大大的虫子。正当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理解“大虫”一词时,陈老师又出示了一张老虎的图片,告诉他们在古代人们有时也会把老虎叫大虫。学生听了觉得不可思议。正当他们还在回味新知识的时候,陈老师又告诉他们,“虫”除了可以表示“虫子”“蛇”“老虎”以外,还有其他的意思。这一系列的铺垫可以说是吊足了学生学习的胃口。看到学生兴趣正浓,陈老师娓娓道来:有些人特别喜欢看书,我们称他们为“书虫”。在陈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豁然开朗。其实自己以前也曾经这样使用过“虫”字,只是一直没有发现而已。陈老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你还能说出像‘书虫’这样的词语吗?”这时学生的思路已经彻底打开。有的学生说:“如果一个人很懒,我们叫他懒虫。”……
  我们都知道,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让他们端坐40分钟并认真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陈老师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虫”字,可谓妙趣横生,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学得有滋有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充满趣味的课堂中,学生欣赏到了中国文字神奇的变化,发现一个汉字居然能表达出这样截然不同的意思,这使得课堂又有了浓浓的语文味儿。陈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特殊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我们还在起步阶段。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继续注重实践运用,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放学,学校门口就人山人海。那么宽的龙蟠中路,被来接孩子的家长堵得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过。汽车是排成一条长龙,自行车、电瓶车则包围了校门,家长和孩子的喊叫声、汽车的喇叭声混杂在一起,怎一个“乱”字了得?  校门只能开成一条小缝,孩子们排着队从门缝里鱼贯而出,然后堵在门口四处张望,等着家长过来接过书包,递上零食,然后或钻进小车扬长而去,或爬上自行车、电瓶车左冲右突,挤出包围。只有少数孩子自己背着书包朝家
一、传递教育的敬畏之心  16年前,当我怀揣着教育梦想如愿踏上三尺讲台时,有幸遇到我教育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李利会。当时我跟着李老师实习,看到她的语文课生动有趣,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做像李老师这样有趣的教师,让学生觉得听课是种享受。记得那次我评讲语文练习册时,在写板书时写了一个常用字“表”,当时我自己根本没有在意,很快就板书完了。可是,课下李老师却给我指出来:“表”字的笔顺写错了,说我是先写三横再
春回光明园,那一望无际的花海泼泼洒洒,正开得热烈。在这热情洋溢的南国,一朵朵黄澄澄、金灿灿的向阳花,向上承接着属于自己的阳光,舒展着生命的活力。  我知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株向阳花……心若向阳花自开,人若向阳清风来。我们追寻着心向光明的教育,为孩子们开启一扇扇真善美的窗口,为孩子们的心灵洒上明媚的阳光,让孩子们阳光灿烂、优雅淡定、气度不凡,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幸福的乐园。  在这个教育的百花园里,每一
宇宙之大,细胞之微。生命存于浩瀚星空之下,也存于渺小介子之中。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选择进化,人类独有的寻求意义的特质,让人能够超越自身而思考。人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与宇宙同样“浩瀚”。  人类超越自我的橋梁是学习。人类的学习既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又是后天刻意训练的本领。人类的婴儿凭借“吮吸”和“抓握”两项本能,开始了学习。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宇宙,学习的过程是增加本领的过
课标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一直以来,习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统编本教材使用之前,习作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习作目标不清晰。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构建、思维发展、语言文字、审美鉴赏几个主要部分,而习作训练目标常常与单元整体和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分离,割裂了习作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二是习作教学内容无顺序。学生的认知
一、中低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王崧舟先生曾说过:“阅读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往往是一种灵魂的牧养。他们驰骋在文字的广袤大地,发现着自己的发现、惊叹着自己的惊叹、困惑着自己的困惑、回味着自己的回味。”从中不难看出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是小学教育的基础,阅读最基础的要求是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传统的课堂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学语言,眼界
无锡市东林小学是所百年老校,她的前身是闻名遐迩的东林书院。早在明朝,东林学派创始人顾宪成就已经制定了《东林会约》,约定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讲会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小会,会期三天。每次讲会推一人为主,讲解《四书》一章,而后与会者提问、讨论。这种“开放共讲、问学思辨”的书院文化浸润着东林的发展,成为了东林人的一种气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气质,我坚持进行“讲绘”课堂的语文教学研究。“绘”,一是指用笔等工具
1   这是一间三十多年前建筑的小房。   原先,这片地方是村里的地,后来城市扩建,就把这片地的一部分盖成了楼房,还用一小部分盖成了楼房的附属品——小房。   小房很小,只三四个平方,里面也就是放放自行车和一些杂物。那时候电动车还没有时兴,大众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这个一般人家都有,挺宝贝的。去上班时用钥匙打开小房推出自行车,下班回来再用钥匙打开小房推进自行车。小房虽小,却也很中用。   小
《漏》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漏》的趣味性、吸引力在于故事的曲折离奇。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第3~18自然段讲述了雨夜发生了曲折有趣的故事。第一个巧合:老虎和贼不怀好意地同时来到老婆婆家,正要做坏事时恰巧听到了老婆婆说“漏”,老虎和贼认为“漏”比自己还厉害,这成为了故事的起因;接下来的巧合:老虎和贼狼狈逃跑时,贼恰巧落在了虎背上,因为恰巧遇见一棵树摆脱了对方,因
近年来,课程改革日渐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乌鲁木齐市教师在此主题框架下围绕“学习策略”开展了行动研究。在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两位教师同课异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一课时,在“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环节中,两位教师运用相似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  学习,而呈现的学习过程、体现的教育理念却不同,引人思考。  【案例1】  师:《掌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边读书边思考。  (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