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初中英语读写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读写技能,渗透训练听说技能和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而对于语音、语义婴儿是有先天的、遗传的感知和辨识能力,对于语法的辨识却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何克抗教授还基于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提出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于教学实践,强调要抓住初中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采用“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交际型”教学相一致,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让学生采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师使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以外研社初中英语(新课标)教材为例,我们发现,英语课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兼顾听说,同时设计包括词汇、语法学习的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一般课文教学中编排的课文材料与听说课中的对话材料属于同一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不同语境条件下相同主题不同呈现方式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课文课中说写环节是根据阅读课文中积累的语法结构、词汇、功能语句、主题表达方式而设计的综合语言运用输出活动。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英语新课标和相关教学理论都强调初中英语教学应是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交际型、任务型教学,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目前,大部分教师虽然已经理解并接受了英语“交际型”教学的理念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努力尝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际进行英语读写课教学时,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会将大量精力放在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对课文支离破碎的翻译和分析上,“交际”则简单停留在背诵课文和对课文中关键功能语句的模仿交流上,“任务”凸显为对课文中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的反复练习。
● 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依托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项目成员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由一线教师反复实践再修正,最终形成了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新课标的要求及何克抗教授的教学理论为该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英语读写课的教学中,交际型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媒介支持下的教学互动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交际型教学不只是局限在简单的师生、生生的双向交际,它还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情境性,学生需要大量题材多样的语言输入材料作为语言输出运用的基础。
其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
3.拓展听读、深化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言的综合输出离不开大量的语言输入,多年来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仅仅依赖教材中课文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大量输入的要求。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为达成学生语言材料大量输入的目标,本环节要求教师精选3~5篇与课文主题相关、长度适中、难度适当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拓展阅读之用。拓展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目标,增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为学生的综合语言输出积累知识素材。拓展阅读是在基本达成课标的前提下对课标要求的深化和升华,显然它的处理深度应与课文教学有别。为了实现在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语言输入时渗透听力训练,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对精选的文字材料配音。对拓展阅读活动成效的反馈,只需有侧重的与学生简单交流,达到把握学生阅读情况,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到拓展阅读活动之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即可,无需反馈每一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情况。
拓展材料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主题相关性,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是为知识目标的深入落实和情感目标的升华服务的。其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包括文化、科技、文学、艺术和对深层次文化意识渗透的对话、故事、小说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在识记文化情境中灵活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学生进行愉悦阅读而获取知识,并逐渐提升英语阅读的兴趣。其四,材料选择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开掘、心智的健全和视野的开阔有促进作用。其五,材料选择考虑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中并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
4.说写表达、迁移运用
说写表达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反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拓展阅读环节大量的语言输入,此时设置说写表达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综合所学知识,实现语言迁移运用综合输出的目的。说写表达训练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课文仿编、创编、改写、续写、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情感表达,设置调查活动后反馈调查结果,围绕设定主题创编Dialoguage或者Story等。对学生写作作品的点评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生生共享、观摩互评、教师点评,通过这种形式增加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对优秀作品、优美语句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对其中错误之处针对全班进行纠正指导。教师在本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设置口语交际、口语表达或者是片段写作,保证学生参与度并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和综合输出能力的提高。
● 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要点
1. 教学活动设计
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如通过唱、玩、设计、调查、实验、编讲故事、对话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充分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和实践。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的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仅仅依赖教科书传授知识,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效落实了扩大语言输入量的目标,同时信息技术是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的重要工具,是学生根据个人学习习惯、阅读速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的有效支持工具,是学生之间交流协作、共享互评教学资源和学生作品的得力助手。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核心,信息技术只是教师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工具,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相反教师不应只为实现课堂热闹但低效的氛围而盲目使用信息技术。
3. 教学反馈、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时,应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充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采用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方式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效率的意识,要有用学生反馈和评价结果为后续教学活动调整服务的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初中英语读写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读写技能,渗透训练听说技能和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而对于语音、语义婴儿是有先天的、遗传的感知和辨识能力,对于语法的辨识却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何克抗教授还基于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提出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于教学实践,强调要抓住初中生的语言学习关键期,采用“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交际型”教学相一致,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让学生采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师使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以外研社初中英语(新课标)教材为例,我们发现,英语课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兼顾听说,同时设计包括词汇、语法学习的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一般课文教学中编排的课文材料与听说课中的对话材料属于同一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不同语境条件下相同主题不同呈现方式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课文课中说写环节是根据阅读课文中积累的语法结构、词汇、功能语句、主题表达方式而设计的综合语言运用输出活动。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多年,英语新课标和相关教学理论都强调初中英语教学应是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交际型、任务型教学,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目前,大部分教师虽然已经理解并接受了英语“交际型”教学的理念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努力尝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际进行英语读写课教学时,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会将大量精力放在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对课文支离破碎的翻译和分析上,“交际”则简单停留在背诵课文和对课文中关键功能语句的模仿交流上,“任务”凸显为对课文中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的反复练习。
● 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依托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项目成员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由一线教师反复实践再修正,最终形成了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新课标的要求及何克抗教授的教学理论为该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英语读写课的教学中,交际型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媒介支持下的教学互动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交际型教学不只是局限在简单的师生、生生的双向交际,它还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情境性,学生需要大量题材多样的语言输入材料作为语言输出运用的基础。
其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

3.拓展听读、深化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言的综合输出离不开大量的语言输入,多年来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仅仅依赖教材中课文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大量输入的要求。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为达成学生语言材料大量输入的目标,本环节要求教师精选3~5篇与课文主题相关、长度适中、难度适当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拓展阅读之用。拓展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深化教学目标,增大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为学生的综合语言输出积累知识素材。拓展阅读是在基本达成课标的前提下对课标要求的深化和升华,显然它的处理深度应与课文教学有别。为了实现在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语言输入时渗透听力训练,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对精选的文字材料配音。对拓展阅读活动成效的反馈,只需有侧重的与学生简单交流,达到把握学生阅读情况,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到拓展阅读活动之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即可,无需反馈每一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情况。
拓展材料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主题相关性,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是为知识目标的深入落实和情感目标的升华服务的。其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包括文化、科技、文学、艺术和对深层次文化意识渗透的对话、故事、小说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在识记文化情境中灵活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学生进行愉悦阅读而获取知识,并逐渐提升英语阅读的兴趣。其四,材料选择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开掘、心智的健全和视野的开阔有促进作用。其五,材料选择考虑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中并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
4.说写表达、迁移运用
说写表达是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反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拓展阅读环节大量的语言输入,此时设置说写表达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综合所学知识,实现语言迁移运用综合输出的目的。说写表达训练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课文仿编、创编、改写、续写、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情感表达,设置调查活动后反馈调查结果,围绕设定主题创编Dialoguage或者Story等。对学生写作作品的点评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生生共享、观摩互评、教师点评,通过这种形式增加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对优秀作品、优美语句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对其中错误之处针对全班进行纠正指导。教师在本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设置口语交际、口语表达或者是片段写作,保证学生参与度并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和综合输出能力的提高。
● 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要点
1. 教学活动设计
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如通过唱、玩、设计、调查、实验、编讲故事、对话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充分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和实践。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的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仅仅依赖教科书传授知识,有限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效落实了扩大语言输入量的目标,同时信息技术是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的重要工具,是学生根据个人学习习惯、阅读速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的有效支持工具,是学生之间交流协作、共享互评教学资源和学生作品的得力助手。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核心,信息技术只是教师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工具,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相反教师不应只为实现课堂热闹但低效的氛围而盲目使用信息技术。
3. 教学反馈、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时,应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充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采用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评价方式占用过多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效率的意识,要有用学生反馈和评价结果为后续教学活动调整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