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数据在人机智能融合发展中的意义及逻辑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数据”在本文中指以数据形式加以表达的新闻源相关信息的初始记录.本文认为,物联网环境给传媒业带来的最大变革来自对数据的认知.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理解,更是新闻观念的进化.源数据对于报道客观事实、辨伪、溯源、核证、识别、比对、推断、预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将带来对新闻传统业务和媒体技术的影响,还将引起观念、方法乃至传媒业务模式方面的变革.
其他文献
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媒介呈现方式为反恩人与动物的关系打开了广阔的伦理空间,体现了对动物的人道主义情怀.但也应当注意到,一系列媒介程式遮蔽下的野生动物与被营造的自然,会让受众对自然的敏感度降低而非增强.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大象北迁”媒介报道中人与非人类动物的关系建构,第二部分追溯道德视角下动物地位的变化,继而探讨动物权利及新闻价值如何取得平衡.
灰色网络舆情既对社会观念、群体行为模式产生潜在的影响,也是发现民意民情的机遇.灰色网络舆情主要有以借喻为主的影射手法、以反讽为主的春秋笔法两种表现形式,其动因可归纳为经济获利、政治目的 、公众表达诉求三个层面.灰色网络舆情具有受众群体同质性较高、早期识别难度大、处理尺度难以把握、刚性干预效果差等传播特征.据此,需党委政府、媒体平台、专家学者、社会公众整体联动,以构建灰色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
30年来,他一直耕耘在对外报道的一线,发表过上千篇专稿、专栏稿、评论等,被近百家境外媒体广泛刊载;他作为团队负责人参与、统筹了许多专项舆论引导任务,承担了大量中国新闻社文字通稿和专稿稿件编辑、选题策划及内容把关等工作,在国际传播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他就是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得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原总编辑王丹鹰.
期刊
自动化新闻生产模式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但也引发了个体隐私泄露、价值导向偏移以及算法“透明度”不足等伦理问题,制约着新闻传播生态的构建.对此,需采取廓清写作机器人应用的伦理责任、强化自动化新闻生产的顶层设计、构建人机合作的“新闻把关”机制以及提升写作机器人应用的技术水平等措施予以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创新理念,要求把握好时与势,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意义深远而紧迫.新闻传播杂志是为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传播学研究服务的,必须把握时与势,展现新时代风采;加强策划,凸显杂志特色,以此来促进业界和学界的相通相融,互动互促,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做出与时俱进的开拓与创新.
本文通过一年中四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蹲点采访的经历,总结了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采访技巧,以及如何以质朴的语言、感人的细节来打动读者的写作手法.典型人物报道重在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核,通过人物故事彰显时代精神,进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弘扬鼓舞人心的正能量.
本研究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公共卫生事件科普报道如何通过话语构建实现对科学话语的准确转译与传播.研究发现,科学与媒体围绕边界竞逐的话语实践逐渐从挪用走向互融,科学思维融入科普内容生产的实践中.
王海,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中国青年报新闻短视频品牌“青蜂侠”创始人与负责人.他带领“青蜂侠”从一个“三无”小组发展为新闻短视频“国家队”品牌产品.作为媒体转型与融合的一线实践者,王海及其“青蜂侠”团队如何生产新闻短视频?他们眼中“好”的短视频是怎样的?如何看待记者、网民素材、专业产品之间的关系?流量洪流中专业媒体人与新闻学子该如何锚定自己的位置?我们就这些问题对王海进行了深访.
期刊
本文以公共危机事件的情绪传播为研究主题,从符号、情境、认知三个角度分析了其生成机制的内在逻辑:群体情绪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话语符号完成与大众的情绪连接,并在事件“涉权”化及传播群体化的背景中触发了传播的情境,加上负向情绪引发的认知偏差,共同导致了高度语境化的情绪话语.
当前网络生态存在着核心价值引领能力不足、畸形审美文化凸显等深层次问题,给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网络生态治理需要文明、科学、依法进行,防范治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