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上皮细胞IgG的分泌及其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讨阴道上皮细胞IgG的分泌及其抗白假丝酵母菌的作用。

方法

(1)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正常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细胞中IgG的表达情况。(2)以下实验分为3组,VK2/E6E7细胞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0、1∶1,即为酵母菌+细胞(1∶10)组和酵母菌+细胞(1∶1)组;以不加入白假丝酵母菌,单纯培养的VK2/E6E7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组VK2/E6E7细胞培养24 h后的生长状况;ELISA法检测3组VK2/E6E7细胞分别培养0、3、6、12、24、48 h后上清液中IgG的含量。

结果

(1)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显示,VK2/E6E7细胞呈多角形,细胞核呈淡蓝色,IgG表达于细胞质,呈强阳性表达,为弥漫的棕褐色染色颗粒;阴性对照细胞仅见淡蓝色细胞核,未见棕色染色颗粒。(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组VK2/E6E7细胞培养24 h后,空白对照组细胞轮廓清晰,折光性强,细胞核较大,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铺路石样外观。酵母菌+细胞(1∶10)组白假丝酵母菌开始发芽、呈球拍状,部分向菌丝相转化,生长密度较低;细胞与白假丝酵母菌相互靠近,细胞的折光性降低,细胞质内出现空泡和黑色小颗粒,细胞形态较完整。酵母菌+细胞(1∶1)组可见白假丝酵母菌对细胞具有明显的侵袭作用,假菌丝密集交错、生长旺盛,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散大,细胞膜形态不完整,细胞崩解,细胞间连接松散,部分区域细胞脱落、凋亡。ELISA法检测显示,分别培养0、3、6、12、24、48 h, 3组细胞上清液中IgG的含量在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酵母菌+细胞(1∶10)组细胞上清液中IgG的含量在3、6、12、24 h时分别与酵母菌+细胞(1∶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白假丝酵母菌与VK2/E6E7细胞的比例为1∶1且共同培养24 h时,IgG的含量最高,为(1.61±0.05)μg/ml。

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对阴道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侵袭作用,并随着白假丝酵母菌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侵袭作用增强。阴道上皮细胞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同培养后可减少上皮源性IgG的分泌。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缝合成形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手术止血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住院治疗的PPP产妇38例,行剖宫产术时彻底清除胎盘后,行子宫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缝合成形术,以处理胎盘附着部位的术中急性大出血,部分辅以子宫动脉结扎术。对3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PPP产妇中合并胎盘植入者18例,占4
期刊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实施TOLAC 614例,回顾性分析其中既往有1次剖宫产术史、单活胎、孕周≥28周的586例TOLAC孕妇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TOLAC成功者[即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组]481例,TOLAC失败中转剖宫产者(TOLAC失败组)105例;另选取同期剖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6—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检测阴道微生态及HPV分型的1 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 261例患者中,HPV感染者328例,HPV感染率26.01%(328/1 261);328例HPV感染者中,患阴道感染性疾病者219例(66.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