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青生说:“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1]要探索这个命题是真假性,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艺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艺术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捕捉于观察之后,将五感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感性的加工处理,最后将其用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写照,将现实生活加入了个人感情色彩和思考。艺术的主体是人,艺术离不开人,也就是说艺术是人与社会发生关系之后而产生的,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电影等。
关键词:艺术,艺术家,真命题,伪命题
是不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艺术家?在中国汉语词典中,艺术家是指那些具有高度审美能力、高超的创作技巧、从事艺术创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艺术家。[2]艺术家通常是指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品味的人群,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了较高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有人是艺术家,有人不是艺术家。术业有专攻,就如同康定斯基、赖特、塞尚是艺术家,华罗庚、阿兰麦席森图灵、约瑟夫约翰汤拇逊不是艺术家。
如果将"没有人"表示为P,"艺术家"表示为M,"没有人是艺术家"就可以理解为P是M,"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可以理解为-P是M,那么-P就等于P。在我看来"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是个伪命题,如果将"没有人"替换为"所有人",这句话就变为"所有人是艺术家,所有人不是艺术家"。就如同鲍伊斯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这句话完全否定了艺术家和非艺术家之间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它不是艺术社会的乌托邦理想,而是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品质。或许我们不应该将艺术家的性质和定义这与其他专业领域孤立地划分开来,当艺术融入到生活中时,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具体是做什么,只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和“人人是艺术家”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艺术,也没有日常,艺术即日常,日常即艺术!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所有东西都可以将它们统称为“艺术品”,这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区别,意味着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没有任何差别。
反而言之,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也就等同于否定了艺术的概念,没有艺术,有何来艺术家?既然有"艺术"一词,必然就有从事艺术的人,可以推出有一定有人是艺术家。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家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将"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中的"没"字删去,整个命题就变成了"有人是艺术家,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时候整个命题就是一个真命题。
艺术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大众对于艺术的理解都是各抒己见,所以艺术没有好和坏的绝对区分,而是进入一种"有趣"和"无趣"的主观臆断。在艺术的领域中虽然不能实现绝对民主,但是起码能够做到相对的言论自由,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文化民主畅所欲言,无论女权主义、自由主义、精英主义还是二元论等等,都是被许可的。如果艺术判断基于这样的原则在极端的情况下,朱青生意识到他所说的“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是艺术家”,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中的一种分裂症,那么艺术和生活的区分也就被扬弃了。
在明确艺术的概念进行分析之后,命题中还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同时也是从事艺术的主体——人,创作者对于世界的沉思是一种精神体现,这意味着着艺术是建立在特定人境基础之下,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方法之一。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是对他个人思想维度的一种提炼。艺术家通过普世的语言,突破诸多局限,直面人心。艺术介于社会是一种调和剂,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艺术是一种成立,而成立是具备条件的,追认就是艺术成立的重要原则,从空间、时间的维度展开,黑格尔对艺术的划分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种是金字塔式的形式大于功能的象征主义,一种是内容等于形式的古典主义,最后一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浪漫主义。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都反映了人的身体和思想,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人的意义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人,都是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古至今,任何伟大的艺术品都不是产生于人的合作,所以主体性确定人的本质源于自然,个性决定了人的本性来源于社会,主体性是艺术诞生的起点,个性则是艺术进步的中介。
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不是从经验中概括艺术创作的经验,而是用人文哲学来解释艺术的局限性。艺术是事物发展的实体,是人的本质的证明,人创造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证明其在虚无世界中的存在。因此艺术是人存在的方式和手段,艺术家只有经历过生活之后才能创作出真实的艺术。艺术作为人生的创造物,感性的存在,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因人而异,不能批量生产。
人的活力由感性创造,判断由理性创造,感性和理性构成了人的情感,在艺术领域为了更好的表达生命情感,感性的比重明显要大于理性,因为表达情感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生命力的诞生。[1]"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丧失了思辨而陷入自相矛盾,艺术也就没有情感和存在的依据。艺术的存在是艺术家存在的前提。艺术本身的词汇和表达是无限丰富的,艺术家的形象伴随着艺术产生。所以,从上述结论可以得出"沒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是一个虚假命题。它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由经验来判断的综合命题。也就是说,它不能证明它是正确的。也还没有充分证明是错误的命题中,存在着大量的伪命题。
注释:
[1] 朱青生. 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人在哪里?[J]. 美术观察,2003(04):11-12.
[2] 张展铭. 艺术大家——论传媒艺术家应具备的素质[J]. 科技视界,2016(07):142-143.
[3] 侯哲. 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2(03):130.
参考文献:
[1]朱青生. 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人在哪里?[J]. 美术观察,2003(04):11-12.
[2]张展铭. 艺术大家——论传媒艺术家应具备的素质[J]. 科技视界,2016(07):142-143.
[3]侯哲. 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2(03):130.
[4]王斐. 传统与当代的并存[J]. 电影评介,2014(22):84-86.
关键词:艺术,艺术家,真命题,伪命题
是不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艺术家?在中国汉语词典中,艺术家是指那些具有高度审美能力、高超的创作技巧、从事艺术创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艺术家。[2]艺术家通常是指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品味的人群,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了较高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有人是艺术家,有人不是艺术家。术业有专攻,就如同康定斯基、赖特、塞尚是艺术家,华罗庚、阿兰麦席森图灵、约瑟夫约翰汤拇逊不是艺术家。
如果将"没有人"表示为P,"艺术家"表示为M,"没有人是艺术家"就可以理解为P是M,"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可以理解为-P是M,那么-P就等于P。在我看来"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是个伪命题,如果将"没有人"替换为"所有人",这句话就变为"所有人是艺术家,所有人不是艺术家"。就如同鲍伊斯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这句话完全否定了艺术家和非艺术家之间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它不是艺术社会的乌托邦理想,而是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品质。或许我们不应该将艺术家的性质和定义这与其他专业领域孤立地划分开来,当艺术融入到生活中时,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具体是做什么,只是一种生活的姿态。“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和“人人是艺术家”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艺术,也没有日常,艺术即日常,日常即艺术!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所有东西都可以将它们统称为“艺术品”,这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区别,意味着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没有任何差别。
反而言之,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也就等同于否定了艺术的概念,没有艺术,有何来艺术家?既然有"艺术"一词,必然就有从事艺术的人,可以推出有一定有人是艺术家。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家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将"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中的"没"字删去,整个命题就变成了"有人是艺术家,有人不是艺术家",这时候整个命题就是一个真命题。
艺术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大众对于艺术的理解都是各抒己见,所以艺术没有好和坏的绝对区分,而是进入一种"有趣"和"无趣"的主观臆断。在艺术的领域中虽然不能实现绝对民主,但是起码能够做到相对的言论自由,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文化民主畅所欲言,无论女权主义、自由主义、精英主义还是二元论等等,都是被许可的。如果艺术判断基于这样的原则在极端的情况下,朱青生意识到他所说的“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是艺术家”,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中的一种分裂症,那么艺术和生活的区分也就被扬弃了。
在明确艺术的概念进行分析之后,命题中还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同时也是从事艺术的主体——人,创作者对于世界的沉思是一种精神体现,这意味着着艺术是建立在特定人境基础之下,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方法之一。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是对他个人思想维度的一种提炼。艺术家通过普世的语言,突破诸多局限,直面人心。艺术介于社会是一种调和剂,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艺术是一种成立,而成立是具备条件的,追认就是艺术成立的重要原则,从空间、时间的维度展开,黑格尔对艺术的划分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种是金字塔式的形式大于功能的象征主义,一种是内容等于形式的古典主义,最后一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浪漫主义。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都反映了人的身体和思想,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人的意义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人,都是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古至今,任何伟大的艺术品都不是产生于人的合作,所以主体性确定人的本质源于自然,个性决定了人的本性来源于社会,主体性是艺术诞生的起点,个性则是艺术进步的中介。
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不是从经验中概括艺术创作的经验,而是用人文哲学来解释艺术的局限性。艺术是事物发展的实体,是人的本质的证明,人创造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证明其在虚无世界中的存在。因此艺术是人存在的方式和手段,艺术家只有经历过生活之后才能创作出真实的艺术。艺术作为人生的创造物,感性的存在,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因人而异,不能批量生产。
人的活力由感性创造,判断由理性创造,感性和理性构成了人的情感,在艺术领域为了更好的表达生命情感,感性的比重明显要大于理性,因为表达情感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生命力的诞生。[1]"没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丧失了思辨而陷入自相矛盾,艺术也就没有情感和存在的依据。艺术的存在是艺术家存在的前提。艺术本身的词汇和表达是无限丰富的,艺术家的形象伴随着艺术产生。所以,从上述结论可以得出"沒有人是艺术家,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是一个虚假命题。它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由经验来判断的综合命题。也就是说,它不能证明它是正确的。也还没有充分证明是错误的命题中,存在着大量的伪命题。
注释:
[1] 朱青生. 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人在哪里?[J]. 美术观察,2003(04):11-12.
[2] 张展铭. 艺术大家——论传媒艺术家应具备的素质[J]. 科技视界,2016(07):142-143.
[3] 侯哲. 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2(03):130.
参考文献:
[1]朱青生. 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人在哪里?[J]. 美术观察,2003(04):11-12.
[2]张展铭. 艺术大家——论传媒艺术家应具备的素质[J]. 科技视界,2016(07):142-143.
[3]侯哲. 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2(03):130.
[4]王斐. 传统与当代的并存[J]. 电影评介,2014(2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