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人,生下来就注定会被无数人关注,方静便是如此。如果不是现在的主持人身份,方静的人生之路依然可以有很多美好的选择——她有可能成为一个众人追捧的歌星,因为她完全具备这样的潜质,4岁时已经成为北京城里家喻户晓的童星;她有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家或翻译,因为她有绝好的机会,高中即将毕业时,被保送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但是,面对一次次令人垂涎的绝好机遇,方静做出了一次次令人费解的决定——放弃!她选择的,是在当时并没有那么风光,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有什么意思的主持人的工作。
或许这就是缘分,方静和主持工作的缘分。这份不因自己喜欢而选择的职业,却因自己多年的努力而热爱,也因这份热爱而坚定执著,“我选择这个职业完全是盲目的,工作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值得你用一生的时间、用一生中的每一天去学习。”神童般的青少年时光
天生一副好嗓子的方静从4岁左右就开始捏着兰花指有模有样地唱着《白毛女》、《南泥湾》,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北京城,方静的“名号”可是响当当的。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看了方静的演出都大为惊叹:“民歌要后继有人啊。”论起出镜率,“童星”方静的出镜率一点不比“主持人”方静少:“那时候我每天的演出安排得满满的,从剧场到广播电台,每天就是唱啊唱啊的,北京人要是看场演出,演员里一准儿有我。”甚至连郭兰英都主动登门,要求收方静为弟子。“那时候她的嗓音条件特别好,音域也很宽,可以很轻松地唱到高C……假如让我预测,我觉得如果她一直走下去,未来应该是一条星光灿烂的路。”这是郭兰英对方静的评价,话语中透露出遗憾和惋惜。如果方静一直坚持唱下去,央视或许少了一名好主持人,但民歌领域一定会出现一位受人追捧的“角儿”。
离开歌唱舞台的方静迅速在学习的“舞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神童班”就读的方静虽然经常会被安排演出,但却并没有太多影响到她的学习成绩。1989年,即将高中毕业的方静被保送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不必再经过“黑色七月”而直接进入名校,是何等的荣耀和幸运,更何况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是外交部选拔人才的首选之地。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又一次被方静放弃了。在当时电视普及率不高、播音主持远不及现在风光的情况下,方静却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北京传媒大学的前身)。在大多数人眼里,方静绝对是干了一件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蠢事儿,甚至连方静自己在进“广院”读书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捡的这个“芝麻”究竟有什么“内容”,直到上了大学之后,方静才知道,将来自己很有可能当主持人。知性女人的理性主持
踏上北京广播学院求学之路的方静,并不像在歌唱舞台上那样受“待见”,虽然有的专业老师认为唱过民歌的方静嗓音很有特点,但也有老师认为她的气息不够,声音发飘,在播音上发展未必有优势。在班里老师更加看好文清、王雪纯等人,但这并不能阻碍执拗的方静继续释放自己的热情。就是带着这股执拗劲儿和满腔热情,方静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并在不断的“角色”转换中继续着这种不服输的执拗,直到人们慢慢注意到她,喜欢上她。看过方静小时候表演的观众又一次在电视上邂逅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时,会禁不住嘀咕:“这俩方静是同一个人吗?当初唱《南泥湾》那个乖巧的小丫头怎么就板着脸主持《焦点访谈》了”?
在人才辈出、美女如云的央视主持人中,方静的长相并不出众,但她身上那股淡定自若而又生动无比的气韵却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最初的《中国新闻》、《东方时空》还是《焦点访谈》、《国际观察》、《防务新观察》,无论采访高官还是百姓,方静给观众的印象总是冷静、从容、不卑不亢。每天,方静都能收到很多的观众来信,这其中有赞扬、有激励,有人甚至直接在信件中表达爱慕。
然而,从小就是神童,学业、工作样样棒的方静,也并不是所向无敌的。比如当年从播音员转型做深度人物专访记者的方静终于在自己的主动请缨下进入央视名牌节目《东方时空》,而首次登台并没有亮好相。“那是采访冯小刚。采访前冯小刚显然做了准备,侃起来滔滔不绝,我不知如何下嘴。就听耳机里导播跟我说:‘你插话,别让他说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打断他的话。那天他说起自己新拍的电影,兴致很高,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阻止他说下去,直到制片人从耳机里愤怒地跟我说:‘你不能再让他说了!’”
这在方静印象中最糟糕的一次采访一直让她耿耿于怀,也正是那次
“惨痛”的经历,又一次触动了方静心底那根“执拗”的弦,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最好的!
在中文节目主持人中,方静的英文水平是相当好的,甚至不逊色于那些科班出身的英语节目主持人。没有人要求她一定具备优秀的英文能力,但长期不间断苦练的方静认为这是自己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样一条新闻,方静的播音效果总能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方静的“诀窍”是;“每。一次播新闻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此刻说的事件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果进一步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在一切都了然于心的情况下,方静会选择最适当的语态来表述一条新闻,并将自己对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的认知传达给观众。此外,工作的忙碌,方静仍然没有放弃充实自我的机会,她曾用业余时间在北京大学进修社会学的研究生课程、还申请去国外进修……对于这一切的执著与努力,方静认为是性格使然:“说真的,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好每件事。年轻时,我需要倾力工作、学习,将来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与其说方静能在央视主持这么多名牌栏目是幸运的,倒不如说她总是时刻准备着才会牢牢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据说叫“静”的人都不静,但方静却是真的能静下来,她了解自己“不是做综艺的那块料”——“李咏的煽情,白岩松的滔滔不绝,这都是我所不具备的,不具备的就不要往那个方向去努力,找准自己适合的事去做”。于是,方静开始“顽固”地延续其冷峻的主持风格,无论是《焦点访谈》,还是《防务新观察》,在抑或动荡骚乱、抑或绑架恐怖的事件背后,方静总能以自己严谨、理性的主持风格让观众看清事件的本质。静极生动,冷静的方静反而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主持特色。
或许这就是缘分,方静和主持工作的缘分。这份不因自己喜欢而选择的职业,却因自己多年的努力而热爱,也因这份热爱而坚定执著,“我选择这个职业完全是盲目的,工作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值得你用一生的时间、用一生中的每一天去学习。”神童般的青少年时光
天生一副好嗓子的方静从4岁左右就开始捏着兰花指有模有样地唱着《白毛女》、《南泥湾》,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北京城,方静的“名号”可是响当当的。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看了方静的演出都大为惊叹:“民歌要后继有人啊。”论起出镜率,“童星”方静的出镜率一点不比“主持人”方静少:“那时候我每天的演出安排得满满的,从剧场到广播电台,每天就是唱啊唱啊的,北京人要是看场演出,演员里一准儿有我。”甚至连郭兰英都主动登门,要求收方静为弟子。“那时候她的嗓音条件特别好,音域也很宽,可以很轻松地唱到高C……假如让我预测,我觉得如果她一直走下去,未来应该是一条星光灿烂的路。”这是郭兰英对方静的评价,话语中透露出遗憾和惋惜。如果方静一直坚持唱下去,央视或许少了一名好主持人,但民歌领域一定会出现一位受人追捧的“角儿”。
离开歌唱舞台的方静迅速在学习的“舞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神童班”就读的方静虽然经常会被安排演出,但却并没有太多影响到她的学习成绩。1989年,即将高中毕业的方静被保送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生来说,不必再经过“黑色七月”而直接进入名校,是何等的荣耀和幸运,更何况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是外交部选拔人才的首选之地。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却又一次被方静放弃了。在当时电视普及率不高、播音主持远不及现在风光的情况下,方静却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北京传媒大学的前身)。在大多数人眼里,方静绝对是干了一件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蠢事儿,甚至连方静自己在进“广院”读书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捡的这个“芝麻”究竟有什么“内容”,直到上了大学之后,方静才知道,将来自己很有可能当主持人。知性女人的理性主持
踏上北京广播学院求学之路的方静,并不像在歌唱舞台上那样受“待见”,虽然有的专业老师认为唱过民歌的方静嗓音很有特点,但也有老师认为她的气息不够,声音发飘,在播音上发展未必有优势。在班里老师更加看好文清、王雪纯等人,但这并不能阻碍执拗的方静继续释放自己的热情。就是带着这股执拗劲儿和满腔热情,方静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并在不断的“角色”转换中继续着这种不服输的执拗,直到人们慢慢注意到她,喜欢上她。看过方静小时候表演的观众又一次在电视上邂逅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时,会禁不住嘀咕:“这俩方静是同一个人吗?当初唱《南泥湾》那个乖巧的小丫头怎么就板着脸主持《焦点访谈》了”?
在人才辈出、美女如云的央视主持人中,方静的长相并不出众,但她身上那股淡定自若而又生动无比的气韵却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最初的《中国新闻》、《东方时空》还是《焦点访谈》、《国际观察》、《防务新观察》,无论采访高官还是百姓,方静给观众的印象总是冷静、从容、不卑不亢。每天,方静都能收到很多的观众来信,这其中有赞扬、有激励,有人甚至直接在信件中表达爱慕。
然而,从小就是神童,学业、工作样样棒的方静,也并不是所向无敌的。比如当年从播音员转型做深度人物专访记者的方静终于在自己的主动请缨下进入央视名牌节目《东方时空》,而首次登台并没有亮好相。“那是采访冯小刚。采访前冯小刚显然做了准备,侃起来滔滔不绝,我不知如何下嘴。就听耳机里导播跟我说:‘你插话,别让他说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打断他的话。那天他说起自己新拍的电影,兴致很高,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阻止他说下去,直到制片人从耳机里愤怒地跟我说:‘你不能再让他说了!’”
这在方静印象中最糟糕的一次采访一直让她耿耿于怀,也正是那次
“惨痛”的经历,又一次触动了方静心底那根“执拗”的弦,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最好的!
在中文节目主持人中,方静的英文水平是相当好的,甚至不逊色于那些科班出身的英语节目主持人。没有人要求她一定具备优秀的英文能力,但长期不间断苦练的方静认为这是自己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样一条新闻,方静的播音效果总能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方静的“诀窍”是;“每。一次播新闻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此刻说的事件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果进一步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在一切都了然于心的情况下,方静会选择最适当的语态来表述一条新闻,并将自己对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的认知传达给观众。此外,工作的忙碌,方静仍然没有放弃充实自我的机会,她曾用业余时间在北京大学进修社会学的研究生课程、还申请去国外进修……对于这一切的执著与努力,方静认为是性格使然:“说真的,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好每件事。年轻时,我需要倾力工作、学习,将来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与其说方静能在央视主持这么多名牌栏目是幸运的,倒不如说她总是时刻准备着才会牢牢抓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据说叫“静”的人都不静,但方静却是真的能静下来,她了解自己“不是做综艺的那块料”——“李咏的煽情,白岩松的滔滔不绝,这都是我所不具备的,不具备的就不要往那个方向去努力,找准自己适合的事去做”。于是,方静开始“顽固”地延续其冷峻的主持风格,无论是《焦点访谈》,还是《防务新观察》,在抑或动荡骚乱、抑或绑架恐怖的事件背后,方静总能以自己严谨、理性的主持风格让观众看清事件的本质。静极生动,冷静的方静反而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主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