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光镊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来源 :中国激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859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捕获与操纵微观粒子的重要手段,光镊技术因其具有非接触和高精度操控等优势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应用。飞秒激光超高的峰值功率能够有效激发被捕获物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同时超短的脉冲输出可以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更小的热效应,从而在光学微操控中展现出特有的优势。本文综述了飞秒激光光镊的研究进展,详细讨论了其中涉及的非线性效应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种高光束质量、高重复频率的光纤-固体混合皮秒Innoslab放大器,种子源由全光纤激光器以及端面泵浦双通放大器组成,输出平均功率4.5 W的种子光注入到Innoslab放大器中进行放大,在泵浦功率117 W时获得了平均功率28.4 W、脉冲宽度10.6 ps、重复频率18 MHz的皮秒激光放大输出,光-光转换效率达到20.4%。在Innoslab放大器中,基于热透镜效应补偿设计了Innoslab放大器谐振腔,通过增加种子光与增益介质的重叠面积提高放大器的提取效率。为减小板条晶体厚度方向上的热透镜效
研究了激光雷达远距离探测时信号光的空间相干特性和接收口径尺寸对外差探测的归一化载噪比RnCN和视场角Ωf的影响。采用激光雷达远距离探测模型,给出部分相干光探测时RnCN的一般表达式和相应的接收理论。进一步数值模拟分析显示:当高斯型本振光斑尺寸大于接收口径大小时,RnCN达到饱和状态;空间相干长度和口径半径的增加都能提高RnCN,但会导致Ωf的降低。在理论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RnCN和Ωf的乘积正比于λ2,且此关系不受回波信号相干特性的影响。最后给出Hufnagel-Valley 5/7湍流模型下探测高
利用水热法经过或未经过进一步热处理合成LuVO4∶Eu3 亚微米(或纳米)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致发光光谱、衰减曲线对所得的荧光粉进行性能表征。LuVO4∶Eu3 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在275 nm的吸收峰主要来源于Eu→O电荷跃迁, Eu3 的f-f跃迁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有395 nm和 466 nm两个强峰。从最佳掺杂摩尔分数的LuVO4∶8%Eu3 荧光粉中观察到Eu3 在619 nm 处强烈的发射峰对应于5D0→7F2跃迁。实验结果表明LuVO4∶Eu3 可作为潜在的红色荧光
期刊
为了制备出低毒且性能优异的磁性荧光复合材料,选用发光稳定且生物相容性高的碳量子点(CQDs)作为荧光探针,分别采用一步水热法和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荧光性能优异的CQDs和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Fe3O4),再以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柠檬酸(CA)修饰Fe3O4,得到表面富含功能性羟基和羧基的Fe3O4/CA,通过偶联剂乙二胺将CQDs与Fe3O4/CA连接,成功制得Fe3O4/CA@CQDs磁性荧光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显微镜及透射
提出并演示了一种基于声光调制器(AOM)主动调Q的环形腔双包层光纤激光器获得窄线宽、窄脉宽和高重复频率激光脉冲的方法。通过在腔内采用以双包层增益光纤作为输入尾纤的泵浦剥离器来缩短腔长,可以降低增益光纤正向放大自发辐射(ASE)的反射,抑制其ASE的增益自饱和效应,使腔内有效增益增大,窄线宽调Q脉冲可在环形腔中快速建立,从而不仅可使调Q脉冲脉宽变窄,还允许其重复频率大幅提升。在7 W泵浦功率下,所提出的调Q光纤激光器获得了线宽和脉宽分别窄至0.16 nm和10.4 ns、重复频率高达150 kHz的调Q激光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1∶10000比例尺立体卫星,高分七号(GF-7)卫星搭载的全波形激光测高仪和双线阵光学相机为全球范围内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途径。为确定激光脚点在双线阵立体影像中的位置,进而实现两者的复合测绘功能,监视激光指向的足印相机和双线阵相机一般需要在白天同时工作,以确定激光光斑在双线阵相机图像坐标系下的位置。采用同步曝光模式时,足印相机中的光斑图像往往与地物和云层重叠,在强背景噪声条件下由足印相机图像提取的光斑中心精度较差,甚至无法提取光斑中心。基于多轨足印相机图像的分析,激光器在连
KBA(即改进的KB)X射线显微镜是一个非共轴掠入射反射成像系统。它由一组互相垂直的球面反射镜组成。为了减少视场倾斜,提高成像质量,必须确定掠入射角和确定光阑的位置。因此编制了一套程序分析了他们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根据分析的结果我们设计了一套KBA显微镜系统,它是一种消像散系统,且使像面倾斜明显降低,在2 mm视场的范围内,分辨率可以达到5~7 μm。
期刊
最近在中心激光装置上所进行的实验中,清楚地观察到复合碳等离子体中增益gl~的18.2 nm自发辐射放大。直径7 μm的碳丝,由火神Nd玻璃激光器系统照射。使用这种方案已在表面涂LiF的细碳丝靶上获得了更短的波长。初步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已在氟的8.1 nm巴耳末α跃迁上获得增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