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价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长期手术疗效.方法 对过去11年间(1997年9月至2008年9月)收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次行手术治疗,并能长期随访到的48例81只眼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小梁切开术与联合手术者间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492);在随访超过4年者中:Kaplan-Meier分析显示行小梁切除术与联合手术者成功率曲线下降较平稳,其
【机 构】
:
523110,东莞,中山大学附属东莞东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523110,东莞,中山大学附属东莞东华医院,523110,东莞,中山大学附属东莞东华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长期手术疗效.方法 对过去11年间(1997年9月至2008年9月)收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次行手术治疗,并能长期随访到的48例81只眼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小梁切开术与联合手术者间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492);在随访超过4年者中:Kaplan-Meier分析显示行小梁切除术与联合手术者成功率曲线下降较平稳,其中联合手术者成功率曲线下降最缓慢,但小梁切开术曲线下降较明显(P=0.022).结论 长期随访(≥4年)能更好地评价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术后长期临床疗效;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远期成功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以联合手术组成功率曲线下降最缓慢,其次是小梁切除术组,小梁切开术组成功率曲线下降最明显.术后远期的手术成功率与术后患者随访的依从性相关,患者依从性好术后远期的手术成功率高。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使用拉坦前列腺素前后24h眼压曲线的变化,评价其24 h降眼压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24 h眼压监测患者的病历,筛选出使用拉坦前列腺素进行初次治疗的POAG患者.比较在用药前后24 h眼压曲线的变化.眼压测量使用回弹式眼压计,测量时间点为10:00、14:00
患者女,20岁.2012年8月10日因“发热、咽痛”服用“扑感敏”药,3天后渐出现口唇、颜面、胸背部、四肢近端密集红色皮疹,口腔黏膜破溃,轻微瘙痒,口腔疼痛,无法进食,眼分泌物多,视物模糊,仍有发热,伴畏冷,偶感胸闷,无关节疼痛,无光过敏,无口干,就诊外院,予“头孢硫脒、泮托拉唑、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等处理,皮疹无明显好转,2012年8月15日转我院,皮肤科拟“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收住院,既往: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易行且准确率高的测量主导眼的方法;研究屈光矫正时强调主导眼优势对近视加深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做屈光检查的466例近视患儿用三种不同方法:手指法、卡洞法、Worth四点法分别检查每位患儿的主导眼;筛查出78例双眼等效球镜度为中低度近视且屈光参差<-1.00 D,矫正视力≥1.0,且均为右眼为主导眼的近视患儿随机分成两
目的 研究新鲜硬腭黏膜片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下的表现,为评价采用新鲜硬腭黏膜片重建眼睑后层的手术方式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依据.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6年6月2010年11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应用硬腭黏膜片移植联合眼周皮瓣转移重建眼睑术中,取新鲜硬腭黏膜片立即进行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二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下检查新鲜的硬腭黏膜片分为上皮层和固
文中介绍了眶脂肪在眼部的分布为中央部和外周部脂肪,外周部脂肪根据其在眶前后部又分为眶前及眶后部脂肪,而眶前部脂肪中重点介绍了上下睑脂肪垫的解剖特点及生理功能,并介绍了眶部脂肪异常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患者男,58岁.于2011年12月8日首诊我院眼科门诊.主诉:右眼睁眼困难3天,“上呼吸道感染”病史5天.否认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眼科检查:右眼上睑下垂完全遮挡眼球(图1).右眼视力:0.6,眼压:15 mm Hg,右眼上转、内转及下转完全受限,呈外斜视状态;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辉(-),瞳孔圆,直径6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眼底:
目的 评价β射线放射治疗患者角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应用90Sr-90Y眼科敷贴器对8例(8只眼)角膜新生血管患者行β射线放射治疗.治疗期间每日检查视力、眼压,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随诊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照像,应用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计算公式,面积A (mm2) =CH/12×3.14 [r2-(r-VL)2][1]来评价疗
目的 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沉默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为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用脂质体将合成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反义寡核苷酸(PDGFR-αASODN)处理SRA01/04,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Hoechst33258荧光染料染色法分析细胞凋亡;RT-PCR检测PDGF-α受
目的 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在LASIK术后早期对泪液功能和角膜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2011年5月至6月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就诊的108例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56例(112只眼)和B组52例(104只眼).A组术后第一天开始滴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每天4次,使用1个月;B组术后第一天开始滴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天4次,使用1个月,作为对照.分
目的 研究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RLECs)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前囊膜染色技术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并为其是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研究.行RLECs体外培养,将不同浓度的ICG加入第二代RLECs中,分别在24 h、48 h、72 h采用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