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在间隔年绽放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东纯曾在《迟到的间隔年》中提及他理解的间隔年:“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只要走出第一步,下一步就会变得不为难”……像我这样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特别渴望拥有一个自己的间隔年。因为对自己的追求往往只有三分热情,兴致来的时候,我可以整日不停地钻研;兴致淡的时候,思想就像被关进了冰冻室,瞬间热情凝固,亦或是因为所谓的懒惰和退缩找借口,变得犹豫不决。
  我看惯了许多因分心而与理想失之交臂的女孩,我开始明白曾经的那些分心有多愚蠢,我差点就为无关紧要的琐事放弃了多年的奋斗目标,放弃了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我也曾为一些不痛不痒的事分心,而结果却是一个人品尝苦果,脸上冰冷的眼泪让我渐渐清醒,人间戏如何收场,又何必追问幕后的悲喜呢?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精彩的自己!
  而今,我算是感觉到男孩和女孩会有一个像两块同名磁铁‘相撞’距离不断拉大的过程,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于面对现实,人生正是如此,需要不断充电。同龄人中,貌似女孩会比男孩先成熟,最终的结局却是,男孩因为各种磨炼不断成熟,而女孩,会为了一些本不该纠结的事迷失方向。
  女孩的间隔年只是一个隐喻,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一种信仰,还有那句“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尤其对于那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女孩。
  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约定一起到西藏旅行,由于女孩工作的牵绊,男孩一个人去了。回来后,男孩一直郁郁寡欢,最后提出了分手,女孩以为他另结新欢,便同意了。
  时隔多年,一次邂逅,他告诉了她真相,并非他不爱她。他说:当他一个人置身在高海拔、孤独、缺氧的环境中时,甚至产生濒临死亡的错觉,他发觉彼此并非像强力胶一样,谁也离不开谁,爱情在生命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我觉得那个男孩是明智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刺激了那个女孩内心的强大,因为故事的结局是那个女孩也一个人去了西藏,真正理解了他。其实孤独也是有益处的,它让你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一切表象,看到自己的软肋,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不应该浪费感情来填补自己的空虚,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未来投资给别人,那么注定只能眺望别人的背影,最终美人迟暮,白发苍苍;如果投资自己,那么我们的余生就不再是这样了。没啥依靠,独立到有些倔强的女孩是值得人们赞赏的。
  为什么时过境迁,我们才明白路该如何走?或许女孩应当有属于自己的间隔年,到底什么叫“间隔年”呢?在欧洲,年轻人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进行为期一年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目的就是在未知的情感、现实、理想等诸多矛盾中寻求一个缓冲。
  在中国,这应该还算个新词,至今才觉得自己是在耽误青春,对于那些长辈们的劝告,我们大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沉溺在别人的花言巧语和阿谀谄媚中无法自拔,到头来,犹犹豫豫,没了自己的想法。选专业时,盲目追求热门,对自己的爱好却不管不顾,我讨厌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女孩的青春不应像慕容雪村所说的那样,“多年之后,我开始怀疑我的青春岁月,那里的一切都美得不真实,或者丑陋得不堪入目。它像是一个恶意的玩笑,把整個世界都交到我手里,却在我刚刚学会珍惜时悄悄夺走。”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就要做一个傲气的女孩,不屈服,顽强地生活,把遇到的一切妖魔鬼怪都当作是障眼法。
  经历一次完整或者不完整的间隔年,能够使女孩迅速成长,实现人生的觉悟。前几日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主题就是“间隔年”。当时的嘉宾是专栏作家安芯,她顺利考取了哈佛大学,却中途回国完成了她的间隔年,那次旅行的始发金主要是她写专栏或者卖明信片赚来的。
  看着看着,我竟然泪流满面。安芯说她在印度做义工时,遇到一个小男孩,他不会说话,只能会意,但是却对画画情有独钟,“我认为他就是一个天才!”那是一堆作品,你甚至能感觉到他画的电线杆在飘动的样子。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不公平的。就拿那个小男孩来说吧,如果他出生在我国较为繁华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那么他早就成为了大人们称道的天才小画家。
  女孩,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便是勇敢的;女孩,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便是无悔的。我们不是安芯,却可以做像安芯一样的女孩,长大后的女孩,不是偶像剧中的公主,打打闹闹竟成为了童话,随意一瞥,就引来无数追捧和鲜花。
  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同纯洁的栀子花,天真、淡雅,予人温馨、手有余香。
  十八九岁的我,特别想去西藏,也等待一场绽放,在那个叫做“间隔年”的地方,渴求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成长,不为别的,只为活出更加精彩的自我。
  生活就是生活,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会明白,即使前方是一个陷阱,你也会奋不顾身地往下跳。更想在这个迷茫泛滥的十字路口,寻求一个精神的缓冲,找到真正的人生方向。
  一个女孩,她的生命,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却不能没有信仰!
其他文献
亲爱的老妈:  这一个月来,我钻进了牛角尖,我忽然变成了那么在意自己体重的人,我的喜怒哀乐被一台体重秤牵扯着。现在我给你写信,是因为我终于感受到了一种如鼻塞感冒治愈以后的通畅和快乐,我终于卸下包袱,能以一种平和轻盈的心境和你对话了。  我不会再对自己苦苦相逼,形成不必要的焦虑。像我这种智商的人不应该被一台秤困死,我不是它的奴隶。  胖和失败从来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自以为的胖带来的怯懦才会带来无穷无
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不是气象学家,不用知道云彩如何形成或气流里有什么成分,但我却可以用我的眼采集天边的流云,放在心里细品那份最抽象的唯美。  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不是动物学家,我不清楚鸟到底靠什么飞翔,我只知道阳光下那对神奇的羽翼,常常让我感应到蓝天白云之间有天使飞过的痕迹。  我何其幸运,因为我不是植物学家,我不太明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只是会近乎固执地钟情于那最简单的绿,坚信再小的林子里也会有可爱的精
Initial chapter  初夏的阳光已经日显灼热,一层层的流光浸染着金色的颜料,张扬宏阔地铺张开去,一样的繁盛、一样的任性,每年的每年都重复着一样的一样。  草木开始疯狂地拔高,以无法看清的速度迅速拔节。瞬间覆盖住想念,看不见草木之上天空的颜色。风划过耳边,却听不到凌厉的嘶哑;隐约有光线射入,却滤掉了原来的颜色。  我站在那里,仰起头,看着草木拔高,无止境地生长,纠缠着向上,甚至可以听到枝
鼠耳芥也叫做阿拉伯芥,是一种细长而直立的植物。它主要分布于中亚、北美洲、西伯利亚、非洲、欧洲以及我国的中南、西北、华东、西部等地,一般生长于山坡、平地、河边及路边。  别看鼠耳芥小小的、瘦瘦的,它可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因为它的基因组很少,只有5对染色体,是目前已知植物基因组中最少的,这使得克隆它的有关基因相对比较容易。  并且,鼠耳芥还有一项绝技——算术。  与
她的博客上的签名是:“某甜,奔三女子一枚。以拼布为生,离布基本不能活。”  再细细看下去,你可能会被她一个个自制的“拼布”作品所吸引:包包、小袋、桌布、壁饰、公仔……继而,你会惊叹、仰慕,甚至还会赞美几句:“这个女人怎么会有一双如此精巧之手?!”  其实,这个叫柯布甜甜的女人当初接触到“拼布”也是纯属偶然。那是四年前,因为自己结婚要装修新房,为了能装修得漂亮时尚些,她开始在网上到处寻找装修案例,遗
航海家哥伦布一定想不到,在他逝世五百多年后,竟然会身披一件足球队队服。  那天早上的巴塞罗那市,晨练的人们惊奇地发现,位于广场中央的哥伦布雕像身上,披上了一件红蓝相间的足球队服。  哥伦布的这件“新装”,是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的最新版战袍。让一个备受尊崇的已逝航海家试穿球衣,这件事听起来总感觉有点不靠谱。但是,在当地居民看来,这没什么不妥,也没有任何亵渎英雄的意思。事实上,让西班牙的英雄哥伦布试穿球
英国王子威廉将于2011年4月29日与他心爱的女友凯特举办盛大的世纪婚礼,这场皇室王子婚礼成为英国当前被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将亲自操办这场“世纪婚礼”。  据悉,届时将会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皇室成员和贵宾出席这场盛大的婚礼仪式,并且有超过300多万的外国游客到英国观光、游览。有关专家预测,王子大婚,将会给英国增加8%的就业机会。  唐山一家瓷器厂老板得知这一消息后
我相信,我能看见一朵云的微笑  雨刚刚溜走阳光来到  云终于摘下她的灰色面纱  那一刻的她如微笑的蒙娜丽莎一样曼妙  我相信,我能看见井壁上苔藓密密麻麻的脚  紧紧地驻扎守护自己亲爱的家  我相信,我能看见苔藓上一只蜗牛的奔跑  它一步步努力爬高  向着更广阔的天空把自由寻找  我相信,我能看见一只苍蝇的舞蹈  因为它就在我肩膀上停靠  为成功躲避夏日的纷扰  获得阵阵清凉而兴奋地手舞足蹈  我相
曾经,我为能进微软底特律分公司而洋洋自得,作为州立大学的文科毕业生,这真的很不容易。  但是,这种自豪仅仅持续了一年,我便彻底失去了信心。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的职位就是秘书,好像功能只有倒茶陪聊一样,眼看着那些技术人才频频升职,我却还常常要用透支卡度日。  人家说,走进微软,终有你展现才华的舞台。可惜,我真的不是匹千里马,不管跑多久,也不会有什么优异表现,面对那些精密的软件程序,我只能羡慕和哀叹
福建石狮池塘多。孩提时代,蔡文胜看见大人踏进一口池塘里,费尽工夫从里面捉起一条鱼,便十分羡慕地向大人祝贺。待大人拎着鱼乐滋滋地离开后,他急忙取来一张大网,撒进浑浊的池塘里,专心地网起了鱼。一条,两条,三条……  那时的蔡文胜聪明机灵,却不想上学,成天惦记着玩。上到高一,他彻底厌烦了,辍了学,跟着家人卖起了服装,兼做进出口和房地产生意。2000年,他偶然从香港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一个名叫bu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