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f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据统计全书用喻达325处之多,整个《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那种铺张、细腻、机智、幽默的讽刺风格,那种将中西文化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智慧,皆呈现出他小说语言比喻的独特艺术魅力。展现了《围城》一书独特的审美效果。
  钱钟书在《管锥编》《宋诗选注》中多次谈到他的比喻理论。他认为比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它应该是一种主要的文学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眼光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天真(天然之物)的表述方式,一种富有个性的、多维的思维方式。钱钟书提倡用比喻,他甚至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认为:“诗人发现事物间存在着相似性,每发现一个相似性,就发现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转引自何向《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与钱钟书的看法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围城》中的多达325处比喻并非滥用,而是作者用心安排的。每处比喻都有他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还是在形成作品艺术风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比喻句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作品中闪闪发光。
  在《围城》中,钱钟书喻人、喻事、喻物、喻心情,无所不喻,而又无喻不妙。在艺术表达上,它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下面具体分为四点来分析一下《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恰当中见新颖
  
  “比喻首先宜求恰当”(引自老舍《比喻》)。所谓恰当,第一个含义指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和意象要恰当自然,不生硬。不做作。比喻的关键是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使二者的联系紧密、精妙充满意蕴,富有余味。钱钟书从他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眼光出发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结在一起,比得恰当精彩。例如:
  1,船上的法国人像狗见了家,气势顿兴,举动和声音也高亢了好多。(见《围城》第16页)
  2,……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第114页)
  3,你像外国人所说的狗,叫得凶恶,咬起人来并不利害。(第238页)
  4,周家一天也不能住了,只有回父亲母亲那儿挤天再说,像在外面挨了打的狗夹着尾巴窜回家。(第122页)
  这几个比喻都是以狗为喻体,本体分别是法国人、方鸿渐、赵辛媚、方鸿渐,作者通过同一喻体和不同本体之间的不同的联系恰当的表现出本体人物的特征。第一个拿好久不见家后猛然见了家的狗的狂吠乱跳来喻船上法国人见了自己海外殖民地西贡的猖狂、嚣张、丑恶嘴脸。第二个拿被淋湿的狗来比喻方鸿渐被唐小姐拒绝、抛弃后的失意、愤懑的心情。第三个则用张口不咬人的狗来比喻赵辛楣是个说得好听而做不到的动口不动手的假政治家。第四个用夹尾巴狗比喻方鸿渐被子周家撵出家后的狼狈、可怜的样子。这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自然关系,使比喻很恰当。
  恰当的第二个含义是比喻能切合具体的人物和环境,这样才能使比喻和作品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在作品中的作用,不至于使比喻孤立,而造成为比喻而比喻的错误。《围城》中结合具体人物和环境的比喻句很多。例如:
  1,董斜川道:“好,好好,虽然‘马前泼水’,居然‘破镜重圆’。慎明兄将来的婚姻一定离合悲欢,大有可观。”(第99页)
  2,辛楣嘴里的烟斗高翘着像老式军舰上一尊炮的形势,对擦大手掌,向脆的拍一下,握着拳头道……(第185页)
  例1是董斜川用“马前泼水”比喻褚慎明央鼻眼镜掉在奶杯中溅起牛奶的事,用“破镜重圆”比喻褚的眼镜虽掉而未打破,又用它来比喻褚的婚姻。因为斜川是个旧体诗诗人,所以他這两个成语的运用很合他的身份,刻画了他迂腐的形象,比喻很恰当。例2是在赵辛楣一伙人同寡妇主仆吵架时对辛楣嘴上烟斗的比喻,因为吵架,所以充满火药味,像打仗一样,将烟斗比喻成高翘着一尊炮,是再适合当时气氛不过的,让读者感到吵架时的火药味。
  《围城》中的比喻在恰当的同时力求有新颖的艺术效果。钱钟书的比喻不抄袭前人的意思,不搞陈词滥调,在设喻方面力求新颖、独到。他的设喻涉及古今中外、政治艺术、民俗风情、动物植物、引经据典等等,非常丰富,他比喻的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举例分析一下:
  1,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第5页)
  2,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教而远之的亲近。(第107页)
  3,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第202页)
  这些奇妙的比喻可以说只有钱钟书这种博古通今、机智幽默的大学者才能写出来,读这些句子,就像一阵春风迎面扑来,给人以清新爽快的感觉。如例1中将人比喻成一个词语,这种本体与喻体之间差异本身就给人一种新异感,而作者所寻找的那种本质上相通的神似意象联系更是让人折服。钱钟书比喻的新颖并非完全靠搜索奇异的喻体而达到的,更多的是以他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并通过增加比喻的深度和厚度来实现的。如例2中为了比喻一个吻,作者一口气列出了三个比喻,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使读者对这个吻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些各式的喻体排列在一起给人一种新鲜感,更有说服力。另外赋予通俗、常见的事物之间以新的意象,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如例3中说科学家像酒,科学像女人,这其中不论是喻体还是本体看起来都很普通,没有新意。但当你结合释喻知道作者是用酒愈醇愈可贵来比喻科学家愈老愈可贵,而用女人愈老愈不值钱来比喻科学愈老愈不值钱这些道理的时候,这种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意象联系不由得使你感到独到、新颖。
  
  二,幽默中见机智
  
  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这样写道:“每天晚上。他 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们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由此可见《围城》的确是能够逗人发笑的书,而这笑声中很多便是由令人发笑的比喻句引起的。
  这些笑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诙谐、滑稽的笑,这种笑只是博人开心,像茶余饭后的笑语,笑后便忘。它主要功能是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具有这样效果的比喻句在《围城》中有很多,如“候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声说笑,一望而知是位豪杰”。(第179页)这是个描写人物肖像的比喻句,这些漫画式的比喻描写虽然能够把读者逗笑,但笑过之后,却很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只能造些笑料,当然,这样的比喻句在《围城》中并不占主要地位。另一种笑是机智、幽默的笑,这种笑笑得不浮面,不外露,不是故意追求表面效果,而是以生活的深处和人物的心灵世界,去发掘可笑的东西,在谈笑之中,道出深刻的道理,叫幽默的语言发出智慧与真理的火花来。笑后让人深思,给人的不是一种轻松,更多的是一种深沉感。具有这样效果的比喻句在《围城》中引人发笑的比喻句占主要地位,这也符合全书的基调——“喜剧气氛中的悲剧”。这种比喻在作品中有很多,例如:
  1,也许男人跟男人在一起像一群刺猬。(第223页)
  2,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第283页)
  3,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第10页)
  例1不是那种你一接触字面就自然地爆发出响亮笑声的幽默,而是足以引起你的玩味与思索,“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种会意的微笑。当你明白过来作者为什么将人比喻成刺猬的时候,你便会感觉到一种幽默,因为他深刻地道出了一种普通的人性,或许你会联想到你曾经做过一次“刺猬”而会心的笑,且是有一定沉重感的笑。侧2、例3的幽默与例1就不同了。由于喻体本身的滑稽性以及文字的诙谐,使人一看便笑。但当你细细品味、认真体会的时候,你会发现不对劲,你笑得未免过早,因为在笑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严肃的思考,它足以使你的笑悄然逝去,留下的是精神的紧张甚或痛苦,猴子爬高臀用尾,亚当、夏娃用文凭遮羞,这都是令人发笑的。但作者真实的目的并非只是让你笑,作者用他们来形象地揭露人的劣根性——得意忘形和爱慕虚荣,引起读者的反省和思考,这才是作者的根本意图,这比一般的笑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犀利中见讽刺
  
  美国华裔学者夏志清在其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评价《围城》时说:“……超过任何国家古代讽刺小说。”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现代的一本“儒林外史”。无论怎么评价,大家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部讽刺小说,讽刺是其主要艺术风格,作为作品中的主要文学语言表达方式的比喻,同样也具有讽刺性。这是《围城》中比喻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艺术效果。
  讽刺和幽默一样,也可以使人发笑。不同的是,幽默不带刺。而讽刺必然带刺,调侃的笑在被刺者是不舒服,但在作者和别的读者,则是十分痛快。不论是哪种笑,讽刺都可以带来一种谐谑之美,诙谐戏谑,是一种愉快的风格,一种轻松活泼的境界。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的比喻句在《围城》中很多,例如:
  1,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第44页)
  2,不比罗素、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瓦那雪茄烟,可以拉在口边弄。(第100页)
  3,她序上明明引着Jules Jellier的比喻句,说有个生脱发病的人去理发,那蒯头的对他说不用剪发,等不了几天,头毛压根全掉光了,大部分现代文学同样的不值批评。(第78页)
  以上几个例子都具有讽刺作用。例1是讽刺洋买办张先生喜欢在中國话里头嵌入无谓的英文字以表明自己和洋社会亲近的奴才嘴脸和爱慕虚荣的心理,例2是讽刺董斜川,褚慎明两个人依傍名人。靠名人装点面子的爱慕虚荣的假知识分子的恶心行为,例3是对现代文学和不景气进行了讽刺,以上这些例子芒刺毕露,锋芒犀利,无情地批判了那些人的种种丑行。但这些批评又并非作者板着脸在教训人。是用诙谐、戏谑的比喻来完成的,因此给被讽刺者以外的人带来一种轻松感。
  由于比喻句的结构是由喻体和本体组成的。因此在讽刺性的比喻句中,讽刺的效果往往能够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讽刺了本体,也对喻体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有时对喻体的讽刺强度还超过对本体的讽刺,给人一种言此意彼的感觉,留下很丰富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例如:
  1,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第52页)
  2,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的柱石……(第162页)
  这两个比喻句对喻体的讽刺意义都大于对本体的讽刺意义,可以说是以小引大,例l中女人眼睛的“大而无当”只是人的肖像特点,可以说作者并未对此进行讽刺,大不了只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审美观点,而政治家的话大而无当,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作者的批判态度是鲜明的,是每个读者能明显感觉到的。至于例2中对喻体的批判就更具现实意义了,当时的国家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而作为国家柱石的腐败无能,外不能抵抗侵略,内不能安定国民,这个柱石只有形式的存在,而没有实际的作用,这不正像“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腿而卓立地上”的裤管吗?显然这里对喻体的讽刺意义要更大,更能引人思考,而对本体的讽刺大不了引人一笑了之。
  如果说鲁迅的犀利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揭示吃人的本质,给人以沉闷、压抑的感觉,那么,通过以上分析,钱钟书的犀利则是在戏谑中洞察万象,在夸张中愈见本质,给人的是明理后的开朗,宣泄后的痛快。
  
  四,揶揄中见哲理
  
  《围城》中的比喻,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揶揄中认识深刻的道理。如褚慎明说:“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 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说是被周围的城堡fort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用巧妙的比喻绝妙地道出了他们自以为看破了人生和社会的一切,其实他们自己才是金漆鸟笼内外的鸟,城堡内外的人。他们的天地,他们的胸襟,无论是住进鸟笼还是飞出鸟笼,无论是冲进城堡还是冲出城堡,都狭小得可怜。它超越时空,概括出中国近现代社会面临中西文化冲突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境况,他们始终陷于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卑劣庸俗地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这是极为暗淡可怜的一生。如上文“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这种带有格言味道的比喻对高松年爬上校长地位后就暴露出的恶劣本性进行彻底的嘲弄与讽刺。再如方鸿渐一行坐车从宁波到金华,一路颠簸难受。作者把那辆破车写得妙趣横生:“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僻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驶了。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一口气走了一二十里,……前面路还走不走呢?它生气不肯走了,汽车车夫只好下车,向车头疏通了好一会,在路旁拾了一团烂泥,请它享用,它喝了酒似的,摇摆地缓行着。”这里作者把老旧的汽车比成摆架子的官僚,闹别扭的女郎,想象奇妙,新鲜别致,既把汽车的残破不堪形容得淋漓尽致,又把官僚、女郎丑態揶揄得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之中别有一番愤世嫉俗之情。又如写妓女王美玉:“忽然发现顾先生的注意,便对他一笑,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牙根肉”怎么能像“胸襟”呢?但细一想,侠客不是爱打拖不平吗?原来这是比喻牙根肉不平,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又如“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女人的地方笑多”,“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通信”等等。
  以上我简要的分析了《围城》中比喻的几个艺术效果,这种新颖独特的比喻在《围城》中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地思考,可以说《围城》其实就是一座“比喻”之城。这些比喻为《围城》这部著作增光添彩不少,无怪乎钱钟书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精心、独到的比喻句的运用也更好地表现了钱先生对这部书的用心经营,也无怪乎夏志清说《围城》是:最有趣也是最用心经营的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一部。
其他文献
3月17日,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顶科技”或“公司”)发布“活体指纹检测”技术,破解了传统指纹识别技术容易伪造、存在安全隐患的难题。  而就在3月4日,汇顶科技报送了最新的IPO招股说明书。本次募得的资金将投入触摸屏控制芯片技术升级,On-cell触摸屏控制芯片开发等多个项目中,其中,将有39403万元投入指纹识别芯片和模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占全部募集资金总额的29.12%。本次
孔孟仁爱思想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传承两千多年仍有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其中的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等人本意识,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爱为先 尊重人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孔子的“仁”带有很强烈的心理学感情色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现实感。
高中实施新课改已届一轮,正当对其进行回顾总结之际,南京市江宁区开展了高中语文好课评比活动。全区8所高中14名语文高手云集临江高中,就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一专题中《画人记》《把栏杆拍遍》两文进行了切磋。作为评委,听完这14节课后,我总体感觉不错,一是参赛者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规范,板书设计比较精巧,课堂组织管理比较得法,多媒体运用比较恰当;二是教学设计有
王先霈,著名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佛语哲思》等。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首届国家精品课
人在写文章时需要思维,从选题、立意、布局、文句等各个方面进行酝酿、思考。思维活动一旦从某一点出发,就会沿着某种路子“想”开去,这就是所谓写作的思路,也即运思。  至于如何具体地开展运思,那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的。这里,对三种常用的运思方法,作一简略的介绍。    一、大体轮廓运思法    这种运思方法,是把文章的轮廓先想好,并用提纲的形式将这种轮廓记录下来,进行审视和整理,大体上给文章的观点、材料
高中阶段的汉字教学,要融入造字法,熔词语、成语、诗词、美学原理、历史、地理、民俗知识、古文化常识于一炉,激活汉字的生命力,让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维,从静止走向变化。生动形象地阐释汉字表达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窗子,凭借它可以勾连出相关的词语、成语、诗词,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个“岑”字,可以联想到它是“姓”,可以联想到文学史上的岑参,可以想到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
“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从2007年10月至今,历时三年有余。该项目是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子课题研究和“初中生写作兴趣激发”课题研究基础上,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方而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背景及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处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无序、无趣、无法的状态,而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最能反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传统的作
“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如此高度评价爱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人类文学艺术以无数的篇章吟唱、讴歌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但在中学校园中“爱情”一词曾经是那样的讳莫如深,老师、家长谈“情”色变。可爱情是发散的,禁锢又怎能封闭住他们的心?学生并未因老师、家长的担心、惧怕而消减他们对“爱情”这一青春话题的兴趣。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
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孔夫子。是好学、善学、乐学成就了他的博学,而博学成就了他的师者魅力!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社会剧烈动荡变革的时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身贫困,幼年丧父,青年丧母。在竭蹶艰难的生活道路上,从不放弃读书求学,靠持之以恒地好学、善学、乐学,终成为博学多识的一代鸿儒!    一,好学    孔子非常重视读书学习。
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更重视问与答了。问与答是语文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所在,本应着力研究,科学运用,但可惜问与答的研究并未与时俱进。随口问、满堂答现象混淆了问答的是非,十分不利于语文素质教育。当下问答质量堪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基层,对课堂问答进行反思,将探究问答真谛、进行科学问答提上议事日程。    一、问要区分优劣  问缘于疑,发问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