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院校办学新路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三明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教育强国,既要求我国大学提升整体竞争力,也要求不同类型高校要结构化、差异化、特色化地高质量发展。基于对福建地方院校办学实践的思考,探究新型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办学新路,强调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努力找准落实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积极构建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的新格局新机制。
其他文献
十五、论步  八法步为先,先稳固下盘,后灵动其身。只稳不灵慢也,只灵不稳浮也。慢则易制,浮则无根。灵中见稳,动中术静乃步法之真谛也。  【阐释】  五祖拳的技击法也称之为“六门八法”。六门者,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八法者,拳、掌、桥、身、肩、节、腿、步八种技法。在八法之中,步法是其他七法的运载工具。任何神拳妙腿如果没有步法的配合都是枉然的,因为步法的移动总是在拳打脚踢之前,故“八法步为先
二、缠丝云手  1.左单云手:接上式,左右手向脐间汇合,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右手在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照,如同抱一个约三寸大小的气球。右手不动,左手由左向下向右在身前画圆圈四周,画圆圈的同时身体以腰为轴心,随左手动而移换为左右弓步。(2-1-1~6)  2.右单云手:(与左式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手收回脐间手心向上如同端住气球,右手上翻向右向下向左在身前画圆圈四周,画圆圈的同时身体以腰为轴心,随右手
二十二、仙鹤出云  【动作】  1.左腳经右脚前向右侧方上一步,以两脚掌为轴,身体左转180度,重心落至左腿,左腿挺膝直立;右腿在后伸直,脚尖点地。同时,两手成鹤翅掌,右掌经体前上举过头,右臂撑直,掌心向前;左掌下落至左髋后侧方,左臂后伸,掌心向后。目视前上方。(图138)  2.两臂同时向前立抡一周。随后,上体前屈,两腿屈膝;右掌下落摸左脚背;左掌后抬。目视右掌。(图139)  3.左腿挺膝蹬直
一、黑虎掏心  【技法】  1.敌前移左步,左拳向我方面部打来。我方右掌下按敌之左臂,化开其攻击;同时,左掌向敌面部戳击而出。  2.敌用右手来架,我前滑步,右拳冲击敌胸膻中穴。  二、仙子摘莲  【技法】  1.敌滑步进身,用右拳向我方面部打来。我速翻右手格化敌右腕外侧,扣指抓握住其腕关节;同时,左手上托其肘部。  2.动作不停,我两手同时旋力扭敌右臂,敌必收拉右臂,我则顺势右手扣住其腕向其胸部
江湖有云:天下武功出少林。我们先抛却武侠小说里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不久前的一个论坛上,笔者有幸认识了少林武者马骁飞先生,若不是亲见其人,我们很难将面前这个文质彬彬的青年与武林人士联系在一起,他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练武之人多有粗犷外型不同,马骁飞言谈儒雅,处处显出低调和谦和。
“起躜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矣!”在《形意拳学·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孙禄堂先生如是写到。这段文字所论述的就是孙氏武学的“中和”论。  中和论和内劲论、太极一气论一样,也是孙氏武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更是孙氏武学特有的理论。如果说内劲论是各派内家拳共有的理论,太极一气论是各派内家拳受道家文化影响而形成
从《荷马史诗》到《格萨尔王》,从千里万里之外,从历史的深处,那些远古的英雄,那些远方的英雄传说,伴随着口耳传颂或见诸史著的精彩故事,来到我们的近前,进入我们的心里。历史的尘烟、距离的阻隔,让远近风物、古今人物不能交通、无法会面;然而,精神的高标、象征的意义却可以瞬间抵达,观照古今灵魂,纵山高水长、时光千年亦不能奈何。人活在故事里,故事里的事,纵英雄末路,但那种付出与追求、取舍与选择,会像泉水与光芒
很古的时候,陈家沟一带并没有这道土岭,黄河三年有二年发大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黄水过后,树梢挂鱼草,地面留黄沙……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里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小伙子名叫王郎。这王郎父母双亡,以种地为生,闲常间也打猎、捕鱼、撑船,补贴家用。王郎人品好,长得也好,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一双浓眉下两只大眼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地下的湖水一样清澈,十分英俊。  一天,王郎正在树林中寻猎,忽然听到有
期刊
第二段  (九)提膝下截  1.上體向右后转,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跷起向内扣。同时右手持棍向下运行,收至腹部前方;左手持棍向上画弧,至左肩前方。目视右前方(图25)。  2.上体向右后转。左脚踏实,继而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并直立支撑,右腿屈膝提起,膝部高与腰部平。同时右手持棍向右侧下方截出 , 右臂自然伸展,手心向下,棍梢头斜向下;左臂向上撑开,左手变成掌向上架于左肩上方,掌心向上。目视右前下方(